評論 > 好文 > 正文

萬方中:中國人為什麼缺乏獨立思考?

我們天天叫囂著獨立思考獨立思考,事實上,我們的整個社會,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是反獨立思考的。

通常而言,一個正確的教育方法,是先讓我們認識這個世界,首先是有了觀察,有了對事物的體驗,最後才行成了我們對事物的概念。

譬如,我們觀察蘋果,才知道了什麼叫蘋果,我們觀察了牛,才知道什麼叫牛,我們觀察了蜜蜂,才知道了什麼叫蜜蜂。

然而,我們的教育方法是:在你還沒有廣泛地認識世界本身和觀察世界之前,先往你腦子裡塞概念,這樣,你就不知不覺地,對這個世界有了偏見。

譬如,在我們還是很小的時候,家長就會告訴你,蜜蜂和牛是人類的朋友,因為蜜蜂為人類釀蜜,牛為人類耕地,牛耕完地,肉還奉獻給人吃。

蚊子則是人類的敵人,因為蚊子吸人血。這樣,先入為主的印象由此產生,以致於以後有什麼新的內容再進入我們的視野,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是錯的」,偏見就由此產生,更談不上什麼思考。

其實你理性地思考一下,事實上是不是這樣?完全不是。

這些動物他們作為自然界食物鏈中的一環,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與必要性,他們客觀存在在這個世界上,都是客觀的,是中性的,我們大多數時候來判斷動物的好壞,將他們定性為「益蟲」和「害蟲」,都是因為私心,我們不得不承認,對於這些動物的愛與憎都是源自於一種非常自私的情感。

比如,蜜蜂本來辛辛苦苦釀的蜂蜜,是餵給其他幼蜂和蜂王吃的,人類強取豪奪,把數百隻蜜蜂辛辛苦苦釀的蜜一口給喝乾,完了來一句:「啊!蜜蜂啊,人世間可愛的精靈!」

還比如,牛本來就是要在草原里生長,人類把它們綁起來,命令它們為其耕地,耕不動地了又將牛殺掉,吃牛肉,扒牛皮做鞋子、皮包,完了來一句:「你看,牛真是人類的好朋友啊,生前勤勤懇懇,生後又將自己奉獻給人類。」如果蜜蜂和牛知道這些,非得氣死不可:「誰他媽願意勤勤懇懇、奉獻給你了?」

也許你覺得造成這樣的偏見沒什麼,我在此就跟你舉一個更為嚴重的例子:

我不知道現在有沒有,我們早些年,小學生有所謂的愛國(黨)教育。

就是一沒事,大家都不用上課了,組織所有的學生去看一場「愛國主義教育片」。

裡面的內容,無非就是《小兵張嘎》、《地雷戰》這些片子,關於政治方面的東西,我就不多講了,有一點是很值得我們注意的:那就是,這些片子中,無論是人物形象,還是性格塑造,過度的將日本人醜化了。

這種印象是如此之深,以致於,當我們長大以後,我跟很多人一談到日本的產品,先來一句:「日本的東西,反正我是不買,不管他好不好,我只支持國貨。」

不談數據、不談體驗、不談做工,什麼都不談,只談立場。

假如你公開場合下讚揚日本的東西好,你就更有麻煩了:「你這種人要是碰到打仗,一定是個賣國賊。」

這種思想,倘或僅是在對待日本這一方面,帶給他民族主義偏見,那也就罷了。

給他帶來更多的是,當他判斷任何問題的時候,情緒不由自主地起了主導的作用。在他看其他事物的時候,他更是帶有偏見、帶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儘管在他本人看來,一切都是「非常合理」的。

我想如果你有機會,在他還沒接受這些概念的時候,帶他去一去日本,感受一下當地的異域風情,他又會對日本有著不同的理解。

你可能覺得我舉的這幾個例子太偏了,事實上這種教育方式相當普遍,在我們的身邊,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只灌輸概念,不解釋、不推理、不講邏輯,比如說我們經常看到朋友圈的:

這是我的一個親戚,他不僅僅喜歡在朋友圈發這種東西,他生怕我沒看到,所以朋友圈發完,還私下裡發給我。最後我不勝其擾,跟他說了一句「不要再發給我了」——為了讓他感受到我是對事不對人,我耐心地向他解釋,為什麼不要看這些東西,這些東西不僅對我沒有幫助,對他也是一種禍害。

他的第一反應並不是「我看看你的觀點和我的有什麼不一樣、學習一下」,我發過去的東西,壓根就不看,根本就不思考,因為此時對於他而言,他追求的是情感上的一致,直接回一句:

這些東西,我摘抄其中的一條,然後來解釋下,你就明白我為什麼我不建議你們去看這些東西:

他這麼說有道理嗎?

看上去有點道理,但是你看了以後,和沒看是一回事,和我們平時在街上路過的標語口號沒什麼區別。

究其原因,這些東西都有一個特點:只向你灌輸概念,至於這個概念正不正確、如何得到的、他的立論在哪,講述者完全不在乎。

比如:

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我不知道你這一句結論是如何得出來的,我們稍微細想一下就知道,這話對嗎?

顯然不對,不然那些重點班怎麼會有差生的?既然跟著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人生,請問,那些跟著優秀同學在一個班的差生是如何誕生的?

你是調查了100個人,然後有90個人有這種結果還是怎樣?然而他給出來的態度是不解釋——你去照著我說的做吧!相信我!

還比如這句:

和勤奮的人在一起,你不會懶惰。

在這裡,你既然定義了勤奮的人,請問什麼叫勤奮的人?是朝九晚五上班就叫勤奮?還是晚上加班到10點叫勤奮?還是通宵才叫勤奮?

為什麼和勤奮的人在一起,我就不會懶惰?

不解釋、不推導,他只給你灌輸一個概念:「和勤奮的人在一起,你不會懶惰。」你去領悟吧!

事實上,這些東西都談不上是思想,更談不上思考,但是他在很多地方很流行,為什麼呢?

歸根結底,他滿足了很多人急切的心理:看一句話我就要起效,看一篇文章就要改變我的一生。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

做一件事情,只想知道結果到底賺了多少錢,不想知道其中的經歷和過程。

做一道題,不想知道到底哪裡錯了、需要改進,只想知道最後得了多少分。

「我不想知道過程,我只想聽結果,你就告訴我,你這次考試得了多少分?」這不是我們很多家長喜歡說的話嗎?

因此,當我們看一個問題時,就只想得到結果,根本就不想去思考這個結果是怎麼來的。突然有一天,不知道從哪裡蹦出來這麼一句話,所以這下正好滿足了你的這種欲望:和勤奮的人在一起,你不會懶惰——嗯嗯嗯,我知道了,講得太好了。

這就是我們這個社會,到處充滿著一股子,我稱之為的「鈣片文化」。

什麼叫「鈣片文化」呢?

「腰疼背疼腿抽筋?一粒鈣片,夠了,一片頂兩片,馬上吃馬上有效。」

我們在對待文化上面也有著同樣的態度:試圖用一句話感悟人生道理,用一篇文章概括人生,大家都很急,都很焦慮,都想用最短的時間收穫最多的知識。這個過程中就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思考,所以也別怪自己沒有獨立思考,因為平時就沒思考,所以也談不上什麼獨立。

我父親甚至曾經對我這麼說:「要是知識可以像湯一樣灌就好了,我直接把我的腦袋撬開,倒到你的腦子裡,這個世界要這麼簡單該多好。」

當時我也覺得這樣真好,那樣我就不用去花力氣去學習了。現在細想,真可怕。

要我全部複製了我父親的思維,那麼我這一輩子也就我父親這種水平了,如果我要提升和進步,必須要花更大的力氣,將裡面的偏見和錯誤一一去除掉——與其這樣,還不如從頭開始學。

我在一個鞋廠工作的時候,一個版房的師傅跟我說,他平時沒事也想像我一樣,多看看書,提升提升自己的水平,希望我介紹幾本書給他,於是我介紹《引爆點》給他看。

這位師傅就是我說的經常喜歡看朋友圈「大師語錄」、「心靈感悟」那一類的人,平時他的朋友圈全是這樣一類的東西。

看了一半他對我說:」我覺得你這本書,太囉嗦了,你看啊,一本書,他就講了三點:個別人物法則,附著力因素法則和環境威力法則。太慢了,「最後他補充:「我喜歡看一些有用的書。」——他的意思是,希望看了就能能賺錢的書。

你看,一個人看慣了這一類「心靈感悟」、「大師語錄」,他就再也受不了要思考的東西了。畢竟很多人還是沒明白,賺錢難,學知識更艱難。既然你想著學知識,就別想著輕鬆。學了知識,要將知識變作思考,再進行變現,那就更難了,尤其在這個對智慧財產權不怎麼保護的國度裡面。

你生產一台手機,大到用什麼材料、你的盈利模式怎樣、如何營銷,小到你的倒角要怎麼處理、你的字體怎麼渲染、你的圖標怎麼設計,你都要懂,這裡面要看多少的書?要學多少的知識?

事實上,一個人生道理,哪怕是一個我們平時看起來很細小的人生道理,我們通常要經過「舉例子(或者擺數據)」、「分析」、「得結論」一個完整的循環,並且,當你引入每一個新的概念的時候,都要小心地審視前後邏輯的銜接,經過一個完美的邏輯演繹,最後才能把一個精彩的答案呈現給讀者。撇去感悟、思考的時間,光是打字,都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豈是一句話就能參悟的?

最後,如何成為一個獨立思考的人?

在我們看到一件事情的時候,先不要急於去得結論,而是著重去觀察,思考,在驗證你的觀點時,仔細觀察你的證明方法是否有錯誤。開始的時候,可以試著用個別的例子來證明你的觀點,慢慢的,可以嘗試用大概率事件或者數據。

在看別人分析問題的時候也是一樣,著重學習別人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而不是結果。

當別人跟我們分享自己的經驗、或者看書時,不要過度的放鬆,相反,應高度的警惕。因為這時,別人的經驗代替了我們的經驗,別人的思考代替了我們的思考。這個過程看起來毫不費力,事實上,很容易被人牽著鼻子跑,將別人的觀點和見解全盤接受。當你停止自己的思考而將別人的思考完全接受時,很容易產生偏見和誤解。

每個人的腦海中都有著或多或少,對世界的偏見,或者說,對這個世界的錯誤理解,即便在你看來,這一切都是那麼的合情合理。不過那不要緊,關鍵你需要保持一顆隨時學習的心。當別人提出和你觀點相左的思想時,首先注意控制好你的情緒,仔細聆聽別人的觀點和見解,看看他們在說些什麼,他們說得正確的地方,可以學習。

他們說得不對,找出他們說得不對的地方,向對方提出來,幫助他改進。如果你提不出來,只是一味地反對對方的觀點,說明此時,情緒正在左右你的大腦,務必冷靜下來再思考。(事實上我看到很多人在面對不同觀點的時候,都仿佛自身受到了侮辱,想方設法說服對方,證明自己的正確,其實這些都沒必要。)

你比如像上面我提到的朋友圈的那些內容,其實每次我看到這些誤導人的東西,都是挺氣憤的——有些東西你不懂就罷了,但不要去誤導別人。還有些寫手,為了吸引人們的眼球,騙點擊率,不惜昧著良心胡編亂造,實在可恥至極。

但是每次別人問及我,我都會耐心地向他解釋——這通常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對一個人而言,接受一些唾手可得的東西容易,接受真正的好的思想更艱難。

人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就是這樣,很少有一開始就正確的時候,無一不是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地去校誤、矯正,最後才臻於完善。

如是這般,你勤思考,多思考,自然會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網絡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704/579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