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蘇州製造業入冬 訂單少稅收高用工難

訂單下降由需求、稅負、成本等多重因素綜合導致,長三角經濟重鎮蘇州,新興產業短期難補傳統支柱產業減緩形成的缺口。

盛夏的蘇州市吳江工業園,已經停工的韓資企業普光科技工廠內,法院正在派人清算機器設備。這不是蘇州地區第一家停工的製造型企業,連園區內的快遞員都明顯感覺到快遞包裹正在加速減少,園區正在日益冷清。

國家統計局蘇州調查隊關於製造業採購經理的調查顯示,6月,蘇州市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9.8,比上月回落1.6個百分點。這一指數已連續兩月回落,並且跌至收縮區間。

蘇州調查隊分析,上述指數回落主要受訂單下降影響,訂單指數下降影響蘇州市製造業PMI下降1.3個百分點。

訂單下降只是表象,背後是需求疲弱、稅賦趨緊、人力成本上升、研發風險、自動化高成本、政策保護等多重因素疊加,長三角經濟重鎮蘇州的傳統製造業,正在陷入一個難解的增長困境。

2015年上半年,蘇州實現經濟總量7088億元,同比增7.2%,繼續領跑江蘇,但增幅已在省內排末。

「到新加坡去」

「去年的時候,我不得不和客戶說,你今年的貨款不用給我了,可以到明年再付錢。」江蘇蘇州地區的一名企業主李見(化名)說,這麼做為的是壓縮去年的收入,以防「被稅務部門盯上」。

李見把公司去年2500萬元的應收貨款壓到了今年結算,「緩兵之計」是他正在新加坡註冊公司,然後可以將利潤轉移,通過一系列的騰挪來避稅。

他給財新記者算了一筆帳:如果按照國內現有的稅制正常繳稅,增值稅17%加上企業所得稅25%,作為私營企業主還要再加上20%的股東利得稅,全部稅負最高占到利潤總額的近50%。比如每1萬元的利潤,上述三項稅負疊加,就需要繳納4871元的稅金。

在新加坡成立公司之後,他可以把成本1元的產品以2元錢賣到自己新加坡的公司,然後再轉賣給客戶,這樣只需要在新加坡繳納17%的綜合稅金,成本大減。

這一招,也不是新鮮事。

另外一家在蘇州設廠的台資企業負責人Sean(化名)告訴財新記者,幾乎所有的台商和外資製造企業都會像李見那樣做,台商私下叫做「小三通」,將利潤做低,商流和物流分開,把稅收和GDP都留在中國境外。

「我們之前每年將國內繳稅比例做到利潤的4%,已經算高的了,還有的台企做的是虧損,乾脆不繳稅。」 Sean說。

之前這些潛規則一般都能矇混過關;但是這兩年政府不幹了。

Sean說,從去年開始,地方稅務部門開始清查,認為這種做法是典型的偷稅漏稅手段,他們會對標市場同類產品的價格,對企業的利潤進行回算,核算出企業應該繳納的稅金,要求補繳。

經過清查,稅務部門認為Sean的企業稅金應該交到6-8個點。「這樣的稅率交上去,我們壓力巨大,只有去和他們談。經過協商,我們分幾年提高到這個點是有可能的。」 Sean說,「不光是清算今年的,還有追溯歷年的情況,要求企業補繳,蘇州崑山有個企業被核算要補繳幾十個億的稅金。」

蘇州另一家生產精密儀器的公司負責人對財新記者表示,「稅務部門都盯著行業龍頭企業,逼著繳稅,只好把銷售和利潤都做低一點,先躲過他們的注意力。」

其公司的客戶主要是日韓企業和其在國內的工廠,年銷售額接近億元。之前通過各種避稅手段,將繳稅比例固定在含稅銷售額的10%左右,但是稅務部門今年的力度明顯加強了,「前一段時間,稅務局的人在我廠里跟了整整一個月,每天都來查,查的還特別細,來了你得接待,他用磨的辦法來逼你。」上述負責人說。

「如果都嚴格按照法定額度納稅,一視同仁,我們也不反對。因為這些成本都是可以加到售價里的,由下家承擔。但現在的問題是稅務部門選擇性執法,查龍頭企業更有效率,那么小企業偷稅漏稅,成本就相應更低了,使我們這些龍頭企業反而失去了競爭優勢。」李見說。

李見認為,即便在工業製造領域,不同企業的盈利模式和利潤率也不盡相同。「比如說量大利薄的代工工廠和量少利厚的高附加值企業,在稅收上按照一個模式去套也是不合適的。」稅法應該更精細化,按照產業、地區來設置更精細的明確劃分,也可以大大減少利益部門的尋租空間,20年基本稅制沒有特別大的改變,已經嚴重滯後於市場的發展。

「去新加坡開公司轉移業務和利潤,是給自己找一條生路,製造業企業在國內苦撐稅基,太累了。」李見說。

蘇州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一個區域經濟發展範本,所謂「蘇州模式」,即是地方政府以土地、稅收優惠條件招商引資,在工業園區基礎上發展外向型經濟。工業製造業是蘇州支柱產業,超過七成的外資分布在機械及裝備製造、電子通信、化學製品等10大類行業,聚集了大規模的多元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

但近年來,蘇南地區經濟增長乏力,土地財政模式難以維繫,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陡增,「稅收從嚴」成為多地政府首選的增收辦法。

用工難上難

對製造業企業來說,另一大難題是——人。

企業訂單減少、生產任務不足帶來的用工規模縮減,並未改變「用工難」的問題。蘇州的最新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第二季度中,500家「四上企業」(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質等級建築業企業、限額以上批零住餐企業、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等四類企業)有38.5%反映有缺工現象,其中製造業缺工比重為47.2%。

對熟練工、技術工的需求更是一個持續性的難題。「新勞動法對員工的保護力度,讓企業變得被動,員工可以隨意辭職。」Sean說。

根據蘇州市統計局的調查,除了製造業,2015年二季度「其他」行業、建築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業缺工比重分別是47.2%、37.5%、29.3%、28.6%、24.4%、11.9%。住宿餐飲業仍是主要缺工行業,缺工企業比重達80.0%。

與用工荒對應的,是人工成本的上升。

蘇州市月最低工資標準已由2012年的1370元上漲至2014年的1680元,每年增長超過10%。2015年上半年,蘇州市規模以上單位從業人員工資總額1193.40億元,同比增長7.3%;從業人員平均工資28573元,同比增長10.6%。

「四五千塊錢月薪招一個流水線工人都已經很難了,更別提技術人員。」 Sean說,該公司每年的人工成本增幅也達到了10%。

蘇州市統計局的數字表明,還有少部分企業反映用工成本增幅在20%以上。

這是多數製造業企業外遷的重要原因。以承接中國大陸轉移生產力較多的越南為例,Sean去考察後發現,除去原材料成本,越南的電費、人工等成本是國內的60%左右,對外銷企業來說,非常有吸引力。

2015年第二季度,蘇州500家「四上企業」從業人員24.04萬人,比第一季度減少了1.33萬人,用工規模環比縮減5.2%。

用電量方面,蘇浙皖前五個月全社會用電量增幅同比回落2.3個百分點。上半年,皖電東送機組發電量同比下降15.8%。

「之前大陸人工成本低,還體現在社保等福利制度的不完善,對企業來說,能偷減就偷減。如今勞動保護法嚴格執行後,這部分成本就凸顯出來了,我們要在工資基礎上乘以1.5來核算人工成本,這樣算下來增加了很多壓力。」Sean說。

Sean指出,目前台灣本土的生產成本已經低於大陸。但他也不諱言,對多數台灣企業來說,台灣空間不足,大陸市場不能放棄,又沒有歐美企業的領先優勢,台企已然進退失據。

「隨著關稅的逐步降低,將生產部門外遷到東南亞的外企,會越來越多。」 Sean認為。

蘇州市工業產業集聚度高,對主導行業依賴性強,其中前兩大龍頭行業電子資訊、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超四成,處於絕對主導地位。但受產品更新、產能過剩、價格下跌等因素的影響,近年來兩大行業生產持續下行,其中2014年產值分別同比下降4.4%、2.1%,龍頭行業的依賴局限開始暴露。

近些年來,蘇州市明確表示要進行經濟轉型,側重對新興產業、高端製造業的關注和扶持,新興產業發展提速。2014年,工業新興產業投資增長5%,增速高於工業投資9.9個百分點。

不過,「新興產業雖然正在快速成長,但短期內還難以彌補傳統支柱產業減緩所形成的缺口。」蘇州市統計局在今年一季度的一份統計材料中這樣分析指出。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財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807/594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