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國際清算銀行:中國或三年內發生銀行業危機

國際清算銀行(BIS)警告稱,中國、巴西和土耳其可能在三年內發生銀行業危機。

BIS在9月13日發布的季度報告中指出,一項衡量私人部門信貸偏離長期趨勢程度的指標——信貸/GDP比率顯示,中國方面的數據已高達25.4%,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最高的。其後是土耳其,為16.6%;巴西為15.7%。印尼、新加坡和泰國的信貸/GDP之比均高於10%。

BIS表示,以史為鑑,一旦一個國家信貸/GDP比率超過10%,那麼在隨後三年,該國有2/3的概率發生「嚴重的銀行業緊張情況」。

「隨著信貸規模大量增長,早期銀行業壓力警食指標指向了風險。」BIS在報告中如此表示。

按照BIS的說法,全球經濟存在很多問題,而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美元走強和大量以美元計價的企業債將為新興市場帶來風險。

BIS稱,中國經濟減速和美元升值為新興市場帶來雙重挑戰:一個是經濟增長前景減弱,尤其是大宗商品出口國;第二是以美元計價的企業債務若以本幣計算,新興經濟體企業的債務負擔將加重。

「我們看到的不是一次性地震,而是壓力的釋放。這些壓力是多年來沿著主要斷層帶逐步累積而來的。」BIS首席經濟學家Claudio Borio表示。

Claudio Borio認為,新興市場的另一個風險是信貸流動降低,這對負擔有大批以美元計價債務的國家來說頗具威脅,這些國家將較難通過發行大量美元債券來籌資;美元升值又會進一步推升融資成本。「資料顯示,全球流動性走向分歧。流入中國、巴西和俄羅斯等國家的信貸特別疲弱。」

BIS數據顯示,流入新興市場國家的非銀行借款者的美元計價信貸自2009年已增加了將近一倍,至3萬億美元以上。這使得新興市場國家的企業面臨財務健康方面的隱憂。

彭博社文章給出的中國信貸數據頗為龐大:由於2008年晚些時候以來的刺激政策,中國貸款規模的歷史峰值為17.6萬億元(約合2.8萬億美元)。今年一季度,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新增1410億元,創下2004年有數據可查以來的最大季度增量。截至目前,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已連續14個季度反彈,不良率連續8個季度上升。

Claudio Borio還重申,金融市場對貨幣政策太過依賴,以至於無法處理因生產力疲軟和債務高企導致的經濟負擔。「期待貨幣政策能治癒所有經濟問題是不切實際且危險的想法。」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華爾街見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914/613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