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投資理財 > 正文

不炒股不炒房 理智的德國人是怎樣理財的?

一半以上的人從未做過投資理財

德國是世界上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沒有城鄉差別,百姓普遍富裕。按理說,在這樣一個高收入的國家,金融業應該非常發達、個人投資理財活動也異常活躍才是,而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曾經問過身邊的德國朋友:「你是否做過投資理財?」一半以上的人回答:「從來沒有做過投資。」問:「連股票也沒有買過嗎?」回答還是搖頭。

德國朋友告訴我,歷史上,將近40%的德國人曾經涉足過投資,不但沒賺錢甚至虧損,之後很多人就放棄了所謂的投資。

我問了不少德國人:今後有投資打算嗎?得到的回答幾乎都是否定的。我告訴他們,中國有年化收益率達30%甚至高達50%的投資工具。聽了這話,他們的反應居然是哈哈大笑,他們認為即使曾有過很高的收益,但也不過是一個巨大的陷阱,遲早是要掉進去的。德國人不相信高收益與安全性能夠並存,因此他們不聽投資神話,也不會輕易參與。

被調查者中,只有不到10%左右的人現在還做投資理財。投資渠道不外乎是債券、股票,只有少量的人做外匯買賣。購買債券的群體大多青睞於政府發行的公債,也有部分是購買企業債券。雖然高達80%的德國人在銀行有儲蓄,但存款金額並不多。德國銀行協會的數據顯示,儲蓄是德國人最喜歡的投資方式,德國人平均將收入的12%用於儲蓄。「為什麼存錢?我的父母和祖父都是這麼做的」。對於每月把工資的一部分存入銀行,多數德國人都覺得理所當然。他們認為,上一輩人在二戰後靠省吃儉用,不斷地存錢,才讓後一代過上了富裕生活。

普通民眾很少購買上市公司的股票,因為股票也是高風險的投資品種,歷史上德國也發生過股災,不少德國人虧損嚴重,對向來以理智、冷靜著稱的德國人來說,風險投資經驗讓他們長記性了,他們明白到股市上並沒有一夜致富的好事。至於網際網路金融,很多人聞所未聞。總之,德國投資理財業務並不多,相對中國而言,其規模小很多。

錢究竟到哪兒去了?

在衣、食、住、行這四項基本生活開支中,衣、食所占的比例極小,而住、行卻占了很大的比重。德國人把大量的錢用於住房、汽車及外出度假等方面。60%以上的德國人並不購房,而是選擇租房。為何租房在德國如此普遍?原因很簡單:租房比購房划算。

即使是在繁華地區,一套三居室的住房也不過800-1000歐元,偏遠點的地方,600歐元也能租到。最重要的是,德國對租房者的權益特別保護,出租者不得隨意漲價,雙方可以簽訂5年甚至10年、20年的合同。合同一旦簽訂,租金永遠不會改變。房子出現問題,都是由出租者負責維修並自行負擔費用。

大約15%的德國人繼承了祖上的遺產,所以既不需要購房,也不用租房。由此推算,只有25%左右的德國人購買住房。德國房價最貴的地方當屬慕尼黑、斯圖加特和法蘭克福等城市。即便在最昂貴的區域,房價也不過3000歐元/平方米,多數城市房價在800-2000歐元/平方米之間。而德國人平均月收入為3000歐元。

德國人居住的規律是,越有錢的人越不住市中心的高樓大廈,而是到郊區無污染的地方購房,而且大都是鄉間別墅。

德國人為何不熱衷於炒房呢?很重要的原因是房產流動性很差,加上稅收因素,把房轉賣出去還有可能虧錢,更何況把一大筆錢壓到房產上,從商業眼光上看是得不償失的。

除了住房,另外一筆很大開銷是「行」。德國家庭基本上達到人均一輛車,汽車從幾千歐元到幾十萬歐元不等。在二手推車市場上,人們可以買到幾千甚至幾百歐元的舊車。對特別富有的人來說,幾萬到幾十萬歐元的豪車也不少見。在德國,開車出行最大的費用不是加油,而是停車費。街邊的停車收費大約2歐元/小時,地下停車場價格雖然稍微便宜,但一天下來也得十幾到幾十歐元,這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從「行」的廣義概念來看,德國人很大一部分支出是度假旅遊。每年的七八月是德國人雷打不動的休假,這幾乎是提前一年就計劃好的。最有錢的人去美洲、亞洲甚至非洲旅遊,稍微有錢的人到歐洲其他國家,特別是西班牙的馬約卡島和法國南部地區,錢不多的人則只好在國內走走。德國人很好面子,即使沒有錢的人也儘量把皮膚曬黑,從而讓鄰居認為自己到了很遠的地方旅遊。

由於德國人把錢主要花到了吃、穿、住、行上,所以德國人手上閒錢並不多。正因為如此,多數德國人根本無錢投資理財。

繳納各種社會保險金,就是德國人的投資理財

德國人另外一筆重要開銷是保險。完善的保險制度給了德國人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但德國民眾月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也必須用於繳納各種社會保險金,德國就業者每月要繳納各種保險費用,占月收入的比例分別是:醫療保險14%、護理保險2%、養老保險19%、失業保險6%。部分企業還有企業養老金,即企業為員工額外購買的養老金,算作企業給予的額外福利。

除了法定的社會保險,個人還可以自願購買一些商業養老保險。所有無需繳納法定養老金的自由業者以及也有此需求的群體,都可自由選擇商業養老金。由於德國社會的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青年人口減少和老年人口增多引起的人口結構比例失衡,從而導致公共養老資金吃緊。

為了避免養老體系崩潰,德國政府鼓勵雇員在法定養老金之外額外購買商業養老保險,這部分用於買保險的錢還可以免稅。這對於恐懼高稅收的中產階級來說,這是一舉兩得之策,深受民眾歡迎。目前德國就有三十幾家商業養老金公司提供此類服務。與多交多得、少交少得的法定養老保險不同,私人養老保險提供了資金增值的可能性,當然,增值與風險程度有一定的關聯性。

用「外快」、「閒錢」來炒股

一般而言,德國人大多會到銀行尋求理財方面的諮詢。由於股票的高風險性,德國人並不十分熱衷投資股票,而是把錢投向更保險的政府債券。除非有很多「閒錢」,德國人才會考慮購買股票。、

「德國人有規避風險的傳統。」德國科隆大學經濟學者羅多夫將「德國人不愛炒股」歸結為歷史原因。德國曾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和貨幣動盪,因此對風險較高的投資方式心存芥蒂。德國文化中也不流行美國式的「一夜成為百萬富翁」的股市夢。位於法蘭克福的德國股票研究所最新公布報告顯示,在美國,每兩個公民就有一個投資股票;在英國、瑞士等歐洲國家,大約有1/5民眾購買股票;而在德國,10個人裡面能有1個就不錯了。

即便是炒股,德國人也一般不去打聽「消息」,而是認真分析公司的基本面。我一個朋友沃爾夫岡比較看好高科技股票,於是他坐下來對多個國家的上市公司進行比較,選中了一家美國的高科技企業,他把這家公司歷年來的公開數據、新產品銷售情況及客戶反饋、領導層及團隊情況等文件找來分析,他發現該公司具有強大的創新能力,於是果斷購買了這家公司股票。由於他細緻的研究,所以對該公司股票的漲落周期預測準確,幾次拋售和回購都很成功。

高風險投資是富人遊戲

德國是一個注重社會公平的國家,因此多少有點「劫富濟貧」的味道。根據法律規定,年收入在6萬-25萬歐元之間的個人所得稅率高達42%,而超過25萬歐元年收入的最高個人所得稅率還要在此基礎上再加兩個百分點。因此,富人必須找到高收益的投資工具,才能繼續保持更高的收入。

同時,德國法律也有一定的「漏洞」,例如,年收入6萬歐元的中產階級和年收入30萬歐元的富人納稅稅率差異並不大;而且,由於德國稅法規定,醫生、律師等自由業者可以免予繳納法定養老金,而是自由選擇其他的商業養老金或別的理財方法,所以這部分高收入人群反而比普通中產階級具有更大的財力。正是有了這樣的「漏洞」,德國高收入人群才有更多的「閒錢」來進行高風險的投資。

我的一個德國朋友安德烈亞斯做教練技術培訓,收入非常可觀。工作中認識了一個名為維特納的奧地利客戶。此人專門為歐洲富豪和家族理財,其金融工具是利用放大100倍的金融槓桿原理購買美國股票,是歐洲頂尖的操盤手。幾年下來,維特納為我的德國朋友賺了很多錢,安德烈亞斯非常滿意。為此,兩人經過協商,共同成立了一家投資理財公司,為客戶做高風險、高收益的理財業務,起點是10萬美金。最近打算把此項業務延伸到中國。

這些富人為何不將「閒錢」放在銀行存起來呢?這是因為德國銀行利率低得不可思議。以德意志銀行為例,2015年德意志銀行活期存款利率僅為0.35%,一萬歐元一年後到期利息為35歐元,本金和利息一起一共才10035歐元。就算是定期存款,其利率也較低。更糟糕的消息是,據德國商業銀行預測,歐洲央行還會將活期存款利率降至-0.1%。這對於錢不多的普通儲戶而言倒是無所謂,但對大額存款而言,虧損也是很大的,更別提通貨膨脹的額外損失了。

雖然德國工業發達,但個人投資和社會集資之類的東西並不特別活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德國銀行貸款利率超低,年貸款利率不到2%。因此,企業寧願到銀行貸款,而不是尋求個人投資或社會集資。再說,德國銀行對中小企業並不歧視,小企業想要得到貸款並不難。

同時,銀行貸款手續並不複雜,銀行既可以經營存貸款業務,又可以經營證券業務,這使企業感到在證券市場上直接籌資不如從銀行貸款簡單易行。由於德國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是銀行系統,通過在證券市場上市直接融資並不是德國企業的主要選擇,因此也縮小了德國的股市規模。

責任編輯: 宋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1018/630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