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陸崕:屠呦呦演講中的古籍讓多少國人無顏以對?

提及中國古代著作,很多人會馬上會想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是的,在多少國人還是莘莘學子之時,那些詩篇佳句,有幾個不是曾經歷過反覆誦讀,至今能信手拈來。然後我們尤其是那些所謂古文基礎好的人,就有種感覺,以為對古人、對古典文學很是了解了。

這真能代表我們了解中國的古典著作嗎?即便是單純以文學為例,我們學校學的那些詩篇和選段,當時的理解,如果今天買一本《古文觀止》細讀《鄒忌諷齊王納諫》《前出師表》《桃花源記》等原文,結合整本書一起閱讀,讀下來的感受與學校時選章選段的感受、理解和收穫截然不同。除了現代別有用心編纂者的異化,還有就是忽略了文章所屬的時代文化感;只有將同時代的一系列文章放在一起完整地閱讀,才會感受到它最原味的信息。

對中國古典著作的淺嘗輒止,對中國古人的智慧缺乏認識和繼承,這是這個時代人被嚴重忽視的損失,也是這個時代的人教育的一大敗筆。

這一次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她的研究過程,既是對中國古代醫學的繼承和發揚的過程,更是對先人智慧傳承和在發掘的過程。在邁向世界最高獎項的歷程中,可能讓很多中國人都震驚的是,竟然還是老祖宗的智慧,幫助現代中國人登上這座高峰的。而記錄老祖宗智慧的渠道,則是古典書籍。

12月7日下午屠呦呦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發表演講,她在回顧發現青蒿素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到了中國中醫學和相關古典書籍。

她說在這個研究的過程中,關鍵文獻的啟示,才讓她及其團隊,最終提取到了青蒿素。屠呦呦說,當年面臨研究困境時,她又重新溫習中醫古籍,進一步思考東晉(公元3-4世紀)葛洪《肘後備急方》有關「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截瘧記載。這啟發了她改用低沸點溶劑的提取方法,從此才取得研究的關鍵性突破。

屠呦呦在演講中說,關於青蒿入藥,最早見於馬王堆三號漢墓的帛書《五十二病方》,其後的《神農本草經》、《補遺雷公炮製便覽》、《本草綱目》等典籍都有青蒿治病的記載。然而,古籍雖多,確都沒有明確青蒿的植物分類品種。可見,屠呦呦老師對中國古典醫學著作不僅廣泛了解,而且通曉其精髓。在當代中國人當中,尤其是對於我們年輕一代人來說,對古籍著作有研究的很少。

屠呦呦踩在中醫及中醫古籍著作上而成功,就像一面鏡子,讓多少對中醫妄自菲薄以及淺薄認知的人無地自容,也讓當代國人好好地上了一堂傳承老祖宗智慧的一課,這其實比獲得諾貝爾獎和獲得獎金還重要。因為倘若有更多的人很好地繼承了先人的智慧和積累的基礎,會或許有更多人,或許更早達到獲諾貝爾獎這樣的研究成就;如果那樣,古人智就會更多地轉化成為國人重大科研發現的「孵化器」。

提及古人的智慧和醫學,想提一個現象。如今的醫學院學生學的都是西醫,很多醫生都不知道什麼是跌打損傷了。去年回家時,鎮上有個公立醫院,有個醫生跌打損傷方面小有名氣。有個上海人斷了一條手,說不想開刀做手術上鋼條固定,然後又開刀取鋼條,於是找上門,他就用傳統中醫中的「接鬥」法,通過手指按壓接合骨骼然後外圍捆綁註定,不用開刀照樣搞定。

當然,他已經在這一行做了很多年,沒有一定的技術是做不到的。他這身本事哪裡學的?原來他的父親,原來學武師從一老師傅。看過黃飛鴻的都知道,會武藝的師傅基本都會治病和治療跌打損傷。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南海之濱-陸崕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1209/657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