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彌勒佛的肚子啥時候變大的?

我家有一個彌勒佛不倒翁,歷經幾次搬家,始終沒丟棄。上世紀80年代,物質比較匱乏,小孩子沒什麼玩具,有一次,父親出差,帶回這個彌勒佛不倒翁。它通體金黃色,方口大肚,憨態可掬,一晃它便發出「哈哈哈哈」的笑聲,給我的童年帶來了幾許歡樂。

長大後四處旅行,發現無論天南海北,在香火旺盛的寺院山門中,總能看到一尊袒胸露腹、喜笑顏開的胖菩薩,這就是彌勒。北京潭柘寺彌勒佛兩邊有副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流傳很廣。

彌勒佛佛像不像其他佛像那麼莊嚴肅穆,因其親切隨和、貼近生活,所以常被國人亂稱為笑佛、大肚彌勒佛。影視劇經典86版電視劇《西遊記》,說唐僧師徒四人一路走到小雷音寺,遇到自稱黃眉大王的妖怪,走,走不了;打,打不過,孫悟空百般苦惱無計可施之時,請來彌勒佛幫忙。有一個鏡頭,孫悟空淘氣,去摸彌勒佛的大肚皮,佛祖笑呵呵不跟他計較。

比如北京密雲出土的唐代彌勒佛造像,面相安詳,神態莊肅,軀體雄健,肌肉飽滿,完全不是一般人印象中大肚皮、敞口笑的彌勒佛形象。

山西平遙雙林寺天王殿中,彌勒佛造像也是寶相莊嚴,神情肅穆,並沒有肉墩墩的大肚皮。雙林寺原名中都寺,創建年代很早,因古文獻記載失詳,難以確考。寺中現存最古之碑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姑姑之碑」,年代久遠,字跡模糊,第二十行「重修寺於武平二年」尚可辨認。武平二年(571)是北齊年號,既然是北齊年間重修的,那麼創建年代肯定比這個還要早。

同是彌勒佛,怎麼形象差距這麼大呢?事實上,彌勒佛在中國大乘佛教中的形象共有三個。第一個形象出現在五胡十六國時期,是交腳彌勒菩薩形象。第二個形象出現在北魏時期,演變為禪定式或倚坐式佛裝形象,由菩薩變為未來佛,是標準佛像。第三個形象自五代開始出現,五代後梁時期在江浙開始出現以契此和尚為原型塑成的大肚僧人形象。

契此和尚,民間又稱布袋和尚,明州(寧波)奉化人。據說他常用木杖挑著一隻布袋入市,見物就乞,別人供養的東西統統放進布袋。假如有人向他請問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還不懂,他就捧腹大笑,提起布袋,頭也不回地離去。據說契此和尚圓寂前,曾留下偈頌:「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因此,被僧人認定為是彌勒的轉世。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哲宗皇帝賜號布袋和尚為「定應大師」,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岳林寺住持募建閣時,將彌勒菩薩佛像供於寺內,宋徽宗賜閣名為「崇寧」,從此,天下寺院開始供奉布袋和尚為表法彌勒尊佛像,以和藹慈祥、滿面笑容、豁達大度、坦胸露腹的慈愛形象迎接八方善眾。

這麼看來,《西遊記》背景在唐貞觀年間,那時彌勒佛還沒大肚皮呢!我又不厭其煩地翻了翻《西遊記》原著,第六十六回「諸神遭毒手彌勒縛妖魔」中,彌勒佛出場時的描寫:「大耳橫頤方面相,肩查腹滿身軀胖。一腔春意喜盈盈,兩眼秋波光蕩蕩。敞袖飄然福氣多,芒鞋灑落精神壯。極樂場中第一尊,南無彌勒笑和尚。」

看來,原著本就寫錯了。吳承恩若知道咱挑他的錯,恐怕不會高興。不過,要像彌勒佛那樣達觀豁朗,淡泊名利,與人為善,團結和諧哦!

責任編輯: 林億  來源:山西晚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0111/674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