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比美加息更恐怖!異類危機已臨近全球

近日,華爾街見聞網一則消息引發世人關注。在國際糧食市場上,俄羅斯正取代美國和歐盟,成為新一代領導者。去年7月至今年6月,俄羅斯小麥出口量達2,460萬噸,幾十年來首次超過美國,並有望保持這一勢頭,今年俄羅斯小麥出口量有可能超過歐盟。

新興糧食帝國誕生

在全球最大小麥進口國埃及,俄羅斯小麥已把美國小麥擠了出去,並且在奈及利亞、孟加拉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找到立足點。與此同時,俄羅斯也千方百計擴大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爭取在2017年對中國糧食出口量增加到30萬到35萬噸,在隨後幾年增加到70至100萬噸。

俄羅斯農業崛起,可以追溯到土地改革、農業機械現代化,以及政府的優惠扶持政策。今年6月,俄總理梅德韋傑夫宣布,國家繼續對農業進行財政支持,撥款2,150億盧布(約合33億美元,1盧布折合約0.0158美元),儘可能保證高水平的農業投入。

為支持農業發展,俄政府可謂不遺餘力,農業補貼覆蓋化肥、燃料、農民貸款補貼多項領域,僅2010年上半年,俄羅斯向農民發放的農業機械設備貸款補貼就達到700億盧布。

無論能源大國俄羅斯,還是科技強國日本和美國,均將農業視為關係國家生存命脈的核心領域,日本與美國就TPP協議討價還價,歸根結底,也是為了保護本國農業,以防遭到他國衝擊。作為地緣狹小、人口稠密的島國,日本自然深知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倘若「飯碗」長期端在別人手裡,稍有風吹草動,必然對社會經濟造成深重損害,甚至不乏爆發饑荒的可能。

全球極端天氣將對農業生產構成嚴重影響(圖源:新華社

全球極端天氣的恐怖

目前全球糧食充足,很少有人會擔心糧食問題,其實,這完全拜風調雨順所賜,倘若遭遇極端天氣,全球糧食盈餘將立時出現重大缺口,糧食供應鏈條隨時面臨斷裂。

近年來,越來越多專家頻頻發出預警:隨著全球氣候改變,強風暴、乾旱、高溫等極端天氣事件增多,過去百年一遇的糧食短缺情形,在未來可能變成三十年一遇。例如玉米、大豆、小麥及稻穀,這四種農作物全球產量大多來自中國、美國、印度等少數國家,這些國家和地區一旦出現極端天氣,將對全球糧食供應產生最大影響。

今年以來,全球市場對反聖嬰氣候的影響預期持續升溫,根據美國氣候預測中心預測,反聖嬰天氣對美國、南美洲的大豆生產帶來不利影響,大豆減產已成必然。目前豆粕價格已處於歷史高位,棉花和糖也一路飆漲。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最新報告顯示,今年9月全球食品價格漲至2015年3月以來新高,主要因為白糖領漲。今年6月,全球食品價格指數為163.4點,創過去4年來最大單月漲幅。處在首位的是食糖,價格明顯激增。穀物,乳製品和肉類價格也明顯上漲。

如果全球極端天氣愈演愈烈,將對第一人口大國中國產生怎樣影響?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資料顯示,2003—2015年,中國糧食總產量實現十二連增,但隨著人口增長以及消費需求的提升,使得中國糧食的總產量與總需求出現缺口,2010年需求高於產量352萬噸,而到了2015年這一缺口達到了2,000萬噸。專家預測,到2020年中國糧食產量將上升至5.54億噸,但糧食需求大約為7億噸,有近2億噸的缺口。

中國怎麼辦?

與此同時,隨著城鎮化快速推進,中國耕地面積從1991年開始逐漸減少,年均減少433萬畝,至2013年下降至1.3億公頃,占土地面積11%。人均耕地面積更是減少到0.08公頃,即人均1.2畝。人均耕地面積不足美國1/6,俄羅斯的1/10。另一端,中國房地產開發用地則呈擴張態勢,據中國國土資源部發布的數據,2006—2010年間,每年國家及省份批准的建設用地占用耕地數量均在20萬公頃左右,直到2015年才下降到16萬公頃。

更重要的,城鄉二元化情形,讓龐大青年群體放棄農業生產,湧向城市尋求生計。農村撂荒現象尤其嚴重。在很多農村80、90後群體看來,農業是利潤微薄、繁雜的體力勞動,更是身份低微的象徵,擺脫土地全面融入城市現代化生活,被視為成功人生的標誌。這種「奮進向上」觀念可以理解,問題在於,當新一代農村群體主動放棄農業生產,未來誰來養活中國?

因此,加大農業補貼扶持和農村基建投入力度,確保耕地面積不再流失,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並轉變新一代農村群體觀念,是中國政府迫在眉睫的要務。只有讓農業生產真正有利可圖,才能掌控國家糧食安全主動權,以應對全球極端天氣造成的影響。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多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1015/819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