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港媒:此高官將落馬 江系高官遭警告「三部曲」

日前,被視作習王陣營的親共港媒成報以漫畫廣告的形式暗示:香港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屢教不改,目前表面上向北京投誠,暗地裡仍在和劉雲山勾連,「你現在哭崩家門前,我也絕不會原諒。」此前,成報也曾以同樣的方式先是呼籲張曉明回京自首,再發出最後通牒。此番成報廣告說明,北京已經下定決心要處理張曉明。阿波羅網評論員表示,成報對張曉明的態度代表了習王陣營對那些非死黨的江派人馬的處理方式:先招安,再警告,最後對死不悔改的下手處理,當然被處理對象在這過程中表現也可能決定他們的最後結局。

成報暗示:習要追責張曉明

12月27日,香港成報刊出《假扮認錯死不悔改》的「漫畫廣告」,發出習近平當局要對張曉明追責的信號。

該廣告稱:「小明不肖孫,你在香港作惡多端,終日與壞分子狼英和大粒癦,帶壞班子、攪亂風紀。我曾在9月30日寫家書尋孫,希望你作出深切反省,快回來交代一切;10月14日,再登報說要脫離爺孫關係,可惜,你目空一切。」

「今天,香港人在大團結下,你已經山窮水盡,狼英快被下崗,大粒癦已生人勿近,你迫於無奈才返回北京投靠爺爺。我們眼明心清,你在我面前扮乖,卻背著我,找惡人云山搞事,拍一兩秒開會片段後,就宣傳自己獲爺爺原諒,並誇口後台夠硬。狗口長不出象牙,令政策、令計劃薄熙來徐才厚周永康等後台比你更硬,最後也是被嚴懲。」

廣告最後說:「你現在哭崩家門前,我也絕不會原諒。」

文中的「狼英」指香港特首梁振英,成報一直稱梁為「狼英」或「大話英」。「大粒癦」則是成報用來暗指江派常委張德江,成報此前曾登漫畫廣告「厚酬 大粒癦 求曝光」,廣告中漫畫人物的額頭上,有和張德江一樣的肉瘤。而文中的「雲山」,當然是指江派常委劉雲山。

成報炮打張德江,招安張曉明

9月28日,《成報》頭版刊登《張德江致命一擊,「8‧31」決定釀占領事件》。

9月30日,《成報》開始以漫畫廣告的手法影射中聯辦主任張曉明。

該廣告是「爺爺尋孫」廣告,廣告中同樣以簡單素描畫有一名戴眼鏡男子,形象與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極為相似。尋孫廣告中寫明該男子名叫「張小明」,53歲,江蘇泰興人,並指責他與又名「大話英」的「狼英」等「壞分子」為伍」後變壞,要求他返京「交代」。

「阿爺」在粵語的語境中是指中共政府或者中共高層領導人。「阿爺」尋孫「張小明」,其表露的意思為中共高層在敦促張曉明要遠離梁振英,回京自首。

成報向張曉明發最後通牒

隨後,香港《成報》繼續炮轟江派常委張德江、中聯辦張曉明等人。

10月14日,該媒體再次刊登漫畫廣告,以「爺爺」的口吻,以「最後通牒」的方式,要「小明孫兒」回京交代,否則斷絕「爺孫關係」。

廣告中的漫畫人物與7日刊登的「厚酬大粒癦求曝光」採取同樣手法,沒有嘴、鼻,但是髪型、眼鏡的外形特徵,加上「小明」的稱呼,令人自然聯想到是影射中聯辦張曉明。

廣告內文中寫道:「小明孫兒:你在香港生活短短四年,已誤入歧途,終日與外號『狼英』(又名「大話英」)的壞分子為伍,拉幫結派,撈取私利,恃強凌弱,大搞『港獨』,損害社會利益。」

這裡,「狼英」(又名「大話英」)指的是香港特首梁振英。

文中接著寫道:「爺爺痛心,曾於9月30日發出公開尋人啟事,盼你勇於承擔責任,作出深切的反省。可惜,你無動於衷,依然故我,依仗在京的老頭子『大粒癦』勢力,對老家的勸告敷衍了事,甚至唱反調,胡言亂語,把墮落的責任諉過他人,捏造事實,掩飾真相。既不懺悔,也不反思。」

這裡再次用「大粒癦」指中共現任常委張德江,並譏諷張是「老頭子」。

「爺爺」繼續批「小明」:「你數典忘祖,罔顧『講誠信、懂規矩、守紀律』的家規;罔顧國家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已教老家極度失望。」

文中最後寫道:「今次是最後通牒,若不在10月24日前回京交代一切,爺孫關係就此了結。」

在水一方:揭秘習王處理江派人馬「三部曲」

對此,美國媒體人、阿波羅網特約評論員「在水一方」表示,成報被指代表北京的習王陣營,成報對張曉明的態度代表了習王陣營對那些非死黨的江派人馬的處理方式:先招安,再警告,最後對死不悔改的下手處理。

當然被處理對象在這過程中表現也可能決定他們的最後結局。比如,用實際行動積極響應招安、誠心悔改的有用之才,有可能獲得再次任用;在最後通牒下屈服、確實不再對抗的,可能被邊緣化,最後平安著陸;而陽奉陰違、頑抗到底的將面臨被懲處的下場。

例如,與張曉明形成對比的是原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應該是積極投誠的代表人物。此人曾先後追隨江澤民姘頭黃麗滿和江派周永康,但在十八大後轉向,對習各種政策亦步亦趨,頻頻效忠,目前被上調重鎮天津,雖說最後結局未定,但是目前依然被視作江派反水的典型。

阿波羅網於飛報導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阿波羅網於飛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1218/853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