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華爾街日報:一群青少年逃離了社交媒體

一些青少年選擇從Facebook和Instagram上無休止的積贊追逐中退出,而此後的生活中,他們並沒有覺得錯過些什麼。

家住華盛頓特區的14歲男孩Brian O'Neill想知道朋友在暑假裡都幹了些什麼,接著他做了一件與眾不同的事:直接問他們。與同齡人不一樣的是,Brian不用社交媒體。他既不在Instagram上刷照片、發照片,也不用Facebook和Snapchat。「我不需要用社交媒體跟別人保持聯繫。」他說。

遠離社交媒體讓他成了同齡人中的異類。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5年的一項調查表明,92%的美國青少年(13-17歲)每天上網,其中有24%的人表示,自己「幾乎時時刻刻」都在使用電子設備。71%的人使用Facebook,一半的人用Instagram,41%的人是Snapchat用戶。近四分之三的青少年會上多個社交網站。根據皮尤統計,一個「典型青少年」大約有145個Facebook好友,150個Instagram粉絲。

但如果有青少年不想生活在網絡世界裡會怎樣?我們的親社會行為越來越多地在網上進行,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不用社交媒體就顯得不太合群了。拒絕社交媒體的孩子是否錯失了些什麼?

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問世前,我們在暑假和親友保持聯繫,是通過從夏令營給家裡寫信和給好友打電話完成的。「我在他們這個年紀,整個暑假都貼在話筒旁邊。」Brian的母親Rebecca O』Neill說。「而我兒子想見誰時,就給誰發條消息或一封郵件,然後直接碰面。」

我採訪的大多數社交媒體離棄者並不排斥科技。相反,他們也有手機,會用簡訊來聯絡朋友。他們熟悉網際網路,深受流行文化的影響。他們也熟悉社交媒體,只是不喜歡它。

圖片來源:iStock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Chapel Hill)校區的Jacqueline Nesi是一名負責研究青少年和社交媒體的研究員,他說:「根據我們實驗室的調查和國家統計數據,我估計只有5%到15%的青少年迴避社交媒體。」

選擇退出社交媒體的青少年認為,無休止地追求「贊」太耗費精力。「我覺得這玩意兒花的時間太多,很多小孩陷得太深了。」19歲的Annie Furman說,她在達拉斯地區長大,即將去愛荷華州上大學。「我寧可跟朋友面對面交流,而不是發推艾特他們。我不想把所有時間都花在手機上,我要活在真實的世界裡。」

很多不使用社交媒體的人認為,Facebook和Instagram上濾鏡下的親昵,遠不如即時的面對面交流。「我很高興看到痴迷於手機的孩子們,放下手機後很快和別的孩子打成一片。」維吉尼亞州麥克林(McLean)的Katy Kunkel說。她的四個孩子年齡在7到12歲之間,都不用社交媒體。尤其是在暑期,她強調說,「孩子的自我調節速度要比成人快得多。他們結成一夥,去樹叢和小溪里找樂子,惹麻煩……活潑好動才是他們的天性。」

這些孩子並不覺得自己錯過了什麼。Brian O』Neill表示,雖然他「差不多所有」的朋友都在用社交媒體,他也沒漏掉過什麼社交圈裡的大事。「有什麼事,他們都會告訴我。」他說。Furman的體會也差不多:「有時候我會聽不懂大家說的某個笑話,但是90%的情況下,它也不值得去懂──就是個笑話而已。」

「有些家長都太擔心孩子受冷落了,」華盛頓特區的Marnie Kenney說,她14歲的女兒Raya選擇了退出社交媒體。「他們把自己的恐懼投射到孩子身上了。」但是,她強調說,「社交媒體上都是些閒言碎語,多得很。」她認為,女兒沒它過得更好。

談及社交媒體的不良影響時,我們往往側重於網絡暴力或「網絡獵手」,然而它還有一項更直接、更長久的危害──刺激青少年不停跟同齡人攀比。除了同齡人,還有Gigi Hadid、Kylie Jenner及其他Instagram網紅、模特、YouTube網紅,整個社交媒體網絡時時刻刻記錄著他們的光鮮模樣。「這些攀比是不健康的,」華盛頓特區的Sue Lohsen說,她有兩個女兒,「每個人都在Facebook上曬幸福,曬完美。但是你需要了解真正的自我,社交媒體是不會鼓勵你那樣做的。」

「我寧可跟朋友面對面交流,而不是發推艾特他們。」──Annie Furman,19歲

今年春天發表在《心理科學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類似Instagram的程序,然後採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掃描,測量青少年對點讚數量不同的照片的反應。他們發現,青少年會根據社交媒體上被點讚的內容,「決定自己在社交圈裡的作為」,這就是所謂的「量化社會認同」過程。但是,點讚帶來的影響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研究人員發現,「如果一張照片得到了很多同齡人點讚」,青少年「就更有可能喜歡那張照片,哪怕照片上有吸大麻或飲酒等危險行為。」

類似的同伴壓力並不新鮮。新鮮的是,有了社交媒體,青少年不但能立刻評論同齡人的生活,還認為這種評論天經地義。「社交媒體對她這個年紀的女孩有種雙極效應,」談及女兒,Marnie Kenney如是說。「他們一直在被評頭論足。他們把生活里的一點一滴放到網上,然後不停地根據別人的回覆來衡量自我價值。」

查看大圖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我覺得Instagram上沒什麼有價值的交流,」18歲的Katherine Silk說,她在洛杉磯長大,在進入達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之前,她打算先過個間隔年。「我和朋友一起吃飯,他們就會說,『我們發到Instagram上去吧!』有時候我想說,『你應該跟我,跟在場其他人聊天,而不是為了那些壓根不知道在不在乎你的人一直發照片,就為了得到更多贊。』」和其他許多社交媒體離棄者一樣,她覺得太多同齡人用起社交媒體來「沒有節制」。

談及自己可能會錯過許多東西,社交媒體離棄者很樂觀。「我要是有重要的事情得告訴朋友,我會打電話說。這就夠了。」Silk說。「實話實說?哪怕我成年了,我也不會用它,除非真有必要。」談及社交媒體,Brian O'Neill如是說。「那上面沒什麼真正新鮮、有創意的東西。十年之內,社交媒體差不多就該退潮了。到時候,每個人又會找到別的方法打發時間。」

Christine Rosen是新美國基金會(New America Foundation)的「未來趨勢」研究員,也是《新亞特蘭蒂斯:技術與社會期刊》(New Atlantis: A Journal of Technology& Society)的高級編輯。本文所述僅代表其個人觀點。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華爾街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216/882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