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渾身惡臭的流浪漢搭訕女作家12年後她驚呼:我太幸運了!

2006年,瑞典女作家來到荷蘭出差遇到一位流浪漢,沒想到這段相遇為他的人生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視頻截圖,Pixabay/大紀元合成)

阿姆斯特丹的街頭上,有位來自瑞典的女作家正坐在長椅上等朋友,此時附近有個篷頭垢面的流浪漢向她搭訕。這位流浪漢外型骯髒得令人難以靠近,儘管如此這位女士仍願意和他聊天。這只是他們的相遇,故事才剛要開始⋯⋯

與阿姆斯特丹流浪漢的相遇

時間回到2006年,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的街頭偶遇,締造了一段羅曼蒂克的愛情故事。

這位瑞典的女作家名叫艾美·阿伯拉罕森(Emmy Abrahamson),而那位搭訕她的流浪漢叫做維克·科丘拉(Vic Kocula)。

艾美當時坐在一張長椅上等友人。示意圖。(Pixabay)

今年,艾美接受英國電視節目「This Morning」訪問,回憶當時情景表示,維克最初問了她一句:「現在幾點?」這個問題開啟他們的對話。艾美形容維克當時的儀容簡直慘不忍睹,儘管如此,聊天過程中,她卻被維克深邃的棕色眼眸深深吸引,她還說:「他逗得我哈哈大笑!」

儘管對話只有短短的10分鐘,但過程非常愉快。對話的最後,維克留下一句:「周六,下午3點,同一張長椅。」他簡潔有力地對艾美提出邀約,但他未等到艾美回復便自顧自地轉身離去。

兩人相遇的這天,他們皆打從心底感到對方的與眾不同。

維克並非阿姆斯特丹當地的遊民,他原是從美國來到歐洲遊玩的背包客。但是因為旅途中發生了一些意外,他花光了自己身上所有的錢財,漸漸地他染上酒癮,渾渾噩噩地度日。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意識到:「天啊!我變成無家可歸的酒鬼了。」

她愛上了流浪漢他戀上了女作家

維克丟下一句邀約後的周六,艾美準時來到長椅赴約,但她卻未看見維克出現。這時她心想:「天啊!我怎麼會相信一位流浪漢說的話⋯⋯」內心滿是埋怨,並且感到自己很愚蠢。不過20分鐘後,維克終於出現了。

艾美對他說:「你遲到了。」維克回道:「我沒有想過你真會出現,我回到這裡只是為了以防萬一,沒想到你真的在這。」他邊說邊笑著,難掩內心的喜悅。

這是他們第一次約會,兩人一同度過了愉快的6個小時。約會期間,艾美被維克深深吸引,她甚至有衝動想吻眼前這位流浪漢。但是現實是殘酷的,她回憶:「當時他實在是太臭了⋯⋯我辦不到。」結束了這天的約會,艾美準備回國。

兩人從此分隔兩地,維克身無分文,理應再無機會相遇。艾美只留下了自己的聯絡方式,回到了當時定居的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為愛奔走維也納攜手共渡難關

艾美回到維也納後,仍惦念著維克。她無法克制自己地想念對方,就這樣過了三周,艾美在某個星期一接到了一通陌生號碼的來電。

電話那頭表示:「我現在在這裡!」艾美聽出那是維克的聲音,她簡直不敢相信:維克竟為了她來到了維也納。維克在艾美離開後努力籌交通費,搭火車來到維也納,這是他為愛奔走的第一步。

兩人在維也納重逢。(Pixabay)

兩人從此時開始正式交往,不過接下來仍有許多現實的考驗在等著維克。艾美看出維克非常有才能,若不學習太浪費了,因此她積極鼓勵維克重返校園學習機械工程。

維克也下定決心改變,後來他順利攻讀學位,重返正常的社會生活。兩人自從墜入愛河後,就未曾離開過對方,並最終步入結婚禮堂,生下一對可愛的孩子。

他們在一起的前六年,過著非常艱苦的日子。

維克為了專心學業,收入全靠艾美一人維持。不過在艾美出書獲獎後,維克也完成學業開始工作,兩人有了穩定的生活。2012年,他們誕下了一對龍鳳胎。如今孩子已經6歲,家庭生活幸福美滿。

維克與艾美還有他們的孩子。(視頻截圖)

維克受訪時表示,最初見到艾美就覺得她的氣質與他人不同。他說:「看見一位相當美麗的女性坐在那張長椅上,臉上掛著親切的笑容。」他當下不顧自己的形象有多糟,鼓起勇氣向前搭話,誰能想到,一句「現在幾點?」就此改變了他的人生。

許多旁人認為是艾美拯救了維克的人生,但她卻不這麼想。相反地,她覺得自己是因為和維克在一起,才體會到我們人生需要的並不多,人生有更多珍貴的寶藏不在任何物質之中。例如擁有一位能使自己每天開懷大笑的人,就是最珍貴的事。

維克與艾美上電視節目受訪。(視頻截圖)

艾美從未瞧不起當初那位骯髒不堪的流浪漢,維克沒有被自己的自卑感擊敗,他逆游而上,為自己的人生放手一搏。他們彼此都是對方生命里的那把鑰匙,在看似偶然的相遇里,開啟一段必然的旅程。儘管過程中充滿著考驗,他們不離不棄,互相扶持熬過最艱困的時刻,最終苦盡甘來迎向未來。

其實每個人的命運之鐘早在不經意間敲響,結局是否美好端看我們如何面對與把握。

▼相關影片:艾美與維克接受英國節目採訪。(來源:YouTube,如遭移除請見諒)

責任編輯: 秦瑞  來源:大紀元林子懿編譯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222/1073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