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北大校長出醜聞發公開信致歉 引發巨大反彈

大陸最高學府北京大學的校長林建華在校慶期間(4日)將「鴻鵠志」讀錯成「鴻浩志」,5日下午林建華在北大未名BBS上發表公開信,為自己讀錯「鴻鵠」的發音公開致歉,但歸因於自己上中小學時,正趕上文革,教育幾乎停滯。此回應引發網友的巨大反彈。

北大校長120周年校慶讀錯字與公開致歉

5月4日,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在120周年校慶致辭中,將「鴻鵠(hú)志」讀成了「鴻浩(hào)志」,將「莘莘(shenshen)學子」讀成「菁菁(Jīngjīng)學子」。

據官方報導,當天參加北大校慶的有董建華、張梅穎、王家瑞、韓啟德4名現任和前任中共全國政協副主席,王漢斌、彭佩雲、何魯麗等6名中共人大前副委員長外,還有泰國公主瑪哈.扎克里.詩琳通,義大利前總理羅馬諾.普羅迪等人,共有來自44個國家地區的116所國際知名大學校長、130所中國大學校長。

該影片傳出後,立即引發網民如潮水般的嘲諷。據自由時報報導,這段口誤影片傳出後,引發當局關注,相關影片遭網管刪除,中共媒體也改播修剪後的版本,此舉招致網友批評。

林建華5月5日,在「北大未名BBS」上發布一則公開信「致同學們」,開頭便為自己讀錯音一事道歉,「作為一個北大校長,不應該文字功底這樣差」。面對這一問題,林建華憶及自己中小學時期曾因文革而失學。

林建華還意外提到文革時期被洗腦的過程,他說:「『文化大革命』開始時,我小學五年級,幾年都沒有課本,老師只是讓我們背語錄和老三篇。十幾歲時是求知慾最強的時候,沒有其他的書,反覆讀毛選和當時一本幹部培訓用的蘇聯社會主義教程。我的中國近現代史知識,最初都是通過讀毛選和後面的注釋得到的。」

他強調寫這封信並非為自己辯護,而是要讓同學們知道「你們的校長並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信末他說因為自己的這個錯誤,使人們忽視演講內容所欲傳達的思想,對此他感到失望和內疚,他也再度向同學們致歉。信件發出後北大學生和各大平台迅速轉發。

網友抨擊林建華的公開致歉信

但是,林建華致歉信中「焦慮與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反而會阻礙我們邁向未來的腳步。能夠讓我們走向未來的,是堅定的信心、直面現實的勇氣和直面未來的行動。」這句話再次被網友們批評:錯上加錯。

自稱為「張杰博士」的網友點評道:林校長能夠向公眾道歉當然應該讚揚,因為每個人都會犯錯。但讓我真正感到失望的是:第一,林校長深受毛澤東思想的毒害,至今並無反省。毛澤東已經成功地將他的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思想傳承給了他培養的紅衛兵。喝毛澤東狼奶長大的紅衛兵正在領導中國,中國也正在繼承毛的遺志,返回毛的極權主義時代。

第二,林校長感到失望喝內疚並不是他的無知,而是大眾沒有聽懂他的話「焦慮與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反而會阻礙我們邁向未來的腳步。能夠讓我們走向未來的,是堅定的信心、直面現實的勇氣和直面未來的行動。」

但問題是這個觀點是荒謬的。「焦慮和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嗎?知識分子的使命不是對社會現實的批評嗎?沒有焦慮和質疑就沒有關於真理標準的討論,也就不可能有1978年的改革開放。當今中國政治倒退,新極權主義正在把中國推向災難,我們不應該焦慮和質疑嗎?沒有言論自由,中國如何能夠走向未來?堅定的信心、直面現實的勇氣和直面未來的行動又從何而來?

另有網友表示,比起讀錯字,道歉信中那句「焦慮與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更令人失望。作為一個教育者,居然能說出「質疑不能創造價值」,真令人擔憂。人類的認知和智慧,難道不都起源於質疑嗎?有質疑才能有反思,有反思才能有進步,無數發明和創造無不先從質疑開始。不質疑,牛頓如何發現萬有引力?不質疑,現在是不是還是地心說?「焦慮和質疑」本身就有價值!

還有網友剖析:質疑本身的確不會創造價值,但質疑能引領和激發價值創造。邏輯上而言,也是先有質疑,後有創造。沒有質疑,簡單的照葫蘆畫瓢,簡單的機械重複即可,根本無需創造。可以說,質疑才能打開人類命運的進步空間,人類社會取得的一切文明進步都始於質疑。

作為學者,說出這樣脫離科學常識的話,讓人跌破眼鏡。林校長如果沒有質疑,我們會好奇他個人怎樣開展學術研究?寫論文就是為了強調既有理論的正確嗎?北大如果沒有質疑,我們會好奇其怎樣建設一流大學?所謂一流大學的一流,不正是一流的問題意識和一流的批判思維能力嗎?如果只有肯定、附和,北大和南翔技校又有何區別?

當下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的複雜敏感期。非常理解有關部門不希望「質疑」不加約束,導致治理失控。也非常理解站在北大校長的位置上,存在艱難的立場選擇。更加理解,質疑本身需要基於理性和科學精神,不能簡單的為質疑而質疑、為反對而反對。不過,北大校長公開發文貶低質疑的價值、扼殺學生乃至公眾的批判思維,是否已經突破了教育最基本的底線?

附林建華的「致同學們」:

親愛的同學們,

很抱歉,在校慶大會的致辭中讀錯了「鴻鵠」的發音。說實話,我還真的不熟悉這個詞的發音,這次應當是學會了,但成本的確是太高了一些。

我想,我的這個錯誤會使很多同學和朋友失望,覺得作為一個北大校長,不應該文字功底這樣差。說實話,我的文字功底的確不好,這次出錯是把這個問題暴露了出來。

上中小學時,正趕上文革,教育幾乎停滯了。開始的幾年沒有課本,後來有了課本,也非常簡單。我接受的基礎教育既不完整、也不系統。我生活在內蒙古的一個小農場,只有幾十戶人家。現在人們很難想像當時的閉塞狀態,農場離縣城幾十公里,距離雖不能算遠,但乘馬車要一整天時間。當時不但沒有現在發達的網際網路,連像樣的書都很難找到。最近,我剛出了一本書《校長觀念-大學的改革與未來》,其中還提到了當時的情況:

「文化大革命開始時,我小學五年級,幾年都沒有課本,老師只是讓我們背語錄和老三篇。十幾歲時是求知慾最強的時候,沒有其他的書,反覆讀毛選和當時一本幹部培訓用的蘇聯社會主義教程。我的中國近現代史知識,最初都是通過讀毛選和後面的注釋得到的。《矛盾論》和《實踐論》當時都讀過,中學政治課又學了一遍。一分為二、對立統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等,這些概念都滾瓜爛熟,也深深影響了我們這一代人的思想觀念。」

我很幸運,77級的高考語文考試作文占了80分,詞句和語法只有20分,否則我可能就考不上北大了。我只是在考試前的幾天,讀了一本語法方面的書,剛剛知道什麼是主語和謂語。語法概念不清,上大學之後學英語也多費了很大的勁。

我寫這封信,告訴大家這些,並不是想為自己的無知或失誤辯護,只是想讓你們知道真實的我。你們的校長並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也有缺點和不足,也會犯錯誤。另外,我還想告訴大家,我所有重要講話,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那本書,都是自己寫的,其中的內容和思想都是我希望大家了解的。

我是會努力的,但我還是很難保證今後不會出現類似的錯誤,因為文字上的修煉並非一日之功。像我這個年紀的人,恐怕也很難短時間內,在文字水平上有很大的進步了。

真正讓我感到失望和內疚的,是我的這個錯誤所引起的關注,使人們忽視了我希望通過致詞讓大家理解的思想:「焦慮與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反而會阻礙我們邁向未來的腳步。能夠讓我們走向未來的,是堅定的信心、直面現實的勇氣和直面未來的行動。」

再次致以歉意!

熱愛你們的校長,

林建華

阿波羅網孫瑞後報導

責任編輯: 孫瑞後  來源:阿波羅網孫瑞後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506/1110105.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