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民營企業搞不下去了 中國經濟就真的麻煩了

作者:

核心提示:如果說2007年之前都是「國退民進」的好日子,那麼2008年之後的主旋律,幾乎都是「國進民退」了。

01

一直以來,「國進民退」這個詞並不被官方認可。

但是在很多方面國企天生比民企更占優勢,更容易獲得資源的傾斜和國家的保護。

根據央行公布的數據,截止2016年的信貸投向結構,國有企業占據54%的企業貸款份額,民企占比為34%。

另一方面,國有企業新增貸款為6.9萬億元,占據新增貸款的78%比例,民企只占17%,在2013年之前,民企這個數據還高達60%。

就像是此前央行不管怎麼苦口婆心要銀行買評級低的企業債,都沒有銀行願意買,最後還鬧得央行親自打電話做指導。

在7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會議提到了一句「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力度」。

沒過多久工行就下發文件,明確加大基礎設施、棚戶區等領域項目的儲備,隨時做好投放的準備,並且有效儲備不低於兩個季度的投放額度。整個中東部,也掀起了高鐵基建的新熱潮。

只不過,這些被刺激、被扶持的領域,民企基本上只能看著。國企雄起,民企靠邊——這幾乎也是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後,4萬億投資計劃刺激下的「新常態」。

某民營企業老闆當時還發牢騷說到:「國家4萬億投資,今年一季度銀行又放出4萬多億的貸款,看著轟轟烈烈,卻大都給了國有大項目,我們一分錢都拿不到。」

這就是傳說中的「共克時艱,民企靠邊」。打著維護經濟安全的名義,卻幹著排斥民間資本的事。

看似平穩地度過了經濟危機,但是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民營經濟卻屍橫遍野。

同樣的事情在十年後再次重複,也看不出有任何徹底反思的可能和根本改變的跡象。

02

當大家都在過冬,國企穿上了厚厚的棉襖,而民企仍是薄衣單衫,這就是命。

2016年以來,在去產能、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包括化工行業企業在內的廣大中小企業成為了去產能的對象。

在環保的尚方寶劍下,數以十萬計的企業被強制關停限產,全國上萬家工廠企業不達標,被強制關停限產,多少人在這場風波中失業,然而國企卻獲得倖免。

就像2018年的春節一樣,很多工廠的員工最害怕放完春節假期後,回去卻發現工廠已經倒閉了。

風暴過後,2017年國有工業企業利潤增速高達45.1%,民企的利潤增速僅有11.7%,是民企的4倍以上。即便是這樣,25萬億總資產的民企,還是以19.6%的淨資產收益率,遠高於9.9%的淨資產收益率、42.5萬億總資產的國企。

從這個角度來看,「發揮國企主導作用,推動我國經濟轉型高質量發展」本身就是個矛盾句。因為一直都是民企的效率更高,能用更少的資產、更低的負債,創造了更多利潤。

但很多時候,對國企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需要多一點鼓勵、關愛和支持;對民企卻是雷霆萬鈞,不容置喙,總覺得民企才是搞亂經濟、不聽指揮的罪魁禍首。

但民企畢竟沒有窗口指導,也確實不知道何為禁區。

就像王健林這兩年遇到的「滑鐵盧」,真的只是因為負債過高嗎?多少房企的負債率比萬達還高,不也一樣可以活蹦亂跳到現在?

負債只是一部分原因,另一部分原因是王健林的過於高調。

王健林曾經說過:「萬達的錢既不是偷的搶的,也不是自己印的,完全是我們自己辛辛苦苦賺出來的。我們自己辛苦賺的錢,愛往哪兒投就往哪兒投。」

同樣是商人,馬雲的身段就柔軟得多,能夠說出「只要國家有需要,支付寶隨時會上交國家」的話。

03

改革開放以來,是民營經濟的崛起,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增長奇蹟」。

2002年,國有工業產值的比重為40%,2007年比重為29.5%,下降了近10%,那個時候經濟發展仍是「國退民進」的趨勢。

那段時間,也是中國經濟表現最好的時候。

如果說2007年之前都是「國退民進」的好日子,那麼2008年之後的主旋律,幾乎都是「國進民退」了。

在這場「國進民退」的盛宴里,當山西以整治為名驅逐「煤老闆」,強行進行煤礦併購時,「國進民退」算是走上了一個新的階段。

煤老闆的遭遇沒有獲得公眾的同情,甚至得到了一句「山西不要帶血的GDP」的咆哮,沒人在意國有與民營之間的產權爭奪。

可能大家都忘記了,過去近40年,中國經濟增長超過60%的貢獻來自民營經濟。中國經濟取得成功的關鍵是民營經濟這個「增量」部分釋放出來的生產力,而不是來自存量的國有企業。

中國的國有經濟占有近70%的資源,但創造的GDP不過30%,而中國的民營企業占有不到30%的資源,創造的GDP卻接近70%。

更重要的是,民營企業解決了80%的就業,50%的納稅。是中國經濟最重要的壓艙石和原動力。

一旦民營企業搞不下去了,中國經濟就真的麻煩了。

責任編輯: 秦瑞  來源:菜鳥理財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809/1155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