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抵制?加拿大救過多少中國人 99.99%的人不知道

編輯提示:文中的只提到加拿大大饑荒中出口中國小麥,但未提去向,事實是,加拿大在中國大饑荒時期以極其低廉的價格向中國出售了大量的糧食,滿載糧食的運糧船駛向中國途中,中共下令調轉方向,開向阿爾巴尼亞,連中國國土都未踏上半步就送給了阿爾巴尼亞。

現在只要提到了白求恩,就會有人說:「加拿大就剩一個好人了,那就是已故的白求恩!」、「現在知道拿白求恩當救兵了!」

可加拿大和中國的前情往事,又何止是白求恩醫生一個人的故事?

援華5200萬加元:不顧英美反對

要是按時間軸來算的話,加拿大對中國的幫助從抗日戰爭時就已經開始了,並且可以稱的上是「曠日持久」,久到你可能不敢相信。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加拿大開始對中國進行援助,可謂兩國關係發展進程中的高光時刻。這種時期的援助,說白了就是給錢給武器,支持中國打仗。3年之後,兩國在渥太華達成協定,內容包括:加拿大政府向中國政府提供軍需品,中國政府同意繼續協助加拿大的防衛等。隨後,,加拿大互助管理委給與中國一筆援助貸款,總額5200萬加元。

很奇怪的是,當時英美兩國堅決反對加拿大對中國的援助。但他們的阻撓對加拿大完全沒用,因為當時加拿大外交部認為,美國援華物資都將由在中國的美國將軍控制,而加拿大提供的援華物資,「是中國政府能夠完全自己掌握的軍火」。政府自己能掌控的軍火,很明顯對於中國真正獨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當時加拿大為了援華有多努力呢?我們可以從時任中國駐加大使的劉師舜描述中,略知一二:「挺布倫槍為加拿大最大量供給我國政府的軍器之一。據當時統計,該國每星期可出槍2000支,其中至少1/3系我國之用。」據統計,從1944年起,加拿大一共向中國提供了4萬挺布倫式輕機槍。通過對華提供的經濟與軍事援助,加拿大獲得了中國人民和政府的好感。不過,這些都還只是1949年之前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1949之後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國與西方各個國家關係都不好。但就是這段關係不好的時光中,加拿大還在援助中國。

1958年後,中國與加拿大貿易逐年增加。當年中加貿易額為1041萬美元,比1957年增長了一倍,還連續從加拿大進口10船小麥及部分五金製品。而後自1961年至1963年,中國從加拿大進口小麥300萬至500萬噸,大麥60萬至100萬噸。截至1970中加建交,中國一共從加拿大購入了1800萬噸小麥和130萬噸大麥,占到了中國全部外購糧的約1/3。請注意這個年代,因為這段時間恰恰也是中國人最缺糧食的時候。

在中加兩國建交之後,援助互助項目就變得更多了。

從1988年起,加拿大開始了對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援助與合作。截至1991年,向西北民族地區的57個建設項目提供了近114萬人民幣的無償援助,主要是支持民族地區的小型發展項目,提高人的素質、技能為主,尤其重視婦女培訓及改善婦女的生活條件與社會地位。很難想像,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就會有人考慮到少數族裔女性社會地位的問題。

1989年,加拿大政府無償援助瘦肉型豬生產項目開始實施,共設河北省、四川省和浙江省三個項目點,總投資2000萬加元。

1992年,加拿大無償援助211萬加元用於中國黑龍江地區農業發展。其中,加拿大提供培訓老師、設備、技術,中國給出配套場地和建設費用,提升「養牛」的水平。

可以看到,從戰時5200萬的第一筆援助款,到武器物資、小麥,再到建交之後,加拿大對中國各方面都予以了很大的援助。而根據中國商務部國際司的數據顯示,自從中加兩國1983年簽署了發展合作總協定以來,加拿大向中國提供了價值總額7.8億加元的無償援助。更誇張的是,這些無償援助一直持續到並不遙遠的2014年才結束。

注意,以上這些都是無償援助,也就是說加拿大是不圖回報的給予幫助。除了無償援助之外,加拿大從1980年開始,也對中國進行了大量直接投資。截至到2003年4月底,加拿大在中國的投資項目已達6253個,合同投資108.08億美元。這些投資主要集中在科技領域,包括航天、遙感、通信、氣象、海洋等各個行業。

按照網上流傳的某種說法,白求恩當年每天手術的平均數量是40個以上,手術應該達到25000例,救了至少有5000名重症傷員,這是可估計的數字。而在此之後,加拿大不管是從糧食,還是技術等各方面的援助,能幫多少中國人?可能這個數字算不出來。

對落後國家的其他援助項目

實際上,加拿大的援助行為並不是僅針對中國的,而是針對世界上各個開發中國家和落後國家。加拿大的國際援助政策也是外交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促進全球兩性平等、婦女和兒童的發展、人道主義、和平等問題。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2017年,加拿大的主要外援項目多集中在南半球的非洲和南美洲地區。援助總支出從2016年的54億加元增加到2017年的56億加元,增幅3.7%。非洲國家在加拿大國際援助中所占的區域份額最大,為43.8%,其次是亞洲,為38.7%,美洲是14.2%、歐洲是2.8%,最後是大洋洲、0.5%。

而2017年接受加拿大國際援助最多的前三個國家分別是阿富汗、衣索比亞和阿富汗。阿富汗接受了2.33億加元的援助,衣索比亞接受了1.93億加元、約旦接受了1.57億加元的援助、海地接受了1.27億加元的援助,馬里接受了1.26億加元。

目前,加拿大在「全球最慷慨的捐助國」中也只排到了第16位,雖然這個排名在國際上也算名列前茅,但是與加拿大本國的目標相差甚遠。他們都具體幫過哪些國家呢,舉個例子,比如幫巴基斯坦建造水電站:

沃爾瑟格水電站始建於1954年,加拿大為這個工程提供了3500萬加元的援助。但這還不算完,電站運行30年之後,很多設備老化了,需要更新。本著好人做到底的原則,加拿大國際開發署又拿出來2700萬加元用於這個電站的維護和改造。

除了大家印象中的「扶貧」之外,加拿大也熱心於幫別的國家解除危險。比如這種情況:

為前蘇聯核反應堆的安全援助300萬美元

甚至在2015年,加拿大表示將提供26億5千萬加元,約合19億歐元,用於開發中國家對抗氣候變暖。該國環境部長麥肯納在那天的記者會上表示,這一措施使得加拿大對氣候議題的投入比此前提出的投入增加了整整一倍。而這筆資金將用於鼓勵最貧窮國家發展更具持久和韌性的低碳經濟。

對於加拿大而言,對外援助的標準似乎很簡單。如果是發展落後,就可以得到無償的幫助,發生意外事件,同樣也可以得到幫助,並不會因為政治之類的其他因素受到影響。

第一個後民族主義國家

也許在很多中國人眼中,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為什麼要不斷的幫助那些與自己毫不相干人?但這個問題對於加拿大來說,並不奇怪。

總理杜魯多曾經將加拿大描述為:「可能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後民族主義國家,沒有核心身份,也沒有什麼主流認同」。實際上,加拿大早已在後民族主義這條路上走了很遠了,政府的所有目的都在於滿足發展經濟、社會和法治的需求。

這從加拿大與美國的「分歧」之中也能看出來,這種分歧甚至可以追溯到兩國建國時期。簡單說就是美國人更加崇尚個人奮鬥,在開疆擴土上也是大刀闊斧;加拿大建國很晚,傾向接受英國的價值觀,更崇尚寬容、包容和非暴力。所以在廢奴、移民、多元化等社會問題上,加拿大總是美國更先進。

多元化社會中法治尤為重要

關於加拿大這種後民族主義國家,荷蘭蒂爾堡大學的法律哲學教授漢斯林達爾曾在著作中這樣寫道:「固有的民族、國家的邊界正在喪失其對人類行為的某些控制,這意味著,無論是國家秩序還是後國家秩序,都必須以法律統一性的形式呈現。後民族主義國家並沒有標誌著法律邊界的終結,相反,它引入了一種全新的方式來處理法律問題。」

所以對於一個崇尚以法治,整體沒有激烈傾向的國家而言,顯然只是按規矩辦事。為了捲入所謂的其他國家之爭,就違反本國法律,陷其他民族大義於不義的行為,真的不至於,也沒那個必要。農夫與蛇的故事,還是要引以為鑑。

參考文獻:

1.《1931-1945年加拿大與中國的關係》潘迎春

2.《1960年秋至1961年5月中國自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糧食進口》瞿尚、許天成

3.《加拿大援助我省一個成功的「牛的繁育」項目》艾德權、李貴范

4.《加拿大對我國民族地區的援助》關凱

5.《加拿大今報起無償援助我國瘦肉型獵生產》

6.《加拿大將為前蘇聯反應堆安全提供3000萬美元援助》文雨

7.《A-Legality: Postnationalism and the Question of Legal Boundaries》Hans Lindahl

8.《The Canada experiment: is this the world's first'postnational' country?》 Charles Foran

原標題:抵制?你知道加拿大救過多少中國人嗎(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加拿大和美國必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1220/1220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