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錢學森世紀之問 有答案 恐怖中的「思維訓練」

作者:
錢學森老先生留下了著名的世紀之問:為什麼總培養不出創新人才?其實,許許多多的人都明白這個問題的答案。鉗制、管制、壓制,人們活得戰戰兢兢的,恐懼大禍臨頭,思維都被限制得死死的,哪裡還有創新、創造?

文化革命前,小學語文課文多為民間故事、寓言、童話、兒歌,清新自然,文字優美,寓意深刻。如《獵人海力布》、《神筆馬良》等,都是傳播善心、愛心的。這樣的課文,老師愛教,學生愛學,也便於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陶冶學生健康審美情操和培養學生的仁愛、善良之心。

那時的課文都在生字上注有漢語拼音,老師講新課前,就讓學生先用拼音自己拼出生字的讀法,再結合上下文試著理解生字、生詞的意思。然後讓同桌或者前、後位的同學互相校正讀音及評判對生字、詞的理解。再找成績好一些的同學,通讀課文並說出自己對生字、生詞的理解,老師予以糾正。

同學們在讀懂課文內容後,老師就要學生不看課文,用自己的話講述課文,可以展開想像,自由發揮。只要想像得合理,都會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讚許。同學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盡情地展開思維的翅膀,看誰構思的巧妙和有創造性,然後把自己的「作品」拿出來與同學們分享。同學們在這種輕鬆愉快的氣氛中,不僅學會了應掌握的語文知識,也使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都得到訓練和提高。

好景不長,小學三年級時文化革命轟轟烈烈地開始了。我們喜歡的童話、寓言、兒歌不見了。語文課變成了學毛主席語錄、毛澤東寫的文章及毛澤東詩詞,要麼就是學習重要會議的公報,或者是學習英雄人物在毛澤東思想哺育下茁壯成長的事跡,如王傑、門合、劉英俊、劉學保、麥賢得的故事等等。

小學高年級和初中,按理,語文課應當進行段和篇的分析、訓練,看作者怎樣遣詞造句和連段成篇,思路是怎樣一步步展開的,怎樣布局謀篇的,怎樣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從中學習作者運用語言文字的精妙之處,學會寫景狀物、記敘事件和準確表達的一般規律,提高閱讀和寫作水平,還能從中學習借鑑前人的生活經驗,開闊視野,豐富閱歷,形成健全人格。同時,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大有益處。

然而,這些基本的語文知識老師們都不敢講了,語文課沒有了語言文字基本功的訓練,沒有了自學能力培養,生動活潑的思維訓練更是成了一片空白。語文課強調的是「突出政治」,一天到晚都是在向學生灌輸「毛澤東思想」和「階級鬥爭」理論。

隨著文革運動的深入,恐怖氣氛越來越濃。因言獲罪,在中國歷史上有代表性的是清朝的「文字獄」,然而,與文革時的新版「文字獄」比,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文革因言獲罪的人數遠比清朝多。我所在的公社就曾經發生過多起因說話、做事,被人吹毛求疵,「上綱上線」為反動言行而受到嚴厲打擊的事例。

有人畫了一匹馬,肚子有點癟,被說成是誣衊社會主義;有位放映員在放映「土電影」即幻燈片時,不小心把毛主席像放倒頭了,被認為是反毛主席;有的人在寫「老三篇」體會時,不小心把「篇」寫成了「扁」或「騙」,也被說成是故意貶損毛主席;甚至有人說了句「毛主席咋不長鬍子?」,也被認為是對毛主席的大不敬。輕的遭批鬥、毆打,重的被判刑。

在這種恐怖氣氛下,教師和學生頭上都戴了一頂緊箍咒,時時處處謹小慎微,思維被限制在一個狹小範圍,只能在歌頌、讚美毛主席和以階級鬥爭、繼續革命的觀點看待事物分析問題的小圈子裡打轉轉,誰也不敢越雷池半步。人們都學會了戴著一副假面具,假話、大話、空話、時髦話和聽起來讓人肉麻的話大行其道。

這樣的環境,對剛接觸到社會,處於懵懂期的學生傷害最大,他們聽不到真話,學不到真見識,就錯把報紙上、廣播上那些宣揚革命、暴力、鬥爭的話當成真理,並逐漸在頭腦里紮根、發芽,最終造就了一大批缺少善良仁愛之心又偏執愚昧的人。

一次,在學習毛主席詩詞《水調歌頭·游泳》時,同學們不理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意思,老師就解釋道:孔老夫子在河邊嘆息道:時間就像流水一樣過去了,意思是說時間過去得太快了,要抓緊時間趕緊做該做的事。馬上就有學生質疑:孔子是資本主義、修正主義的祖師爺,是反動的,毛主席的詩詞裡怎麼會引用壞人說過的話?

老師一時不知道怎麼解答,只好搪塞:毛主席說的是反話,是諷刺孔夫子的。然後又對這位學生讚賞一番:這位同學時刻繃緊階級鬥爭這根弦,同學們要向他學習。

老師在教一篇毛主席語錄時問學生:什麼是地主?有的同學望文生義,回答道:地主就是土地的主人。老師馬上板著臉糾正道:怎麼能這樣說呢?要是在外面說讓人知道了,那可不得了,我們鄰近公社的一個人這樣說就被打成了反革命。然後糾正道:地主是階級敵人,是壞人,土地的真正主人是貧下中農,被地主霸占去了。以後你們理解詞語和課文的內容都要記住,用毛主席的話進行分析,突出階級鬥爭,這樣才能理解正確,也才不會犯錯誤。也許是這件事把老師嚇壞了,本來就很少的課堂發問,此後乾脆就沒有了,上課就是照本宣科。

數學課也是一樣,無非是換一種模式宣傳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和階級鬥爭理論。數學應用題,大多先說一段毛主席語錄,然後開始正文。比如:毛主席教導我們: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解放前,上海某紡織廠有100名工人,資本家一年從這些工人身上榨取了20000元的利潤,資本家平均從每個工人身上榨取了多少利潤?

那時候,老師們天天要學習毛主席著作、寫心得體會,還要參加開批判會,沒有多少精力照顧學生。此時,我們剛開始學習乘除法,計算題都沒有問題,就是應用題同學們都感到很為難,不知道什麼時候用乘法,什麼情況下用除法。

有的同學就發明了一套辦法:凡是題目中出現「平均」的,就用除法;題目中有「多少倍」的,就用乘法。可這樣老是出錯。比如,解放前上海的小白菜每斤4角錢,是現在的20倍,現在的價格是多少?題目中出現「多少倍」,卻又不用乘法而要用除法。再如:解放前某工廠有50個工人,資本家平均每年從每個工人身上剝削100元,資本家一年從這些工人身上剝削多少利潤?題目中雖然有「平均」二字,但不用除法而要用乘法。

一次,老師在上課前,先把一名同學的作業本拿出來給大家看,計算題全對,應用題大部分錯了。老師講道:你把志願軍犧牲的人數算成比打死的美國軍隊的人數還多,又把解放後工人平均工資算得比解放前的工人平均工資低很多,要是在社會上,還不要被打成反社會主義?同學都知道此言不虛,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我們班上有位同學,成績很好,但在做乘除法應用題時也老是出錯。聽了老師的這番話受到啟發,總結出一套解題辦法:這就是用毛澤東思想和階級鬥爭觀點分析。

比如,志願軍是正義之師,是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鋼鐵戰士,戰鬥力遠超過美軍,美軍根本就不是志願軍的對手,志願軍犧牲的人數怎麼可能會比美國軍隊還多呢?新中國的工人是國家的主人,舊社會的工人是資本家的奴隸,現在的工人工資肯定比解放前工人工資高得多。所以,在確定這個前提下,再考慮是用乘法還是除法。如果問的是現在的工人工資是多少,那肯定是比解放前工人工資高,就用乘法。如果問的是解放前工人工資是多少,那就用除法。

後來,這套辦法得到老師的肯定,在全班推廣。這方法還真管用,乘除法應用題的錯誤率大大減少了。只是,數學題固有的解題規律,以及通過對數量關係分析,培養學生嚴謹、縝密的思維習慣和邏輯推理能力,這些對學生最為有用的知識被「階級鬥爭」嚴酷形勢下的畸形思維取代了。

錢學森老先生留下了著名的世紀之問:為什麼總培養不出創新人才?其實,許許多多的人都明白這個問題的答案。鉗制、管制、壓制,人們活得戰戰兢兢的,恐懼大禍臨頭,思維都被限制得死死的,哪裡還有創新、創造?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共識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123/1236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