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移民留學 > 正文

陪讀7年 全職媽媽7年 分離7年 但我沒有後悔過…

我是一個陪讀媽媽,我的兩個孩子,女兒今年21歲,現在美國讀大學三年級,兒子今年18歲,在美國一所私立高中讀12年級,今年也要讀大學了。

從我女兒上小學一年級,到現在她成為一名大學生,連我兒子也馬上要上大學了,這中間經過了15年。這十五年的時間,我們有一半在中國,一半在美國。

十五年以前,我女兒在大連的一所還算不錯的公立小學開始了她的學生生涯。在那之前,我對於孩子上學之後的形勢絕對估計不足,所以孩子一上來,就給了我一個猝不及防。

我女兒沒有上過什麼幼小銜接班,在上小學之前也沒有學過寫字,結果一上學就出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她寫作業、考試,效率很慢,同樣的任務量,她要比別人多花兩三倍的時間。同樣的作業,別人回家寫完了,玩了半天了,她還在奮鬥。同樣的考試,別人答完了還可以檢查,她多數情況下答都答不完。

寫作業慢的問題,困擾了她很多年。雖然隨著她自己的年齡的增長,她的速度和效率也在提高,但是提高的速度,絕對跟不上作業負擔提高的速度,所以她一直都是處於連滾帶爬跟不上的狀態。這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就是為了單純的完成作業,而顧不上質量,造成她學習成績永遠上不去,使得她越來越不喜歡學習。

所以我兒子上學的時候,我最大的願望就是他一定不要像他姐那麼慢。等他真上了學,我發現,我的心願似乎達成了,他速度快得不得了。

打個比方,家裡有小學生的家長都很熟悉這類題型,就是語文的組詞,ABB類組詞,比如卷子上老師給的例子是「一個個」,我女兒做這個作業的時候,東瞧瞧,西看看,摳摳手,摳摳橡皮,別人兩分鐘做完的題,她用五分鐘,不過寫的還算像樣,老師的例子是「一個個」,她的答案是「一群群,一排排,一對對」,雖然慢,答案還不錯。

我兒子呢,他姐用五分鐘答完的題,他半分鐘就搞定,例子是「一個個」對吧?他的答案是:「兩個個,三個個,四個個」。

後來題目升級,卷子上的例子是「綠油油」,我女兒再次用別人雙倍以上的時間,給出了還不錯的答案:「紅彤彤、金燦燦、藍瑩瑩」。

我兒子,再次用半分鐘時間給出答案,給出了他的答案「紅油油、黃油油、紫油油」。

養這樣兩個孩子,可想而知,我那些年是怎麼度過的。我用了最大的耐心來陪讀,其中大部分時間是陪著我女兒。家裡有兩個孩子的可能都有這個體會,就是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尤其我女兒當時學習上面臨的挑戰已經足夠占用我所有的精力,我幾乎就顧不上兒子了。我有時候問女兒她喜歡哪門課,我女兒斬釘截鐵的說:「哪個都不喜歡。」

問我兒子,他回答:體育音樂美術。然後我問,最不喜歡的呢?答:數學語文英語。

就這樣,我們連滾帶爬一個學期一個學期的熬,我女兒跨過了小升初,而且她居然考進了大連市的一所重點初中。但是我當時不知道,這所學校是以超大的作業量和密集的考試著稱的。進了初中以後,她在班級最好的成績是第十名。

但是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她的成績以顯而易見的速度,向下滑。從第一學期最好成績第十名,經過她半年的努力,滑落到班級倒數第二。

那個時候,她們年級的考試,是按照學習成績劃分考場,幾百個學生,成績最好的學生在第一考場,最差的學生在第七考場,在初一下半學期,她已經是常駐第七考場了。

你想像一下,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大家都是好同學,好朋友,但是一到考試,大家分別走進象徵自己能力水平的不同的考場,那麼走進第一考場的學生,是多麼的優越,自豪,走進第七考場的學生,多麼的屈辱,自卑。還有那每一次考試,每一次家長會,每個學生和家長人手一張的排名表,以及學校牆上貼出來的大榜。

現在回憶起來,我比那個時候更加痛恨這一切。因為我更清楚的看到了這一切對一個青春期的女孩子的自尊、自信的徹底摧毀。我女兒在初一那一年,變得越來越厭學,也越來越沉默寡言。

這個時候,我兒子已經在小學四年級了,仍然最喜歡體育音樂美術,最討厭數學語文英語。

我們出國的決定,是在我女兒初一結束的時候做出來的。由於工作的原因,我和我愛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曾經在國外生活和工作過,我也曾經頻繁的往返於中美兩國,所以我對美國的教育有一定的了解。我和我丈夫當時討論的結果是,我們孩子學習的問題不能全怪在國內教育的大環境上,但是毫無疑問,這樣的大環境對她們沒有任何積極的作用,我們必須做出改變,否則不僅僅是學業的問題,孩子的心理健康都要出問題了。

對於一個家庭來說,這真的是一個無比艱難的決定。兩個孩子,一個初中,一個小學,年齡太小,必須有父母陪在一起。

所以我們第一個決定就是,我停止工作,全職陪讀。孩子爸爸兩邊兼顧。但我們當時也都明白,這樣的決定,意味著在接下來的若干年裡,一個家庭天各一方將成為常態。另外,我們為了自己的兒女而遠赴千里之外的異國他鄉,那麼雙方老人怎麼辦?這都是不得不考慮,但永遠沒有圓滿答案的問題。

電視劇《陪讀媽媽》

從帶著孩子們出國到現在,七年過去了。七年的異國他鄉陪讀生活,現在說起來,仿佛是一轉眼就過去了。但其實我們度過的每一年每一天,都並不容易。

首先是一家人的聚少離多,一年有一半的日子,我們天各一方。我在白天,他在黑夜。我在今天,他在昨天。我遇到困難的時候,沒有辦法向他求助。我拿起電話,又放下,因為不想打擾他的休息。

即便我們兩邊都有時間聊很久的時候,我們也只聊開心的事情,因為不想讓對方擔心。我們說著那些開心的事的同時,我們知道自己藏起了心事,也知道,對方一定也藏起了心事。我們永遠都不知道,在那七年的時間裡,對方遇到過什麼樣的難題,也永遠錯過了那些本該互相陪伴、互相扶持的時刻。

其實,最可怕的不是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他不在身邊。而是經過幾年的時間,你發現,你自己可以搞定所有的事情,你自己可以面對所有的困難。午夜夢回,你會突然被那種不依賴,不指望,不求助的狀態嚇住,因為那種互相不再需要的感覺,幾乎意味著一種親密關係的斷裂。

七年,我們全家沒有在一起過一次春節,沒有在一起過一次中秋。因為這樣的時刻,我要陪著孩子,他得陪著老人。

好在,這七年已經過去了,女兒已經上大三,兒子也馬上要上大學了,我們夫妻可以團聚,再也不必天各一方,我們可以用很多未來的日子,去彌補我們錯過的那些時刻。但是生活中並不是所有錯過的,都有機會彌補。

七年當中,我的父親和公公相繼去世,我都沒能見到他們最後一面。我父親突然病重,我趕回國內,見到他的時候,他在殯儀館。我公公彌留之際,我和孩子們對著電話,跟爺爺做了最後的告別。

一年又一年,我們付出了預料到的和出乎預料到的代價,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我不知道這樣的付出是不是值得的。現在回頭看,我只能說,這七年在海外的學習和生活,對於我自己孩子的成長來說,是有非常大的幫助的。

我的女兒在美國從9年級,也就是高中一年級開始讀。我兒子那時候在國內五年級畢業,在美國從6年級,也就是初中開始讀。也就是說,我女兒讀了美國完整的高中四年,我兒子讀了完整的初中三年,高中四年。

到美國之後,立刻出現了一個神奇的改變,就是困擾我女兒多年的寫作業慢的問題,從她在美國讀書的第一天開始,就徹底消失了。首先,作業量大大減少,當然負擔就輕了太多。另外,用孩子自己的話說:「美國學校的作業有意思,我喜歡做"。作業負擔減輕,而且沒有了那種枯燥的死記硬背式的作業,更多的是開放性的問題,讓孩子可以開動腦筋,真正全身心投入進去,她的學習態度一下子就轉變了。

簡直如魔法一般,一個連續七八年都困擾著孩子的作業問題,突然就消失了。

而且到了美國,她突然發現,自己的數學可以跳級了!不得不承認,美國的數學課難度,完全不能跟我們國內相比,所以她在美國高中的四年,數學一直是跳級學習的。這一方面減輕了她的學習負擔,同時也為她樹立了自信心。

我們國內的孩子,到了美國,比較有挑戰的是文科課程。閱讀量大,還要和母語孩子共同競爭。當然,大部分招收國際學生的私立學校都會開設ESL課,同樣是學習歷史課,ESL課上教的內容,要比正式課堂上的內容簡單,稍有難度的詞彙也都被替換為更容易的詞彙,所以孩子剛到美國的時候,即使英文水平不好,也有ESL課幫助孩子做緩衝。但是我們的目的是要孩子儘早脫離ESL課,儘早進入到正式課堂,所以說,強化英文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還在國內的時候,在女兒初二這一年,因為決定了要帶孩子出國,所以我們就讓她脫離了學校的正常上課。每天只上半天課,下午的時間完全用來學習英文。

到美國之後,事實證明,我們當時的這個決定很正確,初二這一年的惡補英文,讓孩子的英文水平有了大幅的提升。有一個較好的英文基礎,不僅僅是為學習、聽課打好基礎,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在到美國之後,儘早的能張開嘴跟當地的學生交流,這對於孩子留學初期,儘早打開局面,儘早消除陌生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我陪著孩子在美國的這七年,除了照顧自己的孩子,還是學校的家長委員會成員,負責國際生的家校聯絡,所以我這七年當中接觸了很多的中國的留學生。從這些孩子來看,打好英文基礎真的無比重要,這種重要性並不只是體現在課業學習上,中國留學生,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只混跡於中國留學生的圈子,幾年的留學生涯結束之後,最大的收穫是學會了中國各地的方言,對美國的文化的了解程度,並不比在中國喜歡看美劇的孩子了解的更多。

而英文基礎好的孩子,會對外界更開放,會更容易的交到美國當地的朋友,會真正融入美國的文化里。當然,在學業上,英文水平高的孩子,能更早的脫離ESL,早日進入正常課堂去跟當地的孩子一起上課,也就促進她的英文進步的會更快,入學時候的優勢會持續體現在她的學業和交友上,所以說,有出國打算的孩子,打好英文的基礎,是最最重要的。

我女兒由於有數學的優勢,加上她出國前強化英文給她帶來的益處,所以她留學之路,開局開的不錯。更重要的是,是她心態發生轉變了,她喜歡學校里幾乎所有的老師。在國內的學校里,從小學到初中,她一直是老師眼中那個後進生,所以她從小到大,跟老師所有的交流,如果那也能稱之為交流的話,幾乎都僅限於默默地接受批評。

但是美國的老師,給了她既是老師,更是朋友,甚至家人的感覺。老師、校長、這些過去在她眼中高高在上,讓她噤若寒蟬的形象,如今跟她是朋友,是用盡所有美好的詞彙來表揚她,鼓勵她的人。

可能會有人覺得,美國老師對孩子是放養的,而且由於美國的文化影響,老師習慣於在家長面前誇獎孩子,其實孩子並沒有多麼優秀,不能把老師的客套當真。但我認為,老師對孩子的誇獎,並不是因為出於禮貌和客套,核心的原因是,他們從不認為有一種單一的標準可以評價所有的孩子,他們從不把孩子當作考試的工具,不認為有一種評價標準可以把學生區分成「好學生」和「差學生」。在他們看來,每個孩子都一定有他閃亮的地方。

我記得埃爾特發過一個澳洲陪讀母親的投稿《願我的孩子,以及每一位中國孩子都能被這樣溫柔對待》,說她的孩子要面臨全國考試了,老師給每個孩子發了一封信,告訴他們說:

這個考試並不能涵蓋那些讓你們每個人出類拔萃、與眾不同的方方面面,那些打分的老師並不知道你們當中的有些人愛唱歌,有的人畫畫很好,有的人樂於教別的同學使用電腦軟體。他們並不知道你是你朋友難過時的依靠,不知道你積極參加各種體育運動,不知道你在家裡是媽媽爸爸的好幫手,是弟弟妹妹們的好玩伴。

那些優秀的品質,並不能通過考試體現出來。在那個分數里,看不到你已經獨自解決了那些讓你費勁的難題,看不出你的老師因為你的熠熠生輝而感到萬分驕傲,也體現不出你是如此的獨一無二。孩子們,永遠沒有唯一的方法能「測試」出你所有的優秀品質,而正是這些無法通過考試測試出的品質,讓你成為了你。

這位澳洲家長的信,讓我想起了我孩子在高中階段,升學顧問說的一段話,與這位家長的信中的內容表達了同樣的理念。

孩子在報考大學的時候,申請材料中有一項重要內容是activities,就是孩子的業餘活動。當然孩子的體育音樂美術等活動是業餘活動的組成部分,另外,孩子參加的所有課外活動,義工、等等,都要包括在內。

除此之外,升學顧問跟我們說,即便你的孩子放學之後要回家照顧弟弟妹妹,這類你看起來很小的事,也一定要寫進activities裡面去,因為這代表了你的孩子用他的業餘時間承擔了家庭的責任。這一切構成了一個學生是怎樣度過她的業餘時間,讓大學更清楚全面的了解她是怎樣的一個人。單純的GPA或者SAT,都不是一個人的全部。一個人怎樣度過他的業餘時間,更能說明他是怎樣的一個人。

我陪孩子赴美讀書,首先感受到的最明顯的不同,就是學校的老師和校長,都沒有用單一的標準來衡量孩子。

我相信,教育的目的,應該是讓孩子熱愛學習、懂得學習,進而成為一名終身學習者。學校和老師,都應該是努力成為孩子最好的學習環境,在這個環境裡,孩子逐步懂得如何與自己相處、如何與他人相處、以及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這是貫穿一個人一生的主題。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除了家人,他的幼兒園、學校、他的同學、老師、校長,這一切,就是孩子的世界。所以這個環境裡他所受到的待遇和溝通方式,對她來說,就等同於這個世界是如何對待他,如何與他連接的。

我眼見著我女兒,像一塊海綿,迅速地吸收著新的語言,新的知識,更吸收著周圍顯而易見的那種友善的,平等的、自由的、互相尊重的那種能量。我眼見著她就變了。她越來越主動的與人溝通,無論對方是她的同學,老師,甚至校長、乃至校董事會主席。

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她高中最後一年,她從美國學生那聽到了關於校董事會主席的一番不太恰當的言論,尤其是校董事會主席說的一句話,有歧視中國學生的意思,我女兒居然直接跑去學校行政辦公室,要求辦公室秘書幫忙約校董的時間,她要找校董談話。

後來,校董果然跟她約了時間,她們兩個人談了半個多小時,校董說「我不記得我說過那樣的話,如果我說了,那是很不恰當的,我道歉」。那一次談話,兩個人有些觀點並沒有完全說服對方,甚至對兩個人來說都不算是一次愉快的談話,但是在會談結束之後,校董還專門又發來郵件,郵件中說:「你很勇敢,很強大,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敢於質疑,我很欣賞你,你會有個很好的未來」。

我很感謝那位校董,即便他真的說了不恰當的話,即便他不是一個完美的教育者,但是他肯接受一個普通學生的當面質疑,肯花半個多小時交換各自的意見,並且在不能跟這個學生達成一致的時候,表達對這個學生的肯定,這本身傳達的平等、尊重,已經足夠珍貴。

現在,我的女兒在一所全球排名前三十的大學讀大三,還是大學劍道隊的隊長,帶領著幾十人的隊伍訓練、比賽,同時還在電視台做實習生。相對於考上名校,我更欣慰的是,她在以自己的方式經歷她的人生,尋找她的愛好,尋找她的使命,我想這是很多成年人到今天都在迷茫中的。而我呢,也學會了不再以考試成績這個單一的標準來衡量孩子是否成功,孩子在成長,我也在成長。

我的兒子到美國的時候,小學五年級剛畢業。在美國,小學初中都可以稱得上是學生的天堂,學習負擔非常的輕,所以他有的是時間去學習英文,交朋友。

七年過去了,他的興趣愛好並沒有轉向科學或者文學,他愛過海洋生物課,愛過一些老師推薦他們讀的書,並且把這些書推薦給了我。上個學期,他瘋狂的愛上了物理課,他的物理課老師是全校最棒的一位老師,他的教學方式非常的新穎,他把整個一年的物理課設計成了遊戲的方式,而且讓學生們在學期開始的時候自己選擇想得A還是B,如果想得A,那麼你的作業、你要做的項目,就要多;想得B,那你任務就少。而且他設計用獲取遊戲幣等等方式來進行多種方式的考核。

這種遊戲通關式的教學和考核方式,以及老師的高質量授課,極大的激發了我兒子對物理的熱愛。他上學期幾乎有一半時間放學後是晚回家的,因為他總要在放學之後去物理老師的辦公室,跟他探討物理問題。

但我的兒子最終也沒有變成一個專攻學術的孩子,他喜歡過一些學科,但他更加熱愛體育音樂美術,這也讓他的初中和高中生活過的歌舞昇平,其樂融融。體育方面,他用五年時間學習了高爾夫,在美國參加了很多比賽,獲得了一些不錯的成績。音樂方面,他在國內學過鋼琴,但那個完全是我給他安排的,他自己不願意練,沒想到去了美國,他愛上了好幾種樂器,吉他、架子鼓,都是到美國之後學的。

在學校里,他參加所有節慶所有活動的表演,這幾年,沒有任何一場表演,是他不參加的,甚至曾被學校評為年度音樂人。這些讓他開心的事,都是在國內曾經被老師批評為「不務正業」的。

我的這兩個孩子,老大出國之後找到了自信,各科成績都是A,偶爾有個B,她會跟我說「媽媽,對不起,這個學期有個B」。但是我兒子呢,是這樣跟我說的:「媽媽,我這個學期,全是B,一個C都沒有,怎麼樣,得表揚我一下吧?」我也真是無語了。

美國的教育,在我女兒身上像是施加了魔法,讓她從美國的第一堂課開始,就發生了轉變。但同樣的魔法,並沒有施加在我兒子身上。他的成長經歷,似乎更像一個純粹的美國孩子,就是我不管父母期待我考什麼排名,念什麼專業,我有我自己的想法和規劃。

我和我愛人曾經希望他走高爾夫的專業路線,因為他確實非常有天賦,但是他一句話堵住了我們的嘴:「我只想把高爾夫當作愛好,不想當作職業」。他自己拿準了主意,確定了他未來的職業方向,是要做時尚管理,所以他申請的學校,都是時尚專業的學校,他完全不考慮這些學校的綜合排名,只關注他們是不是有很好的時尚管理專業。並且,為了積累時尚行業的經驗,他已經從去年開始做兼職,他現在業餘時間在一個美國本土品牌的鞋店做銷售員。

放在過去,我可能並不能坦然的接受他的這個選擇,對我來說,我遠渡重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我當然會希望他也像他姐那樣,用大學排名來簡單粗暴的給我一個驚喜。但我這些年在美國遇到的一些人,讓我改變了對孩子的看法。

我女兒當時所在的年級,有一個學生,她高中階段成績全A,業餘活動非常豐富,而且了不起的是,她在考美國的高考ACT的時候,第一次考,就得了滿分。在所有了解她的人的眼裡,毫無疑問她可以申請美國最好的學校。她的父母都畢業於斯坦福,都是出名的大律師。

我們以為她可能會選擇做她父母的校友,或者選擇其他跟斯坦福同級別的學校。如果我是她的父母,我當然會希望,而且也會在從小到大就給她灌輸,讓她也做個律師。但出乎意料的是,她最後去了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學習獸醫。

她不是唯一的例子。我兒子有一個同學,也是學習成績、SAT成績,以及業餘活動都非常出色,按照經驗來看,他考進排名前三十的大學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他早早的接受了科羅拉多礦業大學的錄取,這所學校排名80。

學獸醫的那個孩子,和去礦業大學的那個孩子,他們選擇的大學綜合排名都並不高,用我們通常的看法來說,可惜了他們那麼好的成績。但是這些孩子選擇學習他們喜歡的專業,而不是去追求所謂的排名。

還有一個例子,讓我感觸很深。

由於我兒子打高爾夫球,所以在他十五歲半之前,他還不能開車的那幾年,每一次去球場我都要陪他去。有時候遇到其他打球的人,就會閒聊一會兒。有一次我遇到了一個外州過來打球的老先生,我們閒聊了一會兒,他說他自己偶爾也會跟他兒子打球。然後我們的話題就到了他兒子身上,他說他兒子是一名中學老師,而且說做一名老師是他兒子的夢想。

其實教師這個職業,在美國人盡皆知,是一個收入蠻低的職業。這位老先生說了兩句話,讓我永遠都記得,他說:「我兒子非常非常愛他的工作,他窮死了,但是他開心死了」。說完之後,他哈哈大笑。

這樣一個描述,讓我驚訝極了。因為在我看來,他的這樣一個說法,根本不成立。對於我來說,一個人窮死了,怎麼可能同時開心死了呢?而且,如果我的孩子窮死了,我作為父母,我怎麼還可能在假期坐著飛機飛到外州打球,而且哈哈大笑的提起我窮死了的孩子呢?如果我是那個孩子的父母,我得把坐飛機、住酒店、以及打球的錢,全省下來,隨時準備貼補給孩子,對嗎?我相信這會是大多數中國父母的選擇。這位老先生真的帶給我很大的震撼。

但是,也就是我所見到的這一個又一個例子,一次又一次顛覆著我過往的理念,我也漸漸的真的明白了那句話:「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或許我自己沒辦法做到,但應該給孩子這樣的機會。

作為一個在美國陪讀多年的母親,我認為,美國的教育不一定有多好,但可貴的是它讓我們的孩子不再被一個統一的標準所衡量,每個孩子都可以去尋找真正的自己,而不是努力變成一個統一的標準所定義的「好學生」。

我們常說,每個孩子有受教育的自由,但這個自由應該包括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來接受教育,同時也包括了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最適合或者最熱愛的那一條路。

這就是我們七年陪讀經歷。我從來不會說,出國是最好的道路,適合所有的孩子。也從來不會說,孩子學習不好沒關係,出國就好了。我看過很多出國留學得到好結果的學生,但同時也看過,因為沒有好的學習習慣,沒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加上家長不在身邊,所以完全失控,最後被學校開除的例子。

所以你問我,孩子該出國嗎?出國好嗎?我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因為沒有什麼是完美的,我得到了驚喜,同時也看到了很多的問題。

出國留學,不一定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甚至也會帶來新的問題。但我想說的是,多元的評價方式和自由的選擇權,不一定能幫助他改變世界,但一定能改變他看世界的方式,以及與這個世界交往的方式。

昨天埃爾特請我們一邊吃橘子,一邊討論孩子的教育話題。這使我想起我看過的一本書,書的名字叫《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它說,「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就像世間沒有唯一的答案」。願所有的家庭,所有的孩子,都找到自己的答案。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環球出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305/1255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