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為何日本女人背個「小枕頭」 武士則背個大包袱?

作者:

日本古裝電影裡,經常見到這一幕:騎馬衝鋒的日本武士們,背上有個鼓鼓囊囊的大包袱,看上去很是怪異。

圖:電影中的日本騎馬武士

這個球一樣的大包袱是什麼神秘東西?

圖:日本古代武士的畫像

咳咳,因為日本女人走路都背個枕頭,所以日本男人要背床被子……當然,這是玩笑話。日本女人和服後面的「枕頭」其實是腰帶結,作用是美觀束腰,而日本武士背著的大包袱,名叫「母衣」,是一種輔助武具。

圖:日本和服背後的「小枕頭」

「母衣」起源於平安時代末期,最早叫做「幌」或「保侶衣」。那時候的日本都是小規模作戰,騎馬武士往往披著一個長長的布條,類似披風,衝鋒時被風吹起膨脹,能起到一定的遮擋流矢作用。

圖:母衣的演化

圖:母衣的擋箭效果

後來,到了室町時代和戰國時代,戰爭規模不斷擴大,原先的長披風在作戰中顯得累贅,於是有人發明了將一個竹籠子(母衣骨、母衣串)背在身上,外罩披風,演變成更利於騎馬衝鋒的「母衣」。

圖:古代的母衣串

「母衣」雖然看起來醜醜的像烏龜殼,但能夠罩住背部,能有效遮護住來自後方和側方的矢石攻擊,但是也帶來一個問題:穿「母衣」的武士很惹眼,容易成為敵人的靶子。日本人打仗流行砍首級,一旦砍掉一個帶「母衣」的武士,就將其首級放入其「母衣」中帶回去獻功,在當時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所以穿「母衣」看起來是保命,其實是在玩命。

圖:日本武士祭中的赤母衣眾

圖:日本武士祭中的赤母衣眾

到了戰國後期,鐵炮(日本人對火繩槍的稱呼)進入戰場,「母衣」的防護作用更加削弱,漸漸演變成一種「榮譽裝」。比如一代霸主織田信長,擁有兩支著名的「母衣眾」:一隊「黑母衣眾」,一隊「赤母衣眾」,各10人。這20個有資格穿「母衣」的都是地位很高的武士,他們是織田信長直屬的親衛隊,更多是擔任舉旗傳令的任務,利用他們色彩鮮艷的裝束,讓一線士卒們更易見到和執行軍令。

圖:前田利家雕像(織田信長的赤母衣眾之一)

作戰中,真要「母衣眾」去肉搏作戰時,基本接近全員玉碎了。​

最後,這個大包袱為何叫「母衣」?日本江戶學者新井白石在《本朝軍器考》中做了解釋:母衣,就是女人懷孕時的胞衣(胎盤)。也就是說,武士穿母衣就像呆在媽媽子宮裡一樣安全。

圖:母衣,象徵著胎盤

對於以勇猛自詡的日本武士,這個畫風急轉的名稱簡直讓人起雞皮疙瘩。隨著戰爭形態的變遷,這個古怪的玩意到了江戶年代終於進了歷史陳列館,只有在如今的日本武士祭中還能見到。

圖:同樣背個東西,為何波蘭翼騎兵那麼威風?

參考資料:《本朝軍器考》、《信長紀》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快哉風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328/1267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