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中國軍機越界 美中台三角關係再起波瀾

作者:
美國最近2年的對台軍售涉及制空、制海和預警等領域,多數偏向零附件補充、系統升級和遠程偵察能力,基本上屬於防禦性質;對於戰機使用的高速反輻射飛彈和聯合距外武器,確實有攻勢作戰的作用,不過採購的高速反輻射飛彈並非最新型的,而聯合距外武器與台灣已有的萬劍型反跑道集束巡航飛彈的性能相當,嚴格說不算是新增的嚇阻裝備。

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您現在收聽的是自由亞洲電台的「軍事無禁區」欄目。我是欄目主持人亓樂義。這幾天,台海局勢又出現新的狀況。3月31日,中國2架殲-11型戰機越過海峽中線,進入台灣西南方空域。台灣國軍將領指出,這次行動明顯在測試台灣的應戰準備,以直接挑釁的方式,了解台灣的戰備情況,未來不排除廢止海峽中線,使台灣海峽成為中國的內海,間接突破美國」印太戰略」的缺口。

事發當時,台灣空軍增派戰機緊急升空攔截,迫使殲-11型戰機飛回海峽中線以西。隨後,蔡英文總統通令三軍,對於任何蓄意越過中線的挑釁,必須在第一時間強勢驅離。這件事不僅加劇兩岸關係的對立,也引起美方的高度關注。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波頓(John Bolton)在推特上說:中國的軍事挑釁將無法贏得台灣任何民心,只會使各地珍惜民主的人們的決心更加堅定。他還說,這件事使得《台灣關係法》與美國的承諾更加清晰。與此同時,美國聯邦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恩格爾(Eliot Engel)等人,也連袂提出《重新確認美國對台及執行台灣關係法承諾》決議案,以及提出眾院版《台灣保證法》草案。彈指之間,美中大國博弈在台灣問題上又掀起波瀾。

有大陸網友問我,美國政府和國會為什麼這麼力挺台灣?繼續下去美國有無可能對台出售F-35戰機,以制衡中國軍機越過海峽中線?今天我來回答這些問題。首先,美方支持台灣早已有之,即使1979年台美斷交,美國政府透過《台灣關係法》,設立美國在台協會(AIT),與中華民國政府保持非官方的關係,從盟友變成夥伴,持續至今。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台後,重新思考過去20年的美國對華政策,認為美國透過交流使中國融入國際體系,原以為中國能成為美國良性和可信賴的夥伴,結果事與願違,中國以不公平的競爭手段,想要改變現有的國際規範,進而在印太地區取代美國的地位。這個判斷是冷戰後美國歷屆政府所沒有的,使得美中大國的戰略博弈浮出台面。貿易摩擦不過是美中較勁的一個環節。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曾說:如果貿易摩擦擴散到其他經濟領域,將帶來經濟危機;如果從經濟領域向安全領域擴散,將帶來軍事衝突;一旦蔓延到意識形態領域,將帶來中美全方位的對抗,「所謂的冷戰就發生了。」可見,美中當前的戰略博弈是結構性的,這未必說明美中將來必有一戰,但雙方加緊戰略盤整已勢在必行。在此背景下,台灣作為美國的夥伴,並且位於美國印太戰略區域間的紐帶,美國力挺台灣,應該可以理解。講到這,我們先來聽一段音樂,稍後繼續為您講述······。

好的,剛才提到美國力挺台灣的時代背景。不過,美國支持台灣並不是一張空白支票。美國原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在《台灣關係法》30周年時回憶,該法條款中,最常被引用,但外界很少真正了解的是有關安全的內容。他說:該法最初是要求美國行政部門對台出售防禦性武器,後來為了降低法案對行政部門政策的衝擊,美國國會悄悄地調整字句,把「應該」(shall)對台出售防禦性武器,改成「將」(will)使台灣獲得防禦性武器,使得美國對台軍售變成意願上的敘述,而不具有強制力。

多年下來,美國對台軍售的主要考慮是基於2點:一、是美國對台灣自由堅定的政治承諾。二、是根據美台共同的戰略觀。換言之,台灣的民主化若出現倒退,或美台的戰略觀相互牴觸,就有可能使美國對台軍售的力道減弱。卜睿哲還提到,中國的崛起使得美台如何保持一致的戰略觀更為複雜。因此,美台雙方需要營造環境,以確保美國對台灣的政治承諾能在日常的基礎上得以確認。10年後的今天,《台灣關係法》進入40周年,誰能料到美中關係演進到今天的地步。

美國川普政府的對台政策,不論是政治承諾和共同的戰略觀,比冷戰後的美國歷任政府都要強勁,因而出現美國各界力挺台灣的局面。接著,我們來看美國有無可能在可期的未來對台出售F-35戰機,以制衡中國的空中武力?按《台灣關係法》規定,美國對台提供足以自衛的」防禦性武器」,而不是縱深打擊的攻勢型武器。40年來,美國始終保握《台灣關係法》的要求和底線,沒有對台出售攻勢型武器,連」反制」這個詞語都儘量避免使用。

F-35是美國現役第五代隱身多用途戰機,是美國最先進的聯合打擊主戰平台,就其性能,超出了《台灣關係法》對台軍售的規定。事實上,台灣現役的3型主力戰機基本都是防禦性武器,比如幻影-2000是高空攔截機、IDF以本土防禦為主,真正意義上的戰術戰鬥機是F-16A型和B型戰機,除了制空,也有一定的對地打擊和制海能力。所以,台灣空軍要有一定的嚇阻戰力,必須購買比F-16A型和B型更為先進的攻勢型戰機。但美方非常謹慎,從未鬆口。

2000年初期,台灣向美國提出採購F-16C型與D型戰機的意願,以提升空中戰力,遭到美方拒絕,主要是政治原因,擔心會刺激北京,帶來地區緊張。想想看,台灣連F-16C型與D型戰機都買不到,就更不用說引進美國F-15等其他攻勢型戰機。時至今日,川普總統會不會神來一筆,擺脫《台灣關係法》的限制,破例對台出售F-35戰機呢?我認為機率近乎於零。講到這,我們先來聽一段音樂,稍後繼續為您講述······。

好的,剛才談到美國在可期的未來不會對台出售F-35戰機。除了《台灣關係法》的規定,台灣面臨的不僅是「買不到」的問題,還有「輪不到」的問題,即使美方有心,也輪不到台灣在可期的未來能買到F-35戰機,因為美軍有上千架的內部需求,加上曾經出資參與研製計劃的多國鐵桿盟友,她們優先採購,剩下才會考慮其他買主,時間將會非常漫長。因此,未來幾年台灣只能在原有基礎上引進美國F-16V型戰機,以增強」實時性」戰力。

聽眾朋友們也許會問,川普政府最近2年的對台軍售將近20億美元,有不少攻勢型裝備,而且還把軍售流程從包裹式審查改為個案審查,縮短軍售時間,便於軍售正常化,幾年下來台灣應該具備一定的嚇阻力量。我們攤開來看,美國最近2年的對台軍售涉及制空、制海和預警等領域,多數偏向零附件補充、系統升級和遠程偵察能力,基本上屬於防禦性質;對於戰機使用的高速反輻射飛彈和聯合距外武器,確實有攻勢作戰的作用,不過採購的高速反輻射飛彈並非最新型的,而聯合距外武器與台灣已有的萬劍型反跑道集束巡航飛彈的性能相當,嚴格說不算是新增的嚇阻裝備。

美國總統川普上台後,對台軍售的流程和質量上都有相當的改善,但這不能說是突破性的進展,而是對過去軍售不足的一種」補救性」措施,以維持台灣起碼的自衛能力。下一步要觀察的是,美國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案的涉台部分,近期內究竟能落實到何種程度?包括美國國防部要對台灣的國防現況進行6項評估,以及國會提出的7項意見等,從增加雙方資深國防官員交流到籌建不對稱戰力;從擴大人道救援合作到推動美台雙方實戰訓練與軍事演習的機會,以及考慮派遣醫療船訪台,作為年度」太平洋夥伴」任務之一。

我個人認為,美國會有相應的措施,但不會有戲劇性的舉動,以保持台海局勢的可控性。聽眾朋友們,您現在收聽的是自由亞洲電台的「軍事無禁區」欄目。我是欄目主持人亓樂義。謝謝大家收聽。下次再會。

`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406/1271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