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奇妙世界 > 正文

從2毫米長到3米 翻車魚「長高」秘訣是什麼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魚類之一,是許多老漁夫口中的「巨型海怪」;它長得一臉呆萌,有著讓人匪夷的奇特身形,在凡爾納的小說《海底兩萬里》中,一位鯨叉手總嘲笑它的樣子:「把這魚放進鍋里煮,鍋都會覺得丟臉」;而我們對它的了解,如同對海洋一般充滿著未知和困惑。它就是今天的主角——翻車魨[tún](翻車魚)。

翻車魨可是個大塊頭

「人類總愛給我起外號」

估計當年林奈老爺子看翻車魨長得又圓又扁又大又沉,頓時一見如故,感慨,這不就是咱村口的大磨盤麼。於是取「石磨」之意賜予了它「Mola mola」的拉丁學名。和負子蟾(Pipa pipa)、喜鵲(Pica pica)、雕鴞(Bubo bubo)、印度眼鏡蛇(Naja naja)等物種相似,「屬種同詞」的短小學名念起來總是會給人一絲喜感。

Pipa pipa、Pica pica、Bubo bubo、Naja naja,這些學名念起來是不是萌萌噠?| Arkive

翻車魨魚群,一群石磨

翻車魨體態近似橢圓,身型短而兩側肥厚,整體呈藍灰色,腹部銀灰色。雖然沒有腹鰭,但背鰭和臀鰭十分發達,兩者擺動時的泳姿十分滑稽,如同跳曼波舞一般,因此它在日語裡被稱為「曼波魚」(マンボウ)。翻車魨退化了尾柄的尾鰭就像鑲著花邊的女僕裝,魚身遠遠看去仿佛被人砍掉了一半,於是德國人直白地叫它「遊動的腦袋」(Schwimmender Kopf)。

巨藻(Macrocystis pyrifera)下的翻車魨

/ Minden Pictures

來,看個正臉| Jens Kuhfs

因為翻車魨常常上浮至海面享受「日光浴」,英美等國習慣稱它為「海中太陽魚」(ocean sunfish);而它遊動起來圓潤的身體時常泛出銀白的光澤,在浪漫的法國人眼中,它宛若一條「月光之魚」;因為愛吃海蜇並且本身魚肉白皙,在我國南方它被稱為「蜇魚」和「乾貝魚」(總之離不開吃)……別致的身形和奇妙的習性讓人類總是樂此不疲地給它起外號。

樹大招風,魚大招蟲

廣義上講,能夠被稱為「翻車魨」的魚包括三種,分別是翻車魨(M. mola)、斑點長翻車魨(Ranzanialaevis)、矛尾翻車魨(Masturus lanceolatus),它們都屬於魨形目,翻車魨科,其中翻車魨最為常見,因此也被稱為「common mola」。後兩者體型較小,體長不過一米,而翻車魨則是不折不扣的「巨無霸」。

翻車魨平均體長約為1.8米,平均體重超過1噸,而最大的標本記錄體長為3.1米,兩鰭跨度4.2米,體重更是達到了驚人的2.3噸——這使得翻車魨成為了現存最重的硬骨魚類。

雖然屬於硬骨魚,但翻車魨的骨骼中軟骨組織的比例很高,它們的骨骼極度特化,尾鰭退化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背鰭和部分臀鰭形成的「舵鰭」。它們的肋骨也完全消失,使翻車魨無法像它的魨類親戚一樣鼓氣。儘管翻車魨身形龐大,但其骨骼卻相對較輕,這也讓它們能肆無忌憚長得碩大。

翻車魨的骨架| J. Steenstrup& C. Lutken(1898)

雖然身形龐大,但翻車魨絲毫沒有海中巨無霸的威嚴。正所謂樹大招風,魚大招蟲,細小的寄生蟲竟成了它們一生中難以擺脫的夢魘。

目前,在翻車魨身上發現的寄生蟲總共有五十多種,簡直可以說它們是一座漂浮的自助餐廳。不僅在厚厚的皮膚表面,就連它們的眼眶、口中乃至體表粘液里,形態各異的寄生蟲也隨處可見;有些寄生蟲上甚至寄生著更小的寄生蟲。翻車魨的皮膚也因此變得異常粗糙。

寄生蟲嚴重影響了翻車魨的生活品質,為了趕走這些煩人的「吸血鬼」,翻車魨需要時常游到淺水區的「清潔站」尋求護理。在馬夫魚和隆頭魚上下紛飛如彩蝶一般地舞動和忙碌下,翻車魨微微張開小嘴,享受著片刻的愜意時光。對付頑固分子,翻車魨還會尋求海鳥們的幫助。

海鷗在啄食翻車魨體表的寄生蟲| Jeff Poklen

漫長而坎坷的生長曆程

翻車魨可能是這個星球上幼體到成年體型跨度最大的物種了。剛孵化出的翻車魨僅有2毫米長,擁有原始的尾鰭和明顯的胸鰭,全身布滿小棘刺,如同一粒脾氣不太好的小刺球,這樣的外形有利於它們隨波逐流,浮游生活。

翻車魨的仔魚| Matthew Wittenrich/ fishbase

「小刺球」們長到10毫米左右,棘刺便開始消退;等長到30毫米時,棘刺已經不那麼明顯了,它們看上去就像一隻迷你的小河魨,原始尾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圓形的「尾鰭」和怪異的「舵鰭」,身體也逐漸變厚,最終長成我們熟悉的翻車魨模樣。目前,對野外翻車魨的壽命和性成熟年齡並沒有明確定論,但人工飼育模擬了它們的生長曲線,推測它們從幼魚長到3米長至少需要20年的時間,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翻車魨幼魚| Norbert Wu/ Minden Pictures

體型較小的翻車魨| Minden Pitcures

翻車魨的成長過程,會經歷各種艱難坎坷,簡直是hard模式。幼年時,成群的翻車魨仔魚是各種魚類的餌料;等稍大一些,它們是鯕鰍、馬鮫、金槍魚以及海鳥眼中的美味;即使長到成年,缺乏自衛能力的翻車魨在鯊魚和海洋哺乳動物眼裡也不過是大一號的肉塊。它們能夠從一粒受精卵成長為一條噸級體重的大魚可以說是一種僥倖。

噸級體重的大魚

據推測,翻車魨從一枚受精卵發育成成魚的概率只有百萬分之一。為了維繫種族數量,翻車魨只能採取粗放的「魚海戰術」,它們是世界上最高產的脊椎生物,一條中等體型的雌翻車魨一次能夠產下約3億枚卵,比普通魚類高出幾個數量級。數量如此龐大的魚卵也沒讓翻車魨泛濫成災,足見它們生存是多麼艱難的一件事情。

翻車魨數目眾多的魚卵| fishbase

翻車魨遍布於世界所有熱帶和溫帶海域,它們性情十分溫馴,主要以各種水母為食,甲殼類、頭足類、小型魚類、海藻等也都在它的食譜上。

翻車魨在吞食帆水母| Jodi Fredian/ Caters News

吃點海藻也不錯/ Minden Pictures

成年的翻車魨游速較慢,但它們也不是任人宰割的魚肉,它們的皮膚厚達7厘米,足以抵禦小型捕食者的襲擊,只有虎鯨、海獅和部分鯊魚這類狠角色才是它們的天敵。

海獅在啃食翻車魨/ Minden Pictures

在某些地區,翻車魨會被當做一種食用魚,它們魚肉白皙細膩,但據說口感欠佳。在中國台灣,素來有食用翻車魨的習俗,人們會劃開它們的厚皮,食用它們的腸子——名菜「炒龍腸」就是以翻車魨的腸子為主料。

翻車魚刺身| sakama.tokyo

愛潛水的魚兒是否會沒落

翻車魨屬於大型表層魚類,天氣好的時候它們喜歡上浮至水面曬太陽,有時人們看到這些魚像在海面睡著了一樣,側臥著隨波逐流。關於翻車魨為什麼喜歡日光浴的解釋有很多,比如靠陽光提升體溫同時殺滅體表有害的細菌;漂浮在海面上可以「求助」一些魚類和海鳥清除皮膚上的寄生蟲等等。

大型表層魚類,天氣好就浮上水面曬太陽| Daniel Botelho/ Barcrott Media

它們只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呆在水面,更多時候停留在海面下200米以內的水體中。翻車魨的潛水能力很強,最深記錄可達800多米,它們每天會多次地往返於海面和深水之間。人們認為,翻車魨在白天反覆上浮和下潛,是在尋找最適的水溫,所處深度變化和它們的主要攝食對象水母的分布也有很大關係。

近年來翻車魨的種群數量下降明顯,這歸咎於人類的活動。雖然翻車魨並不是主要的經濟魚類,也不會成為商業捕撈的目標,但它們確是典型的漁業兼捕受害者,日益頻繁的遠洋捕撈使得被誤捕致死的翻車魨數量大增,同時海中漂浮的各種垃圾也對它們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和棱皮龜一樣,翻車魨很難辨認水母與塑膠袋,常常因為過多吞食垃圾而窒息,或阻塞消化道最終飢餓而死。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果殼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407/1271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