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三種方式 可以判斷一個人是在說真話 還是在撒謊!

人際交往過程中,我們都害怕被人欺騙,所以,掌握一定的辨別技巧顯得格為重要。今天,將從心理學的角度解析,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在說真話還是在撒謊。

一、潛意識

其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使用一些和潛意識相關的詞彙,例如:「第六感」「直覺」。其實,早在一百多年前,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了「潛意識」的概念,他用「潛意識」來形容那些曾經發生卻沒有達到意識狀態的心理活動過程。

由弗洛伊德的觀點我們可以了解到,潛意識的來源通常都是人的本能欲望,或者是那些與思想衝動相關聯的想法和經歷,它們受到壓抑,拒絕自由進入意識。潛意識往往難以被直接觀察,不過,人們的口誤、筆誤、做夢等方式是我們了解自身潛意識的好方法。

許多人的「口誤」「筆誤」很有可能成為他們撒謊的擋箭牌,但是,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學家認為,「口誤」來源於潛意識,不經意的口誤,也許反映了一個人的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

二、微表情測謊

我們聽說過很多微表情測謊的神奇經歷,對此,有心理學家研究了一部分經歷過專業微表情訓練的專家,結果發現,這些專家大約只有50%的判斷準確率,也許他們的能力來源於自己相信自己有非凡的測謊技術。

很多時候,微表情測謊之所以缺乏準確性,是因為,觀察微表情大部分都是研究他人的肢體語言或面部表情的異常反應,例如,臉突然變紅,遲緩的笑,甚至是頻率很快的眨眼。

由此可見,想用微表情測謊是存在前提條件的,比如,針對不同的人,他們說假話時會引發一些情緒,並呈現出類似身體反應特徵。就像Ekman博士所說過的:「人們說謊時的特徵具有普遍性。」所以說,微表情測謊相關理論還有待發展,那麼,我們究竟有沒有值得信任的測謊方法呢?

三、用倒敘的敘述方式陳述事實

英國朴次茅斯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阿爾德特·弗瑞(Aldert Vrij)提出了「認知負荷」理論,並以此來檢驗人們有沒有說謊。該理論認為,雖然人類大腦可以處理大量複雜的信息,但是,對於廣大群眾來說,在某一時間點進行的思考是十分有限的,因為,同一時刻認知資源的限制會導致我們很難「一心二用」。

所以,當我們要求對方倒敘一遍他剛剛說過的事情,如果他說的是真話,他還是能夠倒敘出來的,可是如果他在撒謊,他是沒有辦法一邊修改一邊陳述的。就算勉強說出來了,也肯定是漏洞百出的。

一項數據顯示,一個人平均每十分鐘就要撒三個謊。我們沒有辦法去改變那些愛撒謊的人,但是,我們可以提升自己的鑑別能力。以後,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靈活地運用上文提到的三種辦法去幫助自己識別真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

責任編輯: 寧成月  來源:coco01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421/1278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