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賢聖之人,越是遇到驚天動地的大事、險事,越能心靜如水,處變不驚。
這個世上,真的有人可以一生順遂,沒有挫折和苦難嗎?
我想,肯定是沒有的。
正如李白詩中所云:「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人生之路,有坦途,就會有低洼。
曾經有人問:「要怎樣才能讓我的人生更加順利呢?」
其實早在戰國時期,鬼谷子就告訴了我們三句箴言:
遇橫逆之來而不怒、遭變故之起而不驚、當非常之謗而不辯。
每當遭遇不順心之事,想想這三句話,定會讓福報不請自來,也會讓你的人生路越走越寬!
01
遇橫逆之來而不怒。
遇到不順心的事,不發怒、不埋怨,這是一種修為。
要知道,人這一生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或是碰上不順眼的人。
可有的人,一遇到不順心的事,就容易變得煩躁不安,煩躁到對任何人都要發脾氣。
這是相當幼稚的!發脾氣並不能解決任何實質性的問題,反而會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
距今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曾告誡世人:「不遷怒,不貳過。」
真正聰明的人,在遭遇不順的時候第一反應不是抱怨或是發怒,而是冷靜下來,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後想對策解決。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新聞:
一對夫妻開車回家途中,妻子不小心將車開上消防栓導致翻車,結果兩口子都受了傷。
丈夫驚魂未定之餘察看了妻子只是皮肉有恙無大礙後,提議和妻子合個影立此存照。
想想要是換成遇事喜歡發脾氣的丈夫,他或許一開始就責備妻子不會開車了,甚至還會吵起來,從「你會不會開車」指責,發展到當初為什麼要買車,買車的錢又是怎麼借來的。
成年人的生活里,有一種修養叫遇事不生氣。
不生氣,看得透,想得開,放得下,是一種本事,更是一種人生格局。
面對人生途中的各種不順,學會控制脾氣,不生氣,擺正心態,樂觀地面對一切,才能過得幸福!
02
遭變故之起而不驚
遭遇突如其來的變故時,不驚慌失措,這是一種氣度。
沒有人的生活會一直一帆風順,在遭遇變故的時候,一個人的應變能力很大程度決定了他的成就。
宋朝有一個叫呂文靖的人,他有四個兒子。
為了考驗出哪一個兒子兼備宰相之才,他吩咐丫鬟在四個孩子的玩耍的院子裡,故意摔碎一件珍貴的玉器。
目睹玉器摔碎的整個過程,四個孩子中,有三個孩子「啊呀」一聲,急忙跑去報告夫人,只有二公子公著,凝然不動聲色,好像什麼也沒有發生一樣。
呂文靖見此狀,就問他:「玉器摔碎了,你為什麼一點也不著急?」
公著平靜地回答:「父親,已經碎了,急有何用?」
果不其然,後來公著做官做到了宰相。
成大事者,遇事處變不驚,這是一種難得的氣度。
就像晚晴兩代帝師翁同龢所言:
「自古以來賢聖之人,越是遇到驚天動地的大事、險事,越能心靜如水,處變不驚。」
今年5月份,在萬米高空,3U8633航班在飛行途中,駕駛艙右側前風擋掉落,導致艙內瞬間失壓,氣溫迅速降到零下40多攝氏度,艙內儀器多數失靈。
在如此惡劣又危險的情況下,機長劉傳健鎮定自若,憑著過硬的飛行技術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最終讓飛機平安著陸。
如古訓言,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黃河決於頂而面不驚。
當你的人生遭遇變故的時候,要學會從容應對,處變不驚,慢慢修煉出一顆強大的內心。
03
當非常之謗而不辯
受到他人無理的指責或誹謗時,不爭辯或反駁對方,這是一種胸懷。
活在紅塵俗世,無論是誰都會被他人評論,說長道短,偶爾也會遭遇別人的諷刺、謠言和誹謗。
如果面對這些中傷和誹謗,採取不解釋,不爭辯,便不會擾亂自己的內心。
王陽明平定寧王朱宸濠的叛亂之後,誹謗和議論他的人越來越多,有人是嫉妒他的權勢,有人是不滿他的學說。
但王陽明對此並不在意,只是一心一意地修養自己的心性,盡心盡力地傳承「致良知」的思想,他深知「濁者自濁、清者自清」的道理。
「人貴在自我修養,假若自己確確實實是個聖賢之人,縱然別人都來誹謗他,也不會對他有任何損害,就好像浮雲遮蔽太陽,浮雲怎麼可能對太陽的光明有所損害呢?」
當謠言和誹謗來臨的時候,不需要汲汲務求去澄清,只需要自己心境坦蕩,謠言定會不攻自破。
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即便面對別人的誹謗,也是極有君子風度的,他們會以坦然的心境面對誹謗。
故此,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情,請謹記這三句話,時時自省,讓自己走出逆境,相信福報會不請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