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移民父母們:孩子還在學中文嗎?

作者:
因為學校的影響,孩子們更喜歡的是讀英文的圖書或小說。加拿大針對兒童和少年的書籍真的太豐富了。記得兒子上小學的時候,單單他喜歡的魔幻超現實這一類,圖書館就能擺滿滿好幾架子。也不知道現在的情況如何。而中文的繪圖本呢?有沒有按照年齡分?按照類型分?有多少?這些都是家長和中文學校老師關心和需要面對的問題。

上大學時隱約記得老師提過,10歲以前學習語言都是自發的,也就是說,因為是無意識的學習,所以能輕易達到母語的標準。帶著這個執念,我特意選定了長登的日期,彼時,我家孩子10歲差一點,在國內剛上完小學4年級。

那時候,滿腦子想的是如何讓孩子快速掌握英語,能和本地人無障礙交流。孩子也很「爭氣」,暑假把他扔到托兒機構待了兩個月,聽力和口語已經大有長進,為了9月開學後語言不拖後腿,我在家裡也用中式英語認真地和他交流。

我兒早慧,2歲時就能背誦好多首唐詩(當然沒幾年就忘得精光了),吐字清晰(這點比我強多了,我小的時候一直管我表哥叫「多多」,以至於成年後還被家裡人嘲笑),記憶力超群。

因為小時候的博聞強記填鴨式閱讀,兒子在各種知識的獲取方面可能比同齡孩子早了些時間,在國內上學時也算是校園的風雲人物。我就這樣帶著滿滿的自信,天真地以為他在國內積累的中文基礎不會丟。

作為一個新移民,顯然我是忽視了文化和語言環境的影響力。

而小孩子融入本地社群之快速之主動,也是刷新了我對cultural shock的認知(這個詞應該是成年人YY出來的吧),凡是能說英語的時候絕不說漢語;放學後就和鄰居的小孩玩得不亦樂乎。要不是那年遭遇了全省教師罷工,他的ELS可以直接跳到5級了。很快地,我的中式英語已不能入他的耳,我反而成了他的嘲笑對象。

成年人總是不停地自尋煩惱。驕傲於孩子的英文水平日益精進的同時,我也像所有華人家長一樣開始擔心,孩子的漢語(中文)怎麼辦?

反正在家說英語也遭嫌棄,那就說漢語吧,好歹讓他能保持一點就保持一點。我還從國內專門背來小學5、6年級的語文課本。沒想到,兒子溜了兩眼後,就說讀完了,草草把老媽的熱情打發到一邊。

老媽良好的自我感覺,沒多久就又遭受了重創。

6年級時,兒子和同班一個CBC走得很近,那是一個把「昨天」說成「去天」的孩子。慢慢兒子也受了他的影響。

有一天,老媽給兒子做了盤紅燒肉,他卻挑三揀四,剩了好多。

老媽:為什麼不吃?

兒子:都是「胖肉」。

老媽忍俊不禁,糾正他,應該叫「肥肉」。

兒子:「肥和胖一個意思啊,為什麼不能叫「胖肉」?」

老媽:%¥@&(對啊,為什麼呢?)

孩子的漢語水平正在下降中,似乎已是個不爭的事實。

在本地,上中文學校還是一個主流的學習中文的渠道。一到周末,市中心那所開設中文課的學校門口就車水馬龍,停車場常常處於超負荷狀態。是否也隨大流,去上中文學校呢?這真的是一個讓人糾結的問題。

老媽心裡無端地有點輕視本地的中文學校。一是他們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本地出生的華人小孩,中文底子很弱的那種,二是風聞教學方法依然傳統保守,而且功利性也很強(要開班授課,不功利也不行啊),對於再怎麼濟國內還是打了7、8年中文底子,一口標準普通話的小孩來說,沒有挑戰的學習他會很快厭倦,或者因為差距太大而輕視學習。

比如兒子關於肥肉與胖肉的問題,能在學校找到答案嗎?如果中文的教學方式不像現在學校那種寬鬆、自由、平等的方式,孩子們會不會厭倦?如果出於家長的壓力勉強去上了學,會不會因為被動學習而使實際效果大打折扣?

我想很多家長,尤其是孩子出生成長在國內的新移民,都有類似的疑惑吧。

周圍聽說去中文學校但半途而廢的例子很多。兒子球隊中有幾個中國孩子,其中就有去中文學校的。但隨著學業增加,周末的中文課常常被其他活動擠壓,一來二去,慢慢就停止了,家長也不能堅持,只能安慰自己,在家自己教吧。見面時這些孩子一般只說「你好」、「再見」等,看不出真實水平,所以在家教學效果到底如何,不得而知。

也有說中文學校不錯的。有次恰巧碰到一位朋友,從西溫趕過來,給他家小兒子上中文課,對老師的教學質量大加讚賞,據說已堅持了幾年。兒子上課時,兩口子就在周圍逛,無所事事。看似簡單的「補課」,其實是大人在背後的堅持,時間和經濟成本也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承擔得起的。

堅持這個品質,更多時候是對大人的考驗。

比如我自己。儘管專門在kindle上下載了一整套的中文科幻經典小說,企圖延續兒子對中文的興趣,但迄今為止,還沒打開過。而關鍵是,我也沒有好好督促他。孩子中文水平下降,家長自己瞎著急,不採取行動。所以應該怪誰呢?

可是,大多數時候,與其說是小孩在學中文,不如說是大人對故土對原生文化的懷念和眷戀。而孩子是否也可以同樣保有這種對故土文化的感情呢?他所理解的故土,應該是他目前成長的地方,而不是只存在於影像和畫冊、課本中的那個虛幻遙遠的概念。

不同於學校里的國際留學生(他們中的很多人見面自然說漢語),移二代們會不自覺地和本地學生接近,接受和模仿他們所推崇的文化和行為方式,這當然也包括他們的母語——英語。對於CBC們來說,出生伊始他們感受到的都是西方文化。儘管我們以多文化(multi-culture)為傲,官方語言是英語、法語這點卻從沒變過,春節這個傳統中國節日也只是民間自發渡過。中文課就只能淪落為和鋼琴、游泳、足球一樣的課外活動。

而且,因為學校的影響,孩子們更喜歡的是讀英文的圖書或小說。加拿大針對兒童和少年的書籍真的太豐富了。記得兒子上小學的時候,單單他喜歡的魔幻超現實這一類,圖書館就能擺滿滿好幾架子。也不知道現在的情況如何。而中文的繪圖本呢?有沒有按照年齡分?按照類型分?有多少?這些都是家長和中文學校老師關心和需要面對的問題。

與時俱進,發掘更多繪本讀本等適合國外中國孩子的書籍,話題不再是家長小時候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也不再像電影中調侃的「你吃了嗎」「沒吃回家吃去」等過時的詞彙和語境。國內有「凱叔講故事」這樣的App,似乎是這個數字時代很好的探索。但這些都需要家長自己花費大量時間去尋找、比較,掉進一些坑也在所難免,最後不了了之可能是大多數情況下的結局。

前些天,微信上有個話題,問你的native language(母語)是什麼?我興沖沖地跑去問兒子,英語是你的母語嗎?Yea。那漢語呢?Not sure。我一時無語。

連馬克·扎克伯格都早已開始學習中文,川普的外孫女也把漢語說得666,這些結果都是源於兩個家庭對中華文化的敬畏和尊重,以及隨之而來對中文的好奇和探索。

讓孩子從心裡認同中文(漢語),認同中華文化,恐怕才是比學中文更重要的一點。但要獲得認同,又必須通過學習中文來達到,這真的是一個難解的局。而且在異國的土地上,做到這一點,任重而道遠。

朋友們,你們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討論,留下你的精彩發言。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溫哥華港灣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529/1295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