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被人視為神物舔食的「天上藍冰」 其實是飛機側漏的排泄物

2003年11月12日,北京郊區一村民家無端被砸出了個大洞。

等主人歸家後,她發現了6塊大小不等的藍色冰塊,散發著幽香。

排除人為惡作劇的可能後,這樁奇事立即引起了轟動。

光看還不夠,大夥抱著好奇的心態還用手指摳點冰塊品嘗起來。

味道怪是怪了點,但還算不錯,紛紛將其稱為「無根之水」。

甚至有人將其視為包治百病的良藥,每日舔食。

不曾想,科學家很快證實,所謂的「神物」只不過是飛機上掉下的「排泄混合物」。

先前踴躍的吃瓜群眾哭笑不得,只能尷尬地轉移話題:

這麼多年,還真不是很清楚飛機上的「天屎」怎麼處理的呢?

除了飛機以外,火車、高鐵等現代交通工具又是如何排污的呢?

其實從飛機誕生之日起,如何大小便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因為那時飛機上是沒有廁所的,飛行人員憋到不行時只能用瓶子等來存著。

直到1921年,才有人開始嘗試在飛機上安裝馬桶這類玩意兒。

所使用的思路也相當簡單粗暴,便是模仿鳥類邊飛邊排泄的習慣。

最先配備成功的是下面這架代號為「Ca.60」的義大利九翼飛機。

「Ca.60」的義大利九翼飛機

你沒看錯,這長得像極了輪船的龐然大物,確是一架飛機。

而且還是一架豪華旅遊客機,預計承載100位乘客。

裡面除了餐廳和休息室外,最為驚艷的就是它裝有一個馬桶的廁所。

乘客們上完沖水後,排泄物便能通過管道直接衝到飛機外面去了。

遺憾的是,歷史首創的飛機廁所還未使用,Ca.60便在第二次試飛時失控墜水了。

雖說機乘人員都順利逃生,但機身被破壞得十分嚴重,直接被送進了博物館。

如今博物館保存的殘餘碎片

不過這一次失敗的嘗試,倒是開啟了飛機廁所的新時代。

沿續了飛鳥直排式的思路,30年代起基本採用都是「直排」廁所。

飛在天上的人們會擁有馬桶直通高空、風吹屁屁涼的刺激體驗。

那些排泄出的屎和尿呀,就像「天女散花」一樣灑向茫茫大地。

地面上的居民可就慘了,隨時可能被這些噁心的粘稠物砸中。

往往還沒等他們反應過來,始作俑者早就飛得遠遠去了。

早期的飛機

出於人性化的考量,就有一架英國軍機斯特蘭拉爾號開發出了專屬的哨鳴音。

每當飛行人員要如廁時,就吹出響亮的聲音,以此提醒地面下的人來閃躲。

大家還親切地稱這種貼心的廁所為「吹口哨的屎屋子」。

可這並非長久之計,當飛機要執行秘密任務就更不可行了。

戰爭期間,空軍們為了在高空中「放水」使出了渾身解數。

但主要的如廁方式還是得通過尿布、松解管、夜壺、以及綁在腿上特製尿袋來解決。

松解管(relief tubes):飛機上能直接通往機身外的管道,省去找水瓶子的功夫。

優雅的英國士兵們,曾在重型轟炸機上安裝「可攜式馬桶」。

可該馬桶無法沖水,只能靠藍色化學藥片進行分解後隨重力排外。

在這期間,馬桶會排出刺鼻的氣味,將士兵們熏得要死。

當進入戰鬥狀態時,馬桶中的排泄物會不受控制地排回轟炸機里。

而這分分鐘將士兵們逼得發瘋,更別說好好打仗了,所以該方法並不實用。

等到二戰結束後,才迎來飛機廁所的又一次革命。

當時飛機進入了大客機的民航時代,飛行的高度也越來越高了。

由於低氣壓的環境容易讓人身體不適,因而增壓型客艙普及使用。

這種客艙要求密閉整個艙室殼體不能發生氣壓泄露。

於是,人們發明了一種藍色除臭液體,將排泄物包裹住排入存儲罐里。

它大大解決了乘客的如廁問題,卻依舊存在著諸多不足。

由於飛機上時常會有顛簸,所以這種除臭劑很難做到完全密閉。

也就是說,它仍會發生泄漏,導致污水排到機艙外。

當污水流到機身外時,遇上低溫就會成為藍色的冰。

它們很可能會在機身或管道撐出縫隙、結成球狀物附在飛機表面。

當海拔下降、氣溫變高后,這些冷凍住的藍色「天屎」便會脫離機身,從天而降。

雖說大部分冰塊會在下降過程中分解,但不排除會有少數藍冰砸向人間。

當它們墜落到偏僻的鄉村地區,人們將視為奇異的天外來物,供奉起來。

這也就有我們開頭提到滑稽的「天降藍冰」事件。

伴隨著民航事業的蒸蒸日上,藍冰所帶來的隱患不容小覷。

畢竟在高空墜下時,其巨大的衝擊力能穿透屋頂,甚至擊碎人類的頭骨。

為了解決該隱患,1975年美國發明家詹姆斯·肯普爾發明了真空馬桶。

肯普爾專利書中的原始插圖

它利用真空環境的超強吸力,只要按下沖水按鈕後,馬桶的污水管閥門就會打開。

然後通過氣壓差將污物吸到機艙內的化學存儲箱中。

同時馬桶內使用防粘塗層,只用少量水就能沖洗乾淨,不必擔心漏水。

等到飛機著陸後,地勤人員再將滿是藍色液體和污物的化學存儲箱抽乾即可。

經歷過大風吹褲襠,異味滿天飛、天屎亂砸人的發展後,人們終於安全環保地在飛機上如廁了。

真空廁所

如今我們大多數人坐的飛機上,採用的大多數是這款馬桶。

目測在不遠的未來,真空馬桶將會完全取代曾經的藍色液體馬桶。

至此,坎坷辛酸的空中如廁史總算是告了一段落了。

與之相比,我們另一種交通工具火車的如廁史就顯得非常平淡了。

其實跟早期飛機一樣,很多火車上的排便方式是「直排式」的。

通俗地講,就是將大小便直接排放在路基上,一瀉千里了。

如果你在火車上廁所低頭觀察,就能看到排泄口是直通地面軌道的。

此時,你要是不小心將隨身物品掉進坑內,就很難找回了。

並且,坐過綠皮火車、K字,以及T字的朋友們會注意到一個現象:

每當火車正在進站或是停車時,廁所是不能使用的。等火車恢復行駛後再將廁所門打開,才能恢復使用。

那麼,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什麼呢?

當列車的高速行駛過程中產生的氣流壓力下,排出的屎尿被分解成極其細微的氣霧狀顆粒。

這些顆粒會彌散在空氣中,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會在軌道上看到屎尿沉積物。

可當火車快要進站時,火車的行駛速度就慢了下來。

氣流壓力就會變小,無法對排泄物進行分解。

所以,每當進站停車時,列車員都會把廁所鎖起來禁止使用。

否則,站台很容易就會變成臭氣熏天的化糞池了。

而這種處理排泄物的方式的缺點是顯而易見的,污染環境不說。

它還有可能造成疾病傳染,給鐵路養護人員及附近的居民造成健康影響。

過去火車這樣的設計也是實屬無奈,畢竟火車上的空間非常小,糞便處理困難。

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國家在2000年以後就開始陸續採集真空集便器。

也就是用真空方法收集排泄物,不僅不占空間還能節約水資源。

目前所有的動車、高鐵,大部分的25T型列車與少部分的25G型列車實行這種「真空集便式」處理。

該集便器利用正負壓的原理,當活閥(開關)打開時,藉助正壓的壓力使排泄物進入污箱內。

當列車到終點站後乘務員利用專門的管道,將污箱裡的廢物接入真空吸污抽水站內,進行無公害處理。

這也是為什麼當高鐵以及這些批次的火車在進站的時候,不會鎖廁所。

不過這種集便器的推廣使用,也衍生了一種特殊的職業——「高鐵吸污人」。

當列車回到車站時,他們兩人一組,將入庫檢修動車上的污物全部吸完,只為旅客創造舒適環境的。

通常清理完一列動車所有污物大約花半個多小時。可並非每次吸污都能順利完成,因為部分乘客會將方便麵殘留物、衛生棉、毛巾、飲料瓶蓋、塑膠袋扔到車廂馬桶里。

這些異物極易導致污物箱發生堵塞,就必須親自用手伸進污物箱排污口,將其摳出來。

甚至有時候摳出時,會伴有大量的糞便從排污口湧出來。

這容易弄得工作者滿身都是,大大加重他們的工作負擔。

從上文能看出,無論是飛機、高鐵還是火車的排污方式都越發便民。

可即便再高級的排污方式,最後還是得專門的人員進行清理的。

而我們日益舒適的出行環境,也正是有了他們在無怨無悔地付出著。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SME科技故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713/1314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