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僰人懸棺調查:消失在明朝的一個神秘葬俗 消失的原因更令人唏噓

作者:

懸棺和一個古老民族的消亡

我在「梧桐樹下戲鳳凰」中,說過中國南方的特殊葬俗——崖葬。崖葬分崖洞葬和懸棺葬兩大類。

(珙縣懸棺)

這兩種葬式有共同特徵,就是都葬在高山上,都屬於「崖葬」。不同之處是,懸棺葬將葬具安置在懸崖峭壁高處天然淺穴,或人工鑿成的石龕內,外面敞開,並不封閉,可以看到。最具特徵最有代表性的,是將棺材放在懸空的岩壁橫木上。

而崖洞葬,是將葬具放入天然或人工開鑿的山洞中,洞較深較大,洞口封閉,不希望被人發現和看到。

這篇,就以四川珙縣懸棺為例,來聊聊僰人懸棺葬。

懸棺葬在國內外都有發現,中國主要流行於長江及以南地區,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廣西、及台灣都有分布。

(湖北崖葬遺址)

福建省主要分布在崇安武夷山,現存101處,殘棺30多具。年代很早,距今約3500年(商周時期)。江西省主要分布在貴溪龍虎山,現存13處,棺37具,年代距今2900年(春秋戰國時期)。

以上兩處,一般認為是古越人,或與古越人關係密切的民族,還有別的地方和民族有崖葬風俗。

長江三峽流域也有懸棺,已發現約80具,年代大概在戰國至東漢暑期,為楚國、巴國少數民族。

而最具代表性,最集中的懸葬區,在川南、滇東北一帶,年代較晚,多為明朝懸棺,是已消失的僰人(都掌蠻)遺存,目前已發現懸棺300餘具。

(珙縣麻塘垻一處叫棺材鋪的岩石上的懸棺)

2010年我曾前去川南珙縣洛表鎮麻塘垻一帶,考察懸棺。這裡有全球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整的懸棺,稱之為「懸棺葬天然博物館」並不為過。

洛表鎮地處川滇兩省交界,位於大雪山北麓,目前這裡已開發成「懸棺景區」。

麻塘垻位於洛表鎮西南,周圍群山連綿,山勢雄偉。蓮台山、觀寶山、大雪山海拔均在千米以上。兩側峭壁雄峙,地形奇峭險絕。此是一處南北向的岩溶槽谷,懸棺分布在東西兩側山岩上。而谷底十分平坦,原有溪流,現在基本都消失了。流經麻塘垻的溪流,當地人稱「螃蟹溪」,春夏兩季雨水豐沛時才會有水,其他時間都是無水的河床。

(麻塘垻)

這裡有「九溝一垻」之稱,「九溝」指龍洞溝、劉家溝、川溝、楊家溝、吳家溝、沈家溝、唐家溝、黃乾溝、龔家溝;「一垻」便是麻塘垻。溝溝有懸棺,垻上棺尤多。槽谷內一派田園風光,兩側峭壁布滿懸棺。

據前些年當地文物部門普查資料,珙縣境內現存懸棺295具,而麻塘垻一地就有228具,有22處懸棺葬區。峭壁上有密密麻麻的樁孔和棺木落下後所剩下的無數殘柱——當年這裡的山崖岩壁上,有密集的懸棺。

(淺岩穴懸棺)

如有一處叫「獅子岩」的地方,岩高約60米,長約100米,在四五十米高處的岩壁上,有27具懸棺,其中14具置於天然洞穴式,13具為木樁式。值得注意的是,在懸棺岩壁上,還發現了40多處紅色岩畫。

在一當地人稱「九盞燈」的山峰岩壁上,有棺24具,其中18具為木樁式懸棺,離地面高度在

25-55米之間。

曹營鄉的蘇麻灣,則是珙縣另一處懸棺比較多的地方,現存數量僅次於麻塘垻。如在這裡的鄧家河畔,已發現了42具懸棺,其中35具都是木樁式懸於高空,頗為壯觀。

(懸棺墜落後留下的空穴)

這裡懸棺都是哪來的?早在民國時,就有歷史專家、考古學者對珙縣的懸棺進行了調查和發掘。這裡的懸棺年代大多數明朝的,只有少數為宋朝,而明朝之後當地再無懸棺。因此認為,珙縣的懸棺應該從宋朝才開始出現的。

經考證,珙縣懸棺為已消失的僰人遺存。

何為僰人?

僰(bó)人即濮人,又稱「都掌蠻」,是中國非常古老的民族之一,傳是夏朝遺民,商朝戰俘,本為遊牧民族。周武王伐紂時僰人響應參戰,後在今四川宜賓封建「僰侯國」。僰人非常了不起,也有自己的文明,最早開發連出了絲綢之路——連接今印度的絲路南線,比漢武帝派張騫開拓的絲路北線至少早200年。

(僰人留下的岩畫)

在隋唐以前,僰人安身西南,雖然地盤越來越小,與中原朝廷並無大的衝突。到宋朝衝突見多,宋朝曾四次討伐僰人。第一次發生在宋真宗當皇帝的大中祥府元年(公元1008年)六年十一月,僰人被平。

到元朝,僰人的地盤進一步縮小,居於今四川興文(古夜郎國所在)、珙縣、雲南威信一帶的有限空間內。時僰人分成居於水濱的「水都掌」和居於山林的「山都掌」,山都掌這支被現代人稱為「懸崖上的民族」。

到明朝,由於朝廷實行「改土歸流」,僰人土司的利益被損,於是強烈反對,多次對抗朝廷,所以明朝也多次討伐僰人。

(僰人懸棺葬區)

這事在《明史》上都有記載。明朝從洪武到嘉靖近200年間,10多次征討僰人。最慘烈的是萬曆年間的第十二次,也是最後一次,直接導致僰人被滅族,令人唏噓!

僰人英勇善戰,連以狠出名的開國皇帝朱元璋,都拿不出對付僰人的高招,僰人成為明朝的西南之患。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朝廷再次派劉顯領兵剿僰。僅僅三月時間,官軍攻破僰人城寨60餘個,擒僰人將頭36人,斬殺人4600多人,招降5600多人,還有很多僰人赴火、跳岩死亡。

劉顯使的手段很歹毒,針對僰人在山上林中活動,使用火攻、封堵等手段,圍而不打,封禁糧食,然後進行拉網式搜捕。攻下僰人山上根據地時,剩下的全是老弱病殘幼,躲在洞穴或藏入山林,最後不是餓死,就是凍死、病死。現代考古人員在麻塘垻一處叫「九盞燈」附近的一個岔洞內,發現一百多具骨骸,推測是是當年遭明軍圍堵的僰人。

(僰人懸棺)

當地至今有一傳說,明軍搜捕時,不敢貿易進入山洞,於是燒石灰,與蒸煮好的糯米和成灰漿,用巨大的石塊把洞口砌實堵死。並在洞口守候三個月,等洞內僰人死後,屍臭從岩縫中飄出來,才撤退。

400多年後,考古人員發現灰漿和石頭已融為一體,很難辨認出洞口,至今沒有發掘。

據估,當時僰人在兩萬左右,除了極少逃命者,整個僰人被「斬盡殺絕」。所以,時翰林院經筵講官任瀚所撰《平蠻碑記》稱,「冬十月,取次就擒都蠻,至是盡滅。」

(江西出土懸棺)

一個古老的民族,到萬曆元年被滅族,從從民族的中國歷史舞台上徹底消失,雖然仍不排除有僰人後裔,但再沒有以「僰人」自居的群體了,。在明朝以後,甚至連「僰」這個字都成了冷僻字,不識此字的網友應該不是少數。

明朝來了僰人,也滅亡僰人的文化,僰人的懸棺葬成為歷史!興文縣《平蠻碑》即記稱:「自明朝萬曆以後,「僰」之一字已很少見稱,或也衰微而融於其它之族屬,懸棺為之中斷。」

考古發現,正是在被反覆征討的明朝,興文、珙縣一帶的山岩上,僰人懸棺大增。而在僰人曾生活的地區,如瀘州、犍為等地卻無懸棺,再者,仍存的僰王墓證明,僰人曾奉行土葬。

(僰人懸棺)

推測,僰人是在宋朝以後,由於外部生存環境的變化,看重祖墳和先人屍骨、有祭祖習俗的僰人,在被逼「上山」,以山為家,隨山而居後,受到古老崖葬的啟發,於是讓亡人也跟著上山,於是開始實行懸棺葬:將棺材葬於天然孔洞的。

在沒有更多天然孔洞的情況下,於是在岩壁鑿龕存棺,打樁懸棺……這也可以防上被敵人盜發和破壞,保護先人,免除後顧之憂。

懸棺,只要是僰人都可以實施,但並不是人人死後都能做到,要看權力、財力、物力,所以已考古清理的懸棺大多有隨葬品,主人應是有身份的僰人,如酋長、頭領一類。而少數沒有發現隨葬品、葬具簡單的,應該是普通僰人。

所以,懸棺在僰人生活中,應該是一種體面的死後待遇。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梧桐樹下戲鳳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726/1320375.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