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沉寂千年的地下軍團:秦始皇陵之謎

作者:
提起秦始皇,總是和無數的「第一」及「唯一」聯繫起來,他是名符其實的「始皇帝」,是本次人類中華史上第一位皇帝(「皇帝」這個詞,就是他創造出來的),也是當時地球上唯一的大帝國的皇帝。 在世時,秦始皇創下了很多史上第一,他首創的皇權、法律、經濟、文字貨幣及度量衡體系,綿延到了他以後的歷朝歷代。他即位初就開始修建陵墓,死後,他留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蘊藏最豐富的陵墓,總面積相當於78個故宮。

秦始皇陵封土北側正面( Legolas1024/Wikimedia Commons)

朝代興衰更替,人間桑田滄海,然而,在十幾層樓高的地下,卻有一座千年風霜難以侵蝕的地下宮殿,封閉保存了一個古老帝國的榮耀、智慧,還有它數不盡的秘密……

地宮外圍的奇觀

提起秦始皇,總是和無數的「第一」及「唯一」聯繫起來,他是名符其實的「始皇帝」,是本次人類中華史上第一位皇帝(「皇帝」這個詞,就是他創造出來的),也是當時地球上唯一的大帝國的皇帝。

在世時,秦始皇創下了很多史上第一,他首創的皇權、法律、經濟、文字貨幣及度量衡體系,綿延到了他以後的歷朝歷代。他即位初就開始修建陵墓,死後,他留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蘊藏最豐富的陵墓,總面積相當於78個故宮。

兵馬俑

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在蒼涼的驪山山下,隨著從黃土中探出的陶製人頭俑的被發現,一個沉寂千年的龐大軍團從地下湧出。

當考古工作者努力數十年,終於還原兵馬俑時,令人震驚的事情發生了:這些黑暗中保存千年的陶俑,其璀璨姿采,幾乎來不及拍照,瞬間就歸於暗淡。原本彩繪豐富的陶俑,出土15秒後就開始失色,4分鐘內脫水、起翹、剝落,突然一下子就由色彩繽紛變成了灰黑色調。如今面世的兵馬俑,都是被氧化後的,原本衣飾艷麗,表面有粉綠、朱紅、粉紫、天藍等十幾種顏色。

殘存在秦俑表面的紫色,被叫做「中國紫」,經考證是幾千年前的人工合成顏料,難道那時秦人就掌握了顏料的化學合成技術?

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展廳。( Legolas1024/Wikimedia Commons)

這個被稱為「世界文化遺產八大奇觀」之一的兵馬俑坑,面積廣達2萬平方米以上。一尊尊兵馬俑仿真人身高,最高達1.8米左右。塑造風格古典寫實,栩栩如生,神態各異。從泥塑、晾乾、運送到焙燒,兵馬俑是連續製作的,即使在現代,這種工藝也是難以企及的。

七千多披甲執銳的陶俑,加上碩大齊身的陶馬戰車,軍陣儼然,雖是靜止凝固,卻仿佛動地而來,隨時準備迎敵陷陣。二千多年來,在始皇陵地宮的1500米外,他們在黑暗中戍衛著千古一帝。

奇怪的是,這個龐大的地下軍團,與整座陵園的方向一致,面向東方肅立,這是為什麼呢?

秦銅馬車

上世紀80年代,在深7米的地下,大型秦銅馬車被發現,包括兩乘銅馬車,八匹銅馬、兩個銅御者。它包羅了中國青銅史上所有的鑄造技術以及裝飾工藝,堪稱「青銅之冠」。

銅車馬一號車。( greg_gao/Wikimedia Commons)

一號車,古稱立車又名高車,由3064個零部件組成。車上裝備齊全,有駑機﹑劍﹑盾牌等防衛武器。

一號車上的傘可隨太陽轉動而自由轉動180度,傘柄上裝有雙環插銷,可以靈活輕巧地從車上取下或插上。傘柄中間裝置有短劍,可以防身。一個簡單的傘柄,就創造了幾個世界第一:歷史上最早的暗鎖裝置、最早的沙灘式遮陽傘、世界第一把子母加雙銷釘扣等。

銅馬的籠頭是由眾多小金管和小銀管組成,以子母卯形式環環相連,堪比現代表鏈的精細。秦人如何將熔點不同的金與銀焊接在一起?馬脖子下懸掛的纓絡,由一根根細如髮絲的銅絲製成,用放大鏡觀察,未見表面有鍛打痕跡,對接面合縫嚴密。那時沒有車床、沒有現代化的冶鑄設備,用什麼方法製作的呢?專家們利用現代技術,至今也未能將這些細節完整複製出來。

銅車馬二號車。(Photo by GOH CHAI HIN/AFP/)

二號車古稱安車,是帶有篷蓋的豪華車,堪比現代的「軟臥車」。分前後兩部分,前室供御者乘坐,後室四周用牆板封閉,供車主人乘坐,前面及兩側開窗,後面設門。車窗以推拉方式開合,出土時,車窗尚能自如推拉。窗板銅片僅厚至0.12到0.2厘米。龜背形的頂棚,為一次性鑄造而成,最薄的地方為1毫米,最厚不過4毫米,此澆灌技術在今天都無法被模仿,秦人是怎麼做到的呢?安車由3462個鑄件組成,許多零件都與現代使用的相似,如此精密的零件,現代也只有精密工具機才能做得出來。

兩車均通體彩繪,而且彩繪不只是為了美觀,還有防鏽作用。

青銅劍

挖掘兵馬俑一號坑時,一把青銅劍被一陶俑壓彎了,陶俑抬起後,一瞬間,這把青銅劍竟神奇地反彈變直了。匪夷所思啊,因為這種被稱為「形態記憶合金」的技術,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被發明出來。

始皇陵出土了19把青銅劍,遊標卡尺測量發現,劍身的八個棱面,誤差不足一根頭髮絲。

出土的青銅劍除去土銹,光亮如新,鋒利得一下竟可以將19層報紙劃破。經檢測,這些青銅劍表面,被發現塗有一層厚約10微米的氧化膜,其中含鉻,可以使劍身發生氧化還原反應。而德國為增強合金抗腐蝕能力,1937年才成功研製了現代鍍鉻技術,美國人是1950年才掌握了這一工藝。

石鎧甲

近年,一個距始皇陵封土200米的陪葬坑被發現,面積達13000多平方米,裡面密集疊壓了上千件石質鎧甲、石胄、石頭盔及披在戰馬身上的石馬甲,都是用切削打磨的青石面製成的。

秦始皇陵出土的石鎧甲。總重量約為18千克,花了400個小時修復的。美國芝加哥Field Museum藏。( Wikimedia Commons)

石鎧甲有護胸的前甲、護背的後甲,還有護肩膀的披膊甲,上下翻動非常靈活,每一石甲片的弧度都不一樣,根據人體不同部位設計成不同的形狀,有長方形、方形、等腰梯形、圓形、覆瓦形、弧形、尖尾形等,每個甲片都有方形或圓形的小孔,用扁銅絲連綴在一起,陪葬坑內的鎧甲和甲冑甲片總數超過500萬片。

實驗發現,手工加工一件有600片的甲衣,需一年時間。那麽如此工藝高超的石質鎧甲是怎麼做出來的呢?

地宮外側就發現了如此之精美豪華的隨葬品,而對秦始皇陵的發掘,目前只占總體的1%,那麼,地宮內部又有多少寶物?@*#(待續)

參考資料: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

馮夢龍《新列國志》》

蔡元放《東周列國志》

范曄《後漢書‧班彪傳》

晉王嘉《拾遺記》

漢辛氏《三秦記》

漢劉向《列仙傳》

晉皇甫謐《高士傳》

清張澍《叄輔故事》

王學理等《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一號坑發掘報告》

責任編輯:李婧鋮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822/1332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