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北大教授也無奈的「窗內之憂」

—雖是「窗外之事」 卻是「窗內之憂」

在呦呦鹿鳴後台關注者中,有一位教師任職於北京大學,今年,他的孩子小升初,作為北大子弟,入讀北大附中實驗學校。孩子漸漸長大,本是好事,不過,接下來發生的一切,充滿了不可思議:

自從8月29日入校後,許多同學出現了各種不良症狀,諸如流鼻血、鼻炎、過敏、鼻塞、咳嗽、嗓子痛、頭暈、眼睛不適、蕁麻疹、低燒、胸悶,等等。根據這位教師提供給我的《學生不良症狀匯總表》(由家長接龍完成),截至9月19日,出現不良症狀的學生有237人、654人次。

這個表細到每個學生的詳細症狀,其中,流鼻血的有152人次,99人(有學生多次流鼻血,最多者流了6次)。

學校也注意到了這個現象,並採取了一些臨時性措施,比如,把體育課改到暢春園公園,音樂課美術課改在各班教室,吃飯從地下食堂改在各班教室、允許校外就餐等。9月5日,開設遠程網絡授課。自9月19日起,學校停止了網課,讓學生們回到學校,結果,家長們統計發現,這之後,又新增了22人次不良反應。

三個年級1300名左右學生,其中北大子弟小几百人。這樣一所大名鼎鼎的學校,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呢?如果不是提供信息的都是來自北大的教授,而每條信息都那麼精細,我完全不敢相信這樣的天方夜譚。這是匯總表局部(每行是一位學生,姓名欄隱去):

在訪問了兩位北大老師之後,我的疑惑卻是更多了。

今年,北大附中取消了初中部,將其與北達資源中學合併,由北大附中掛牌為北大附中實驗學校,教學樓、操場等重新裝修。因為對新教室室內空氣污染深感擔憂,5月份,北大二代家長們建議說,搬遷也可以,能不能像北京其他一些學校一樣,尋找替代教室過渡一年?校方否定了這個過渡方案,倡導建立附中、北大基建和二代家長三方聯合的‌‌「新校區環境污染監測機制‌‌」,家長們表示認同。

可惜,一位家長代表告訴我說,接下來的6、7、8、9月,這個監測機制並沒有建立。從學生們出現不良症狀看,這個機制即便確實建立了,也沒有起到實際效果。

9月5日,一批家長到學校與校方商討此事。9月6日,校方組織了一次室內空氣檢測,結果為合格。不過,這個檢測並不為家長所認可。‌‌「初一年級家委會‌‌」發給家長們的通知說:‌‌「校方當前主導的二次檢測與之前約定的家委會主導的檢測無關,相關過程的規範性未獲得家委會檢測小組的認可。‌‌」

尷尬更在於,這個家委會的負責人告訴我說,雖然是主要的溝通者,但他們這個‌‌「組織‌‌」,‌‌「未經正常程序‌‌」,並不為校方所正式承認。

不禁苦笑。

一位家長說,有一位領導曾經親自到每個教室聞,態度也誠懇。可是,為什麼校方的二次檢測不被認可呢?一位家長代表參加了這次檢測,發現了很多問題。比如密閉並不是由檢測團隊進行的、標準模糊、房間內開著19度的空調、檢測57個點只有47個點的數據,如此等等,‌‌「總之,我覺得不認真‌‌」。此後,9月10日、9月16日,家長們兩次向學校提交了檢測申請,但是均被校方駁回。既然檢測合格了,而又沒有醫生能夠正式證明這些不良症狀是因為教室空氣污染引發的,無法明確因果關係,那麼,‌‌「家長不要因為這一點點的問題就著急,過一個月就好了。請家長忍耐一下你們的焦慮,沒有那麼緊急!人生來就是要適應各種環境,人要跟多種細菌並存,甚至跟癌細胞共存,孩子們也要經受各種環境的鍛鍊。‌‌」

事情就這麼僵住了。

9月23日,北京大學發布了《對北京大學附屬中學進行巡察的通知》。一些家長感覺到希望來了,便給巡察組發郵件,請求:重開網課、允許家委會繼續推動獨立檢測、參照兄弟學校的做法搬遷到臨時教學場所(家長也找到了一處地方可供過渡,並願意自行承擔房租費用;比如,附近的中關村一小就積極尋找了周轉用房,以確保學生身心健康)。

不過,迄今,除了自動回覆郵件,並無下文。他們高估了自己郵件的重要性。這就更尷尬了。這些有著教授頭銜的家長們說,事情竟然走到今天這個境地,‌‌「實在匪夷所思‌‌」。

這件事情真正觸動我的地方,是家委會給家長的一封信,其中一段這樣寫道:

讓我們共同回顧感召我們的北大附中教育精神:

北大附中致力於培養——

個性鮮明、充滿自信、敢於負責,

具有思想力、領導力、創新力的傑出公民。

他們無論身在何處,都能熱忱服務社會,

並在其中表現出對自然的尊重和對他人的關愛。

個性鮮明、傑出公民、領導力、服務社會……這樣理想主義的詞彙,看著很硬,仿佛要割到我們的皮膚。作為一個寫作者,我早已磨平了稜角,筆下謹小慎微,很少去寫這樣肉麻的文字了。也正因為如此,我有一點期望,是與家長們不同的:我期待這樣的信,這樣的文字,讓北大附中實驗學校的學生們多看一看——這樣一個與學生健康息息相關的校園事件,實在很需要學生本人關心和參與,但迄今為止,除了向爸媽報告症狀,他們都是缺席的。

如今,越來越多的學生,習慣於‌‌「專心學習就好‌‌」,而忽略了身邊真正重要的公共事務。舉個例子吧,前段時間,湖南新晃一中鄧世平老師冤案得以昭雪,17年來,他的遺體就被埋在學校操場底下,當真相終於大白,許多媒體前往訪問,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個細節:鳳凰新聞《正面》節目組訪問新晃一中學生,如何看待這個事情,學生回答:‌‌「不關我們什麼事。首位是學習吧,第一件事就是學習,別管其他的事。‌‌」

鄧世平先生如果看到此情此景,大概會更加心寒:當年拼命維護校園工程質量,到底是為了誰?這樣的學生,如果順著這個軌道發展,將來所作所為不難想像。

‌‌「兩耳不聞窗外事‌‌」已然有些迂腐,何況,這一次,雖是‌‌「窗外之事‌‌」,卻是‌‌「窗內之憂‌‌」。

所以,我當然希望北大附中實驗學校的校方和家長能夠在健康這個問題上化解堅冰、達成一致,但是,我更希望,在這個局勢中,能加入學生這個第三者,變成三角關係。學生們可以進行探索,污染問題是真還是假,是不是有污染,污染源在哪裡;可以做實驗,如何化解污染、阻隔污染;可以進行外部調查,了解空氣污染的影響範圍;可以進行社會交往,組織社會上的污染治理力量構建信任;可以進行復盤辯論,整個事件中有哪些過失,是家長過於苛刻了嗎;可以進行室內污染主題作文比賽,提高語文能力……最重要的是,自己動手,保衛自己的健康。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如此這般,經過這個事件,孩子們也會得到真正的成長,個性、領導力、擔當、服務精神,都能得到訓練和發掘。很少有學校能容得下乃至鼓勵這樣的探索,但是,在我的心目中,有這樣胸懷的學校,才稱得上‌‌「牛校‌‌」。否則,有再多的教授家長,也無濟於事。所以,我既懇請校方更加重視這個問題,也懇請學生們更加重視這個問題,成為‌‌「名校牛娃‌‌」,而不是‌‌「名校病娃‌‌」。

放棄那種退縮的、機械的生活吧,年輕的朋友。英國‌‌「牛津運動‌‌」中,有一句詩/話很有名:‌‌「You shall see the difference nowthat we are back again!‌‌」(如今我們回來了,你們看便不同了!)

加油啊。願你們健康!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呦呦鹿鳴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1010/1353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