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蘇軾《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卷

吉林省博物院(原吉林省博物館)創建於1951年,現有文物藏品12萬餘件,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在豐厚的館藏文物中,中國歷代書法繪畫、東北抗日聯軍文物以及高句麗、渤海、遼金時期的文物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北宋蘇軾《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卷尤為珍貴,為該院鎮館之寶。此卷是目前所見蘇軾傳世墨跡中字數最多者。

蘇軾《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卷

《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卷為紙本,縱28厘米,橫306厘米。「洞庭春色」和「中山松醪」均為酒名。蘇軾書此卷藉以抒發其仕途坎坷的感慨。「曾日飲之幾何,覺天刑之可逃。」「遂從此而入海,渺翻天之雲濤。」「漱松風於齒牙,猶足以賦《遠遊》而續《離騷》也。」文章豪放暢達,書法沉雄勁健,達到了二者完美的統一,被譽為雙絕。蘇軾卷後自題寫道:「紹聖元年閏四月廿一日,將適嶺表,遇大雨,留襄邑書此。」北宋紹聖元年(1094),作者時年59歲。襄邑為今河南睢縣。在被貶謫往嶺南途中遇雨,蘇軾書寫此卷於此時此地。

蘇軾是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詩人和書畫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書法自成一家,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北宋四大家」。《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卷是其墨跡傳世名作之一。明代王世貞題跋稱讚道:「此不惟以古雅勝,且姿態百出,而結構謹密,無一筆失操縱,當是眉山最上乘。」

《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卷尾有元明清歷代名人題跋,包括清乾隆帝的題跋和題詩,鈐諸家鑑藏印記頗多,流傳有緒。本為清宮舊藏,溥儀出宮時攜卷而出。其後輾轉世間,經多方尋訪,才得以入藏吉林省博物院。

吉林省博物院的書畫收藏在全國博物館中占有一席之地,這主要得益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時任吉林省委宣傳部部長宋振庭的大力支持。後來,時任吉林省博物館副館長的張伯駒四處奔走徵集,奠定了吉林省博物院書畫收藏的雄厚基礎。作為吉林省博物院的代表性書畫館藏之一,蘇軾《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卷現陳列於該院的張伯駒館,堪稱一樁藝苑雅事。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1110/1367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