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古人睡覺很講究:是享受也是學問

每到周一,起床都是一件折磨人的事情。作者周日傍晚往往難以入睡,這就致使第二天一早很難起床。現代人的工作壓力都大,因此能好好的睡上一覺成了很多人的夢想。之前在網絡上流行一組「睡覺的中國人」圖片,中國人為了能睡覺休息一會兒,也真的是不容易。

對於古人來說,睡覺是多麼講究的一件事?

遠在秦漢時期,人們就看出了睡覺對養生的重要性。1972年發掘的長沙馬王堆漢墓曾出土了一批漢簡,其中有醫書《十問》,就披露了時人對睡覺的認識:「一昔不臥,百日不復。」

至於什麼時間睡覺,古人也是自有一套說法

中國養生家們有過不少有益的睡眠養生方法,簡便易行而且卓有成效。子午覺就是睡眠養生法之一,其方法為:每天於子時(夜23—1時),午時(中午11-13時)兩次入睡。因為子午之時,陰陽交接,極盛及衰,體內氣血陰陽極不平衡,此時靜臥,可避免氣血受損。古人將睡眠的時間規律總結為:「春夏宜早起,秋冬任宴眠,宴忌日出後,早忌雞嗚前。」

也就是說,在古人看來,上床的時間最晚不宜過夜半子時,即23點至次日凌晨1點。明代謝肇淛的《五雜俎》「事部」中還曾說過:「夜讀書不可過子時」,「蓋人當是時,諸血歸心,一不得睡,則血耗而生病矣」。意思就是,讀書的時間不能超過子時,如果熬夜讀書的話將嚴重透支健康。

另一方面,古人則崇尚「早起」。據宋代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記載,宋太宗保持著良好的睡眠習慣,「深夜就寢,五鼓而起」。但是這卻苦了需要上早朝的臣僚們,他們起床時間必須比皇帝早,所以才有「朝臣待漏五更寒」的痛苦,這個時間段是現在的凌晨3點到5點。

至於睡姿,古人也是諸多講究。清代李慶遠《長生不老訣》提出「臥當如犬」,說:「犬之為物,其臥地也,恆側其身,伸前足而蜷其後足,直起頸,如此則內臟舒伸,而百脈調勻,氣血周行,可以無阻。氣能周行則清,氣清神安,神安則心定,如此入睡,魔不能擾,此其旨也。」

李氏這席話,可說是「睡如弓」古訓的詮釋,要求人們睡眠時身體側臥、彎背、屈膝、拱手、似兒居母腹狀,令四肢百骸、皮肉筋骨處於充分的松馳,使精氣內守,安然入眠。

對於古人來說,睡覺是多麼講究的一件事

為了能更舒服地睡覺,古人甚至對睡覺這件事還有著十大忌諱。

(1)睡眠不可仰臥。古人說:「睡不厭蹴,覺不厭舒」,睡時宜側身屈膝,則精力不散,醒時宜舒展活動,則氣血流通。如果仰臥,則體直不舒,肌肉不能放鬆,且手易搭胸,多生噩夢,還會影響呼吸與心跳。

(2)睡眠不可憂慮。睡時一定要專心安穩思睡,不可胡思亂想,古人說:「先睡心,後睡眼」。這是睡好的重要秘訣。如果睡下以後思前想後,甚至憂愁焦慮,這樣不但會失眠,而且對身體的損害會比白天更大。

(3)睡前不可動怒。《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思則氣結。」凡情緒的重大變化都會引起氣血的紊亂,以至於導致失眠,甚至疾病。所以睡前非但不可惱怒,還應防止任何情緒的過激。

(4)睡前不可進食。臨睡進食容易增加胃腸負擔,既影響入睡,又傷害身體。如睡前感覺飢餓,飲食後也必須稍休息一會再睡。若夜臥以後,在床上進食,則對身體更為不利。

(5)睡臥不可講話。古人常說「食不言寢不語」,中醫認為,肺為五臟華蓋,主出聲音。凡人臥下,肺即收斂,如果此時言語,則易耗肺氣,這好像鍾罄一樣,不懸掛不能發聲。另外,睡前說話也會讓精神亢奮,思想活躍,從而影響入睡,導致失眠。

(6)睡臥不可對燈火。睡臥時面對燈光,會使心情不能安定,不僅使人難以入睡,而且也易醒。

(7)臥不可對火爐。如果睡覺時頭對火爐,容易火氣蒸犯,令人頭重目赤或患癰腫瘡癤,還會容易感冒。《瑣碎錄》說:「臥處不可以首近火,恐傷腦。」且由於溫度過高,容易在人睡後將被撩開,反而著涼;或夜間起身,亦易受寒。

(8)睡時不可張口。孫思邈說:「液臥常習閉口」,是保持元氣的最好方法。張口呼吸有好多缺點,不僅不衛生,而且易使肺臟受冷空氣的刺激,胃內也易進入涼氣。

(9)睡時不可掩面。臉被覆蓋的話,會使人呼吸不暢,而且吸入自己呼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對於身體健康極為不利。因此「三叟歌」中有「下叟前致詞,夜臥不覆首」之語。

(10)臥處不可當風。人體在睡眠後,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降低,風邪的侵襲比平常容易。《瑣碎錄》說,臥不可當風,「恐患頭風,背受風則嗽,肩受風則臂疼。善調攝者,雖盛夏不當風及坐臥露下。」

除了這些禁忌,古人也會研究一些如何快速入眠的方法

明末清初的大醫家曹廷棟,將睡眠的意念總結為「操、縱二法」。所謂「操」,須先「貫想頭頂」(意念領先),而後「默默鼻息」(用鼻子呼吸、並默記次數),再「返丹田」(把意念收回到自己的丹田)。如此反覆多次,便可使心有著落,得不分馳,漸漸進入夢鄉。

所謂「縱」,與「操」相反,任其心神遊思於杳渺,無朕之區(即遙遠、無垠,不著邊際的地方),甚至忘卻自己。為此漸人朦朧睡境之中。「操、縱二法」,既不能「操」之過急,又不能「縱」之不當,重要的是心靜,忘記周圍的一切。古人說「寤」、「寐」有別:「神棲於目為之寤」,「心」與「神」相合,才能真正入睡。

北宋大詩人蘇東坡,對睡眠也有很深的研究,他倡導一套獨特的睡眠八字延年益壽訣,即姿勢、按摩、定心、準時。

(1)姿勢,睡眠時用「右臥」、「屈左腳」,這種恰當姿勢可避免壓迫心臟或手臂按胸而引起惡夢。

(2)按摩,睡前按摩腳底湧泉穴,左右各200次能迅速人睡。

(3)定心入睡時放鬆身體,消除雜念,調息定心,自能安睡。

(4)準時每天準時睡眠,準時起床,起床後用十指頭搓梳頭髮200遍以醒腦提神,然後再搓兩手,輕摩面部以健康美容。

對於古人來說,睡覺是多麼講究的一件事?

為了找到最舒服的方式促進睡眠,對於睡眠的朝向,古人也下了一番功夫。古代養生家不建議北首而臥,因為北方屬水,陰中之陰位主冬主寒,恐北首而臥陰寒之氣直傷人體元陽,損害元神之府。《千金要方·道林養性》即稱,「頭勿北臥,及牆北亦勿安床」;《老老恆言》「安寢」條也說,「首勿北臥,謂避地氣。」

《禮記·玉藻》提出「恆東首」即一年四季均面向東睡,據說是日出東方。但《呆隹心鑒》則提出:春、夏「首宜東」,秋、冬「首宜向西」。如果東西沒有床,則「以南首為當」。

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養性》中稱:「凡人臥,春夏向東,秋冬向西。」意思是,春夏兩季,睡覺時宜頭朝東,腳朝西;秋冬兩季剛好相反,宜頭朝西、腳向東。宋代蒲虔貫《保生要錄》中也提到:「凡臥,自立春後至立秋前,欲東其首;自立秋之後至立春前,欲西其首。」總的來說,古人都比較推崇東西向的睡法。

不管古人怎麼睡,我們現代人也確實回不到那種時代背景中去了,只是古代流傳下來一些養生之法,我們倒是可以略有借鑑,畢竟睡眠大事,從古至今都是重中之重。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齊魯壹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216/1410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