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血:人體的血從哪裡來?

與血常並稱為氣血,氣與血相比較,氣無形,血有質,氣屬陽,血屬陰,所以中醫認為氣血是生命兩大基本物質,常以氣血指稱生命物質系統。

「血的概念」

血,即血液,是脈管中流動的環流全身的具有營養和滋潤作用的紅色液體,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

血的這一概念,其內涵是:

1、血特指人體中帶有紅色的液體,如果不是紅色的液體肯定不是血液,這一點也揭示了血的物質性;

2、血具有營養和滋潤作用,揭示了血的重要生理功能。

3、血運行中而環流周身,揭示了血發揮生理作用的基本條件。

4、血與氣、精、津液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

「血的生成」

1、血液生成的物質基礎

(1)水谷精微化血

飲食物通過脾胃的消化吸收變成人體有用的精微物質,精微物質又可以分為營氣和津液兩個部分,營氣和津液進入脈內,經心肺的氣化作用變為血液。如《靈樞·決氣》所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說明血液的化生離不開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化生的營氣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質基礎。

(2)精化血

腎中所藏之精也是生血的物質基礎。精和血之間,存在著相互資生和相互轉化的關係。精化血機制有二:一是腎藏精,精生髓,髓化血。從西醫學來看,脊髓有造血幹細胞,對於化生血液是必不可少的,證明中醫「精化血」理論的正確性。二是「精不泄,歸精於肝而化清血。」(《張氏醫通》)精藏於腎,血藏於肝。腎中精氣充盛,則肝有所養,血有所充;肝的藏血充盈,則腎有所藏,精有所資,故又有「精血同源」「肝腎同源」之說。

西醫學認為人體血液的主要成分由血漿、血細胞組成。這與中醫理論很相似。其中津液類似於血漿,而營氣類似於血細胞。不同點在於營氣指的從功能角度認識血中營養物質,命名為「營氣」,而西醫學從形態學角度認識血中營養物質,命名為「血細胞」,血細胞又可以再分為紅血球、白細胞、血小板等。

關於造血所需的主要原料,西醫認為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鐵、銅、葉酸、維生素C維生素B12以及多種微量元素和激素等物質,這與中醫認識的水谷精微(營氣+津液)和腎精類似,但西醫更加精細化,中醫比較籠統,是高度概括。

2、化生血液的相關臟腑

有了造血的原料之後,是不是人體的血液一定充足?這不一定。因為血液的化生還取決於臟腑的氣化功能。在血液化生過程中需要五臟功能的協調配合才能完成。

(1)脾胃的運化

《靈樞·決氣》指出:「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即血液的化生離不開脾胃之氣的運化功能。中焦接受水谷之氣後能夠產生人體需要的精微物質,這些精微物質能夠泌別出營氣和津液兩個部分,津液和營氣入於脈中就成為血液的組成部分。故云「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通過牌胃的運化功能可以把水谷精微變成人體需要的造血原料營氣和津液,這是血液化生的最基本的物質來源。

(2)心肺的氣化

在水谷精微產生之後,營氣和津液怎樣變成了紅色的液體呢?中醫認為這個環節主要是離不開心和肺的功能。因為營氣和津液都不是紅色的,都是液態的或者氣態的物質,這些物質結合在一起必須送到心臟,在「心神」作用下,奉「心陽」溫煦而化赤。「心神」為什麼能夠把這些液態的或者氣態的無色物質變成紅色的液體呢?中醫認為主要離不開「心陽」強大的溫煦作用。因「心為陽中之陽髒」,通於夏氣。夏天來臨,一派火熱之象,而人體需要的精微物質遇到火熱的蒸騰也會變成赤色的液體,所以中醫認為水谷精微化血離不開心神的調控和心陽的溫煦蒸化作用。同時,也需要肺吸入自然界清氣的作用。通過肺的呼吸功能吸入自然界清氣,清氣和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結合,形成宗氣入於脈中,推動血液在全身循環不息、故肺在血液的化生過程中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腎精的氣化

腎精也能化血。中醫認為腎精化血的機制有兩個方面:一是腎精生髓。《素問·生氣通天論》雲「骨髓堅固,氣血皆從」是說腎精充沛了,腎精能夠營養骨髓,營養脊髓,骨髓、脊髓中的一些造血幹細胞就能夠化生人體紅色的液體,產生血液。因此,腎精化血的機制之一就是通過脊髓、骨髓的作用。

(4)肝臟的轉化

腎精化血的第二個機制是「腎精不泄,歸精於肝則化清血」,這說明血液的化生與腎和肝的關係都非常密切。《張氏醫通》指出:「精不泄,歸精於肝則化清血。」正常男子按月、按日定期會有精液滿溢外泄的過程,如果人體精液滿溢之後不外泄,這些精就會歸藏在肝,通過肝臟的作用轉化為人體需要的血液。

可見,血液的化生過程中離不開心、肝、脾、肺、腎五臟的功能。

在這個示意圖中,大家看到飲食水谷經過脾胃之氣的作用然後變成人體需要的水谷精微,這個過程中醫叫作「中焦受氣取汁」,「受氣」是指接受水谷之氣,「取汁」,是指取出來其中的有用的精微物質,包括營氣和津液兩個部分。營氣和津液化生之後,通過脾的升清作用送到心,在心氣(陽)的蒸化、溫煦作用下,貫注於心脈,化生為紅色的液體。同時肺氣能夠吸入自然界中的清氣,自然界中的清氣與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值結合形成宗氣以後可以貫通於心脈推動血液在體內的循行。此外,腎精在化血過程中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腎精可以轉化為腎氣,腎氣通過把腎精推動到肝臟當中去,在肝內能夠化成清血。同時,腎精能夠養髓,

髓又能夠生血,在這個示意圖當中大家可以明顯地看到五臟都和血液的化生密切相關。

「血的循行」

1、血液循行影響因素

中醫認為血液的循行主要受到四個因素影響:

(1)氣的溫煦和推動作用

中醫認為血液為液態,屬於陰,主寧靜而不主動,而氣主陽,陽主運動,所以血液的循行和分布取決於氣的溫煦和推動作用。氣推動血,血則行,同時血液的循行還離不開氣的溫煦作用。因為中醫認為血「得熱則行、得寒則凝」。所以,當陽氣充盛,溫煦和推動功能正常,則血行如常,反之血行減慢、甚至瘀滯。

(2)氣的固攝作用

中醫認為血的運行雖然依賴氣的推動作用,但還要依賴於氣的固攝作用。如果單純有氣的推動作用,或者推動作用太強,就會血溢脈外而出血,因此要維持血液的正常運行,還必須有氣的固攝作用,防止血溢於脈外,這樣血的循行才能正常,因此,氣的固攝作用在血液的正常循環過程中也非常重要。

(3)脈道是否通暢

脈為血之府,脈道的通暢與否對於血液的循行至關重要。如果脈道中有痰濁、瘀血或脈道管壁變厚,如現在常見的動脈粥樣硬化,則血行就會受到障礙。

(4)血液的清濁和黏稠的狀態

血液的清濁與黏稠也會影響血流狀態。如血過於黏稠,則血行減慢成血瘀,進而形成現代所說的「血栓」;血中濁氣太盛,也會導致血行不暢,日久成瘀。

2、相關的臟腑功能

血液循行與心肝肺脾四髒密切相關。在血液的循行中,一方面需要推動力,另一方面需要固攝力,推動力主要依賴於心、肺、肝,而固攝力主要來自牌和肝。

(1)心主血脈

心主血脈,心氣推動血液在脈中運行全身。心臟、脈管和血液構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心氣充足與推動功能的正常與否在血液循行中起著主導作用,心主血脈是血液運行的根本動力。故《醫學入門》說:「人心動,則血行諸經,……是心主血也。」

(2)肺司呼吸、朝百脈,主治節

肺具有助心行血脈的作用。血液的運行離不開宗氣的推動,而宗氣主要是靠肺司呼吸、朝百脈、主治節的作用而貫心脈、行氣血;肺氣宣發與肅降,調節全身的氣機,隨著氣的升降而推動血液運行至全身。

(3)肝藏血、主疏泄

肝主疏泄,調暢氣機,是保證血行通暢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肝主藏血,是肝氣固攝作用的一個體現。在肝氣疏泄功能的協調下,可以根據人體不同生理狀態的需求,調節脈道中的循環血量,以維持血液循環及流量的平衡。另一方面,肝藏血的功能還可防止血逸脈外,以避免出血的發生。肝氣通過藏血、疏泄的協調配合,保證血液正常循行。

(4)脾主統血

脾主統血取決於脾氣的固攝作用,脾氣健旺則能統攝血液在脈中運行,防止血逸脈外。

由上可知,血液的正常運行,是在心、肺、肝、脾等髒的共同作用相互配合下進行的,任何一髒的功能失調,都有可能引起血行失常。如心氣虛,運血無力而致「心血瘀阻」;脾氣虛,不能統血而致崩漏、肌衄;若肝氣暴張上逆,則血隨氣涌,亦可致吐血、嘔血等。

3、血液循行方式

脈為血之府,脈管是一個相對密閉,如環無端,自我銜接的管道系統。血液在脈管中運動不息,流布於全身,環周不休,以營養人體的周身內外上下。《靈樞·營衛生會》曰:「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素問·經脈別論》描述了血液循行的大循環方向是:食氣入胃,濁氣歸心,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脈行氣於六腑,腑精神明,留於心肝脾腎四髒,氣歸於權衡,復歸於心,構成血液大循環的方向。

同時,《素問·經脈別論》描述了血液循行的小循環方向是:食氣入胃,濁氣歸心,經氣歸於肺,肺助心行血,構成心肺循環,即小循環的方向。

「血的生理功能」

血液的生理功能主要有營養、滋潤、化神、化生經水和乳汁幾個方面。

1、營養滋潤作用

血液的主要功能是對全身的營養和滋潤作用。血液在脈中循行,內至臟腑,外達皮肉筋骨,運行不息,灌溉周身,對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起著營養和滋潤作用,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素問·五臟生成》說:「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血液的營養和滋潤作用,主要是營氣和津液共同作用的結果。生理上表現在面色紅潤、肌肉豐滿壯實、皮膚和毛髮潤澤、感覺和運動靈活等方面。如果血液生成不足,或耗損過多,或血的營養滋潤作用減弱,則均可引起全身或局部血虛的病理變化,出現頭昏目花、面色不華或萎黃、毛髮乾枯、肌膚於燥、肢體麻木等臨床表現。可用四物湯或服用阿膠、紅棗、桂圓肉、豬肝豬血等補血食品治療。

2、化神

血液,是精神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血液為什麼能化神呢?其機制在於,精神活動需要消耗能量,而能量的產生以消耗血液為前提。只有血液充足才能轉化為氣,氣為精神活動提供需要的能量。因此,《素問·八正神明論》說:「血氣者,人之神。」《靈樞·平人絕谷》中又說:「血脈和利,精神乃居。」血液充盛,則精力充沛,神志清晰。如果血虛、血熱或血液運行失常,可以出現神志方面的多種病變。如心血虛、肝血虛常有多夢、失眠、驚悸不安等見症。臨床可用酸棗仁口服液、柏子養心丸養血達到安神、益智的效果。

3、生乳汁和化生經血

《赤水玄珠》說:「夫血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五臟,灑陳六腑,男子化而為精,女子上為乳汁,下為經水。」若血液虧虛,則經水無源,乳汁亦見缺少,臨床則可見經少,甚則經閉,以及缺乳等症。

這一點結合西醫學可以很好地理解。正常女子月經一月一排,當懷孕、生子之時,月經就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懷胎十月,血液會供給胎兒,養胎兒,這時月經停止。產後血液又會化生乳汁來哺育胎兒,此時仍不行經。因此,只有血液充盛,則乳汁才充足。臨床上治療產婦乳汁不下或者是缺乳的方法都是益氣養血,如用八珍湯加通經下乳的王不留行、漏洞等。臨床上有很多患者月經量特別少,往往一日即淨,其主要原因就是精血虧虛,可用八珍益母丸養血活血,也可用阿膠棗、大棗、鳥雞當歸湯等。婦女以血為用,凡女子的經少、乳汁少或者是不孕不育,都要養血補血,還可以用十全大補湯,十全大補湯就是在八珍湯的基礎上加上黃芪肉桂,其益氣養血功效更強。

西醫認為血液具有的功能是:為身體各處輸送氧氣,主要由紅血球負責輸送營養,例如葡萄糖、胺基酸、脂肪酸等;帶走廢物,如二氧化碳、尿酸、乳酸等;提供免疫功能,由白細胞及抗體負責;信息功能,例如激素及組織損壞信號;調節體內的酸鹼值;調節體溫;液壓功能等,西醫對這些功能的認識與中醫比較,同中有異。相同點是輸送氧氣、輸送營養、提供免疫功能,相當於中醫的滋潤濡養作用;其餘的,如帶走廢物、信息功能、調節體內的酸鹼值、液壓功能,中醫沒有認識到。而中醫認識到的化神和化生乳汁、經血,西醫也沒有提及,這些大家要注意比較。特別是臨床上貧血與血虛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不能混淆。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素樸學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219/1411379.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