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美國新聞 > 正文

「亞洲病夫」爭議擴大 《華爾街日報》回應

中國2020年2月19日驅逐了《華爾街日報》三名駐京記者,稱原因是該報刊登的這篇「辱華」評論。(截圖/法新社

美國《華爾街日報》早前一篇題目為《中國是真正的亞洲病夫》的文章在中國掀起巨大的輿論風波。該報編輯部星期三發文回應,特別提到該報三名記者被中國驅逐一事,認為這是中方的「報復」。

面對中國政府和網民的討伐聲浪,《華爾街日報》編輯部並沒有道歉,只是在2月19日刊登的評論文章仲介紹說,「亞洲病夫」稱號事件發生後,收到泛濫成災的投訴郵件,而編輯部決定發表部分這類批評這個標題的郵件。

文章隨即話鋒一轉,表示中國當天吊銷三位該報駐華記者的記者證,以此作為懲罰和對美國國務院認定五家在美中國大陸媒體為「外國使團」一事的回應,試圖轉移中國民眾對政府應對新冠病毒疫情不力的不滿。

除此之外,《華爾街日報》編輯部的文章還為事件進行了說明,包括澄清涉事文章的題目並不是作者、美國保守派外交學者米德(Walter Russell Mead)所寫,「病夫」一詞沒有針對性,同時還特別提到,米德的文章沒有在中國境內發表,原因是《華爾街日報》的網站在中國遭受封鎖。

文章批評說,中共官方處理新冠病毒疫情的慣用手法就是用符合官方說法的政治宣傳「打民族主義牌」,把責任推卸給外國人,這解釋了中國為什麼在社交媒體上審查不同的聲音,為了一個題目勃然大怒,將優秀記者驅逐出中國。

編輯部認為,類似的打壓只會不斷減少中國在美國的盟友。文章舉例說,《華爾街日報》有很多評論文章對中國與美國的總體貿易關係持正面評價,其中,米德就曾批評美國商務部長羅斯有關中國武漢肺炎有助美國經濟的說法。

「亞洲病夫」觸動了中國的哪根神經?

那麼,一個只有十個單詞的文章題目為什麼會引發那麼大的討論呢?

據介紹,「東亞病夫」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清朝末期,據稱由外國人最早使用,意在批評腐敗的晚清政府和社會,以及普遍吸食鴉片、體質和精神病弱的民眾。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也引述專家分析說,「中國人是疾病攜帶者」的說法源於白人至上主義、本土主義者對十九世紀晚期亞洲移民的恐懼。

由於該詞象徵著民族恥辱,並在之後的中國民族主義思潮崛起中扮演重要角色,結合洗腦教育,造成中國民眾對「東亞病夫」尤為敏感。

米德的文章發表後,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就嚴詞指責米德「應該為他的言論、傲慢、偏見和無知感到羞愧」。

圖為中共外交部大樓。外交部發言人2020年2月19日宣布,驅逐《華爾街日報》三名駐京記者。(美聯社

中國網友也紛紛在新浪微博等社交媒體上「撐」中國。

網友ccz13反問說,「一流感死一堆人的不知道是誰?」。網民Tdvsht123說,「標題黨吸引流量差不多。美國人喜歡看鼓吹中國崩潰的言論」。網友驢家正能量更強硬表示,「必須硬氣,不公開道歉就永久讓華爾街日報在華沒記者」。

但同時也有網友提出相反意見,認為「太敏感,恰是自卑的表現!」。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221/1412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