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旋桿菌又稱幽門桿菌,被發現在胃、口腔牙齒牙菌斑、患者的糞便中。感染的途徑,可以說是經手、口、糞或唾液傳染。
我們的雙手在日常生活中什麼都能做,也就什麼都能觸摸,感染危機無所不在。當您忘了洗手直接進食,就有可能將幽門螺旋桿菌吃進胃內。
幽門螺旋桿菌致多種胃病,甚至胃癌
大部分的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癌、胃淋巴癌的主凶,都是幽門螺旋桿菌,它可以說是大多數消化道疾病的禍首。
研究發現,約50%成年人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患十二指腸潰瘍的病人有75~100%感染;胃潰瘍及胃癌則有70~80%感染。
但反過來講,感染不等於發病,因為約80%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終其一生並不會有症狀。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胃癌風險增至2~6倍
這種感染一般發生在年輕時,幽門螺旋桿菌進入人體胃部後,開始生存繁殖,這會造成急性或慢性發炎。經過數十年後,胃腺體萎縮或消失,或被小腸型的上皮細胞取代,於是形成萎縮性胃炎,最後可能導致胃癌的發生。
在胃癌的危險因子中,飲食因素包括不良飲食習慣,或喜歡煙燻或鹽漬食物,含硝酸鹽或太鹹的食物等。吃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水果,則可降低胃癌的發生。
非飲食因素中則包括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胃炎、吸菸、胃切除術後、放射線暴露、血型A型、成人惡性貧血及生活壓力等。所以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只是患胃癌的協同因子之一,不須恐慌。
也就是說,並非有幽門螺旋桿菌的人就一定會得到癌症。因為胃癌是多重因素造成,只能說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日後胃癌發生率是未感染者的2~6倍。若是已經從慢性胃炎發展成萎縮性胃炎,則得到胃癌的機率就上升到16倍之多。
4大症狀,當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1.消化不良,譬如易飽、脹氣、溢酸、鼓鳴、大便不成形、排便不規律。
2.口臭。
3.經常飢餓、易流口水,在排除甲亢、糖尿病後,要考慮幽門螺桿菌感染。
4.上腹痛、身體突然消瘦或出現貧血。
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測
如下兩類方法可以檢測體內是否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
●侵襲性檢查法
胃鏡檢查時,同時在胃前庭幽門處做組織切片,經由染色或是細菌培養確定有無幽門螺旋桿菌。
血清學檢查:驗血,主要是看血清中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抗體。
●非侵襲性檢查法
碳十三尿素呼氣試驗:如果病患不想做侵入性的胃鏡檢查,可以選擇做此項檢查,這是醫院最常用來偵測幽門螺旋桿菌的方法,且檢查準確度不亞於切片。
糞便檢查:利用酵素免疫分析法,偵測糞便中的幽門螺旋桿菌抗原,準確度不如碳十三尿素呼氣試驗,但是執行較容易,適合做大規模的篩檢。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需要治療嗎?
一般健康檢查後,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需要做治療嗎?目前醫界並沒有一定非要將幽門螺旋桿菌滅掉不可,它是可以與人體共存的。因為感染並不一定有症狀,也不一定會胃痛。
建議以下三種情況應該積極治療:
1.有症狀:腹痛、腹脹、噁心、嘔吐,或胃鏡發現有慢性胃炎、胃潰瘍或萎縮性胃炎。
2.有胃癌家族史。
3.長期服用藥物如阿斯匹靈、消炎止痛藥,易導致潰瘍發生,建議積極治療。
幽門螺旋桿菌採取「三合一療法」治療。主要為質子泵抑制劑(PPI)加上兩種抗生素。三種藥物每日服用2次,連續服用1~2周可達到約80%的根除率。
醫師通常會以碳十三尿素呼氣試驗來確定幽門螺旋桿菌是否仍存在,如果第一線治療失敗,便會更換其它抗生素進行第二線治療。至於日後是否復發或再感染,則是取決個人衛生和預防的功夫了。
注意3點,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1.個人清潔:了解正確的洗手方法,如廁後要洗淨手;保持口腔健康。
2.飲食衛生:用餐時注意餐具的清潔,共餐時使用公筷母匙,預防傳染。
3.避免群聚感染:家庭中父母感染給子女的機率較高,例如餵食小孩時會先在嘴裡咀嚼一下,再餵給小孩子吃,這是應該要積極倡導避免的感染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