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蘇州書齋里的文房雅物

書齋與書香,構成了精神承傳歷史中的「家學淵源」,而文房供清則是書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明清文人的集體記憶中,蘇州有著無可替代的歷史文化位置。

這不僅因為蘇州是山川鉅麗、風土清嘉的江南奧壤;聲名文物、群彥汪洋的人文淵藪;商賈輻輳、百貨駢闐的繁華都會。

更為具體而感官的是麋鹿姑蘇的弔古幽情、才子佳人的風流佳話、閒隱君子的雅人深致,乃至衣服屋宇的窮極華靡、飲食器皿的備求工巧、俳優伎樂的恆舞酣歌、宴會戲游的殆無虛日等諸如此類的蘇州物質文化與消費生活的城市印象。

宋代後整個社會經濟政治皆有變動,但文人雅士談論品評文房清玩之風卻不減。及至吳地,文房清玩的形微體輕更是受到蘇州風雅人士之青睞,在與文人日常生活生活息息相關的文房附屬用具中,精細自然的蘇州工藝也逐漸占據了半壁江山。

營構一個迥俗的讀書空間,配之以雅致的家具及器物陳設,經營起一個兼具知性與美感的書齋生活世界。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文房清供是筆耕丹青的必要條件,文房清供是在中國傳統的文房筆墨紙硯四寶基礎上,派生出的輔助用具,是書案上清雅的實用陳設品

筆筒是一種最為常見的置筆用具,一般呈圓筒狀,是文人書案上的常設之物。

我們現在看到的木製筆筒大多為明代中晚期以後,嘉定派竹刻將傳統詩文書畫藝術融入竹刻之中,開啟了文人竹刻藝術的大門。

朱氏祖孫三代朱鶴、朱纓、朱稚征都是明代傑出的竹刻家,共鑲竹刻技藝奠基之功而名垂青史,其中朱鶴被尊為嘉定派創派始祖。

筆掭又稱筆硯,用於驗墨濃淡或理順筆毫。它的造型圖案也是極盡巧思,製作它時十分注重細節,務求典雅,意取吉祥,從根本上迎合人們觀覽賞玩的審美情趣。

筆掭自宋代面世時起,器形就以小淺碟狀為主,一掌可握,造型多為片形、樹葉形或荷葉形,方便毛筆勻沾墨汁。

到清代,隨著墨盒的興起,筆掭的實用性進一步下降,更多是作為賞玩的文房雅物出現在文人的書齋案頭,造型圖案上也是極盡巧思,製作時十分注重細節,務求典雅,意取吉祥,從根本上迎合人們觀覽賞玩的審美情趣。

臂擱又稱秘閣、擱臂、腕枕,寫字時為防墨沾污手,墊於臂下的用具。

古代的書寫格式是自右向左,一不留神衣袖上就會沾上墨跡,使用臂擱可以防止手臂和衣袖沾染墨跡。作為文房中的奢侈品,臂擱的材料眾多,以竹雕的最為常見。

從這些泛紅爍紫的臂擱中,我們可以遙想當年文友相聚時的翰墨書香,吟詩作畫的雅興,他們或妙品詩文,或指點畫卷,這其中所營造的氛圍和閒情逸趣,足使人浣盡離愁,倦讀離騷。

筆架又稱筆格、筆擱,供架筆所用。往往做山峰形,凹處可置筆,也有人物和動物形的,或天然老樹根枝尤妙。玉質筆架也較為常見,材質有青玉、白玉等,在注重實用性的同時,更追求觀賞性,雕工精湛。

筆洗是用來盛水洗筆的器皿,以形制乖巧、種類繁多、雅致精美而廣受青睞,傳世的筆洗中,有很多是藝術珍品。

最早的筆洗見於西晉時,不過典雅的筆洗還是出自宋朝,尤其是宋朝五大名窯燒出來的筆洗,樸素而不失厚重,文雅而不失莊重,實屬不可多得的珍品。明朝時已經開始用銅打造筆洗,清朝的時候返璞歸真,又開始仿製五大名窯的瓷筆洗。

當一個充滿書香氣息的書齋添上了這些玲瓏精美的文玩後,自然,書齋會變得更有韻味。

蘇州園林「文房雅物」

大凡蘇州私家園林,書齋總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拙政園裡的書齋臨頓書屋、見山樓,網師園裡書齋五峰書屋,耦園的書齋織簾老屋等等。

曲園是一座書齋園林,書齋園林的特點是園以人傳,其一亭一廊,一水一石更像鑲嵌在線裝書的字裡行間裡,園南面為「小竹里館」,為俞樾當年讀書之處,因小院前栽竹而得名,而書房「達齋」則在園西。

留園東部景區以五峰仙館為中心,還我讀書處、揖峰軒、汲古得綆處等書齋圍繞周圍。汲古得綆處取意韓愈詩:「汲古得修綆」為名,意為鑽研古人學問,必須有恆心。

耦園西花園以書齋為中心,隔成前後兩個小花園,書齋稱「織簾老屋」,書齋後面又有一院,隔山石樹木建藏書樓一座,名曰「鰈硯廬」。園主沈秉成喜藏硯,在京師得千陽石,似漁形,制為二硯,與其夫人各執其一,名曰「鰈」,乃以「鰈硯廬」命名書樓。

這些書齋命名方式無不蘊含著園主的人品、志向及不同的書香風味,有的還隱含著一段奇聞軼事,或有著曲折的寄寓,而這些需要我們慢慢去品味和欣賞,一起感受蘇州古代文人的藝術格調和文化情趣。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才府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304/1417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