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腸癌當痔瘡 耽誤了多少卿卿性命?——出現便血該怎麼辦?

昨天上午,我們接診了一個46歲的「痔瘡」患者。

他是一位中學教師,自訴得了「痔瘡」有好多年了,一開始,就是肛門排便疼痛,只要不喝酒、不吃辣,幾天就會自動好轉;

後來,則需要吃藥治療;

到去年,更嚴重了,即使不「上火」,也經常犯,三天兩頭大便帶血,弄的痛苦不堪,不得已,去年12月份做了痔瘡手術。

然而,好景不長,術後沒多長時間,又開始鬧心,不僅疼痛,還帶持續便血

他為此跑了不少肛腸醫院,還吃了不少祖傳秘方,但總不見好轉。

其間,也有醫生勸他做一次腸鏡看看,他因為聽說「腸鏡很難受」,而拒絕了。

這樣陸陸續續地治療了大半年,症狀不但沒有緩解,反而越來越重,每天便血的次數也從一兩次,到五六次,原來是鮮紅色,現在是暗紅色,還伴有粘液,腥臭不堪,大便也像鉛筆一樣細。

不但如此,他還感覺體重減輕、渾身乏力,這才在家人勸說下來做腸鏡檢查。

聽完他的自訴,檢查完他的體徵,我心裡不免警惕起來:「不會是有一個被痔瘡耽誤的病人吧?」

儘管我心裡但願我的猜測是做錯誤的,但是,腸鏡剛進去,就印證了我的猜測!

距肛門10-12cm處,一個巨大環周性占位!直腸癌,而且應該是晚期!

這是2019年來,我們科發現的第10個當成痔瘡耽誤的病人,剛好平均一月一個!

巨大占位性病變

直腸癌已經是高發癌症!

結直腸癌是世界範圍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根據中國國家癌症中心的數據統計顯示2015年我國結直腸癌的新發病例屬為37.63萬人,直腸癌死亡患者19.10萬人。

結直腸癌在近10年間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我國結直腸癌在地域分布上東部地區發病率最高,此外依次是中部、南部、西南、東北、北部,發病率最低的是西北地區。(中華結直腸疾病電子雜誌2017年12月)。

但隨著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的改變,結直腸癌成為我國第三高發的惡性腫瘤,並且其發病率每年遞增約4%,可以說結直腸癌現在是影響中國人健康的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大約70%的結腸癌,發生在直腸。由於直腸癌也有出血的症狀,很容易和痔瘡相混淆。

什麼是痔瘡?

肛門是人體消化道的末端,痔瘡是此區域常見的良性疾病之一,根據發生部位又可分為內痔和外痔兩種。它是因為種種原因致使直腸下段和肛管的靜脈充血、血液淤積,壓力增高,或因靜脈壁薄弱,從而造成靜脈的擴大和曲張,形成了靜脈團,即稱為「痔」。

老百姓最常說的痔是外痔,因為可以直接在肛門周圍通過肉眼看到或者可以自己觸摸到。而內痔則發生在肛門以內,從體表看不到,只有醫生進行肛診才可以檢查到。大便帶血是痔瘡最常見的症狀。大多數無症狀痔瘡不需要任何治療,對人的身體健康也無多大影響。

什麼是直腸癌?

直腸是肛門以內長12~15cm的一段消化道,末端與肛門直接相連。別小看這12~15cm長的消化道,發生在此處的癌症是胃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僅次於胃癌食管癌

直腸癌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完全可以治癒;但是如不及早診治,可危及生命。

絕大多數直腸癌病人在50歲以上,男性多於女性,中國人的直腸癌多發生在中下段直腸。便血、大便次數增多、大便變細是直腸癌的常見症狀。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蛋白、高脂肪食品的攝入增多,結直腸癌的發病率正在逐漸上升。王鋒介紹,每次上專家門診,30個來就診的患者中就會有1~2個被診斷為直腸癌。近幾年,他已經做了超過1000台的直腸癌手術。

由於痔瘡和直腸癌的發病部位相似,二者最常見的症狀都為便血,容易混淆。因此當有些症狀交叉或不典型時,尤其是兩種疾病並存時,老百姓檢查發現有痔瘡後,就有可能局限於痔瘡的治療,而沒有到專業醫院進行全面檢查,從而延誤直腸癌的診斷,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為什麼80%的直腸癌首診會被誤診為「痔瘡」?

據相關數據,大約80%的直腸癌首次出現便血症狀,會被誤診為或者誤認為是痔瘡。

原因大致如下:

1痔瘡和直腸癌都是臨床常見的疾病,兩者發病部位相近

直腸癌初期症狀不典型,與痔瘡的臨床表現類似,如都有便血、排便困難、有脫落物等。因此,稍不留意就容易被混淆。

2、大眾缺乏科普衛生知識並且對直腸癌認識不足

俗話說「十人九痔」,這讓很多人認為痔瘡是一種很有「群眾基礎」的常見病,一旦出現便血,大多以為是患上了「痔瘡」,加上生活不良習慣、職業因素等,出現便血症狀,就更容易自圓其說。未搞清原因,私自按「痔瘡」治療或未予重視。

3部分醫務人員的醫療水平或臨床經驗有限

對直腸癌認識不足,缺乏警惕,思路狹窄,考慮局限,忽視了腹瀉便血的患者,排除其直腸癌的可能性,同時對臨床檢查不重視,特別是直腸指檢。

4、患者自以為痔瘡

部分患者去看醫生,一開口就說自己得了痔瘡,加上一些症狀,極易使部分粗心的醫生先入為主地把它當「痔瘡」來治,也沒有細緻進一步鑑別診斷。

5、對青年患者重視不夠

雖然直腸癌大多發生在50歲以上,但我國30歲以下的病例亦占10%~20%,並且呈持續上升趨勢,因此青年人出現便血,也不能忽視直腸癌的排查。

6、痔瘡與腸癌同時存在

雖然痔瘡不會癌變,但可能與腸癌同時存在,此時往往只注意到痔瘡,而忽及了腸癌!

如何區別直腸癌與痔瘡呢?

痔瘡和直腸癌都會有便血,但是便血也是有區別的,要學會鑑別。

1.大便帶血症狀有區別:

痔瘡表現為滴血,而且是便後出血;

而直腸腫瘤出血則是大便表面有血跡;

兩者出血量也大有不同,痔瘡幾乎每次排便困難時都可能產生,而直腸癌出血量不多,不一定每次都有。

2.排便習慣不一樣:

痔瘡不會引起排便困難,尤其是大便變細,即使是痔核脫出,也只表現為短期的因排便疼痛而不願用力解大便,一旦水腫及炎症消退後即可恢復正常。

直腸癌患者早期即可出現排便困難、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伴有腹部膨脹,陣發性腹痛。症狀一旦出現,不會自行緩解。

3.排便感受完全不同:

1)肛門直腸墜痛主要是外痔的症狀。主要由瘺口溢出,也會由肛門內排出,或由肛周的肌膚溢出。肛門及肛周肌膚出血瘙癢症狀。

2)腸癌患者因腸道梗阻會腹脹、腹痛,其中腹痛的發生率較腹脹的發生率高。疼痛部位多在中下腹部,程度輕重不一,多為隱痛或脹痛;若有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等症狀,就可能是因為癌瘤的生長影響了腸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就應該考慮癌變可能。

4.全身症狀來鑑別:

一般痔瘡很少有全身症狀,只要是局部症狀,除非形成感染肛周膿腫。

腸癌患者隨病程進展,病人可出現慢性消耗性症狀,如貧血、消瘦、乏力及發熱,甚至出現惡液質,並經常伴隨著疲勞和無法解釋的體重驟降,與便血、攝入不足以及消耗過多有關。

5.肛門指檢的區別:

手指觸到的是一些凸起的小粒則為痔瘡;

如果觸到腸內有菜花狀的硬塊,或邊緣隆起、中央凹陷的潰瘍,就要高度懷疑是腸癌了。檢查後,指套上沾有血液、膿液的,也是腸癌的特徵性表現。

出現便血,如何檢查?

1、肛門指診

直腸指診是最簡單有效的篩查方法,也是初步診斷、早期發現直腸癌最重要的方法,80%以上的直腸癌(尤其是直腸下段癌)均可以在直腸指診時觸及。

所以不要忽視直腸指診,建議40歲以上人群每年至少做一次直腸指診。

2、結腸鏡

通過腸鏡能直視結直腸內部,觀察腫塊的形態,上下緣及距肛門緣的距離,同時可取病理送檢,確定腫塊性質及分化程度。

位於直腸中、上段癌腫,手指無法觸到,採用乙狀結腸鏡檢是一種較好的方法。

同樣建議有家族史或者年齡達到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應該做定期篩查。

3、CT

若患者拒絕做腸鏡檢查,可選擇在有結腸重建技術的單位進行CT檢查,也可以發現腸壁病變。出於CT有輻射性,且發現早期病變優勢不如腸鏡,因此較少於早期檢查,是無法進行腸鏡檢查的另一種選擇。

最後總結:

如果發現暗紅色便血、膿血便,大便習慣改變(便意頻繁、大便變細等)或伴有腹痛、消瘦、乏力。

出現以上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避免誤以為痔瘡、慢性痢疾、慢性腸炎等疾病,延誤診斷和治療。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胃腸病科普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318/1424208.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