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哈佛大學科學研究:一個人沒有出息的6大根源 看完扎心了

好的習慣,能讓人受益終身,壞的習慣,則讓人深受其害。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個研究分析,最後得出結論:一個人沒有出息,有九大根源。

其中包括:猶豫不決、拖延、三分鐘熱度、害怕被拒絕、自我設限、逃避現實、找藉口、恐懼、拒絕學習。

從本質上來說它們就是一些壞習慣,但正是這微不足道的習慣,卻可能給命運帶來不可能扭轉的頹勢。

今天,想給大家介紹常見的6大根源,看看你中了幾個。

01

拖延

在豆瓣上有一個叫「我們都是拖延症」的小組,成員數超過14萬。

成員們用文字宣洩著拖延帶給他們的痛苦、悲傷、懺悔、無助以及絕望:

「拖延症晚期,我快瘋了」、「後天就要交報告了,怎麼辦,還沒做完」......

有的則通過打卡,表達自己想要戰勝拖延症的決心:「打卡,病入膏肓者的自救」。

中國社科院的一項調查顯示:

中國有80%的大學生和86%的職場人都患有拖延症;

50%的人不到最後一刻,絕不開始工作;

13%的人沒有人催,不能完成工作。

事實上,每個人在不同程度上,在某些情境上都會拖延,無非是有多嚴重,是不是習慣性地拖延,是否演變成拖延症。

塞繆爾·詹森說:「我們一直推遲,我們知道最終無法逃避的事情,這樣的蠢行是一個普通的人性弱點,它或多或少都盤踞在,每個人的心靈之中。」

面對拖延繼續拖延,這種無力感,日積月累,最後會把人壓垮。

戒掉拖延,有很多具體的方法,但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行動起來,提高執行力,只有對症下藥,分而治之,才能克服這個人性弱點。

02

半途效應

樂羊子遠離家鄉去拜師求學。

過了一年,樂羊子突然回到家中,妻子很驚訝地問他:「你怎麼這麼快就完成學業了?」

樂羊子回答道:「學業還沒有完成,可是我在外面天天想念你,所以回來看看。」

他的妻子聽了以後,轉身拿起剪刀,咔嚓幾下就把織布機上已經織好的布,剪成兩段。

樂羊子忙上前阻止,他的妻子就對他說:

「這織布機上的布,是一根根蠶絲累積成尺、成丈、成匹的,是長期辛勞的結果。現在我把它剪斷了,就等於前功盡棄,白白浪費了時間。

你讀書求學,不是也和我紡線織布一個道理嗎?」

樂羊子被妻子的話所感動,於是離開家,繼續拜師求學。

幾年後,樂羊子終於完成學業,返鄉看望妻子。他的妻子高興地迎接,滿載而歸的丈夫。

這就是心理學上「三分鐘熱度」的現象,又稱之為「半途效應」。

選定方向,瞄準目標,堅持不懈才能成功,半途而廢只能失敗,這樣的道理,似乎並不難理解。

但在工作和生活中,卻有很多人在犯類似的錯誤,比如:

下定決心健身,但是跑步沒幾天,就放棄了;

買了一本好書,翻了幾頁,到現在都還沒有讀完;

逛完畫展,忍不住報了繪畫班,卻在削鉛筆時就覺得興趣索然;

三分鐘熱度的人,永遠體驗不到堅持做一件事成功後帶來的喜悅。

歌手劉憲華曾說,自己特別感謝父母小時候對自己的「逼迫」,才讓自己能堅持下來:

那些令你羨慕的人,可能只是比你多堅持了那麼一下。

03

自我妨礙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研究人員將跳蚤裝在一個玻璃罩中,將玻璃罩倒扣在桌面上。拍動桌子,跳蚤便跳了起來,並碰到罩頂。

如此重複幾次,跳蚤改變了起跳高度以適應環境,每次跳躍總保持在罩頂以下的高度。

接下來研究人員逐漸調低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後被動改變高度。最後,當罩頂接近桌面時,跳蚤已無法再跳了。

研究人員於是把玻璃罩打開,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會跳,變成了「爬蚤」。

這就是自我妨礙,又稱自我設限:在表現情境中,個體為了迴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現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故意提前說某些言語或為自己製造障礙,從而儘可能將失敗的原因外在化。

自我妨礙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很普遍,比如:

讀書的時候,其他人緊張備考,有些同學卻經常花時間打籃球、上網咖,如果考得不好,就說:「我只是懶得努力而已,要是下了功夫,肯定比現在考得好!」

給朋友準備晚餐時,總是提前放話:「我天生就是個不會做飯的人!」

生活中,有太多人在過著「跳蚤人生」,總是呆在自己設定的空間內,限制自己的成長,最終讓自己越過越差。

尼赫魯說:「一個人能在戰場上制勝千軍,但只有戰勝自己,才是最偉大的勝利者。」

只有打破限制,你才能有所超越。

04

總找藉口

作家李尚龍寫過這樣一段經歷:

幾年前,他和同事小方,都在一所城市裡當英語老師。白天上課晚上備課,生活像上了發條,雖累,但重複著。

幾年後,小方依舊在上課,李尚龍則成功轉型成了導演、作家。而小方將李尚龍的成功,歸結為聰明、運氣好,卻完全忽略了他背後所付出的努力。

下班很累,同事打開電視,而他打開電腦;同事看節目,他碼字;同事準備睡,他繼續熬。那段時間,他每天一部電影,每三天一本書。筆記記在厚厚的本子上,光是本子,就寫滿了十多個。

而這些,同事小方都選擇性忽略了,她只會繼續抱怨著工作太累,重複性太高......下班後依舊逛街、看電視、睡覺。

遇到困難,不想承擔,很多人都會自動給自己找藉口,因為這是最容易辦到的事,它是我們為了讓自己心安理得常用的手段。

奧斯卡·王爾德所說:你一旦為自己找到一個錯誤的藉口,你不久就會再為自己找到一百個藉口。

當找藉口成為習慣的時候,人正在變得越來越沒出息。

05

恐懼

為了研究嬰幼兒的恐懼情緒,心理學家曾經做過「視覺懸崖實驗」。

實驗者在屋子的地板上有意弄出一個深坑,搭一座玻璃橋,形成一個簡易的玻璃棧道。然後,讓一個小寶寶站在橋的一邊,媽媽站在另一邊。

實驗開始後,媽媽拍手讓小寶寶過來。正常情況下,只要媽媽叫,小寶寶一定很高興地挪著小步過去。

但在看到用玻璃罩著的「坑」時,小寶寶怎麼都不願意,過去媽媽身邊了。

恐懼,指的是面臨危險情境所產生的、擔驚受怕的、強烈壓抑的心理體驗。

恐懼,是人的本能,但如果超過限度,就會對學習、工作等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比如說,平時學習成績挺好,或是技能錘鍊得不錯,一到考試、演講、互動等正式場合,被恐懼所控制,出現焦點效應、社交焦慮等,水平完全無法發揮。

比如說,對不確定性產生恐懼,過分追求安全感,停在舒適區中難以邁出精進的腳步,無法合理冒險,既無法創造機遇,又導致能力貶值,最終損失更大。

生活往往是,「你什麼都害怕,就什麼也得不到。」

恐懼會滋生恐懼,只有直面恐懼,才能克服恐懼。

06

鴕鳥心態

扁鵲進見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著看了一會,說:「您有小病,在皮膚的紋理中,不醫治恐怕會加重。」

蔡桓公說:「我沒有病。」扁鵲退出後,蔡桓公說:「醫生就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當作自己的功勞!」

過了十天,扁鵲又來進見蔡桓公,說:「您的病,在肌肉和皮膚裡面了,不及時醫治將會更加嚴重。」

蔡桓公仍不理睬,表現得非常不高興。

又過了十天,扁鵲又進見蔡桓公,說:「您的病在腸胃裡了,不及時治療將要更加嚴重。」

蔡桓公還是沒有理睬。

再過了十天,扁鵲在進見時,遠遠看見蔡桓公,轉身就跑了。

蔡桓公於是派人問扁鵲,為什麼轉身就跑,扁鵲說:

「小病在皮膚的紋理中,用湯熨就能治好;病在肌肉和皮膚里,用針灸可以治好;病在腸胃裡,用火劑湯可以治好;

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轄的事情了,醫生是無法醫治的。現在,蔡桓公的病在骨髓里,我因此不再請求為他治病了。」

過了五天,蔡桓公身體疼痛,派人尋找扁鵲,扁鵲已經逃到秦國了。蔡桓公於是病死了。

這就是鴕鳥心態,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也是一種不敢面對問題的懦弱行為。

很多人面對壓力,會傾向於採取迴避態度,明知問題即將發生也不去想對策,結果只會使問題更加複雜、更難處理。

但生活就像這句話所說:人,可以逃避現實,但是不能逃避人生。

當一個人習慣推卸責任,就難以成長,就更會覺得解決問題很難,最終陷入惡性循環。

07

結語

賈伯斯說過這麼一句話:

「在你生命的最初30年中,你養成習慣;在你生命的最後的30年中,你的習慣決定了你。」

一個人在人生上半場培養起來的習慣,將決定你在下半場的人生層次。

戒掉壞習慣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當你選擇勇敢面對時,就多了一分改變的可能。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精讀君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325/1427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