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亞洲竹森林。
【阿波羅網李廣松編者按:《里乘》,(清)許奉恩(字叔平,桐城人)著,全書190篇,成書於同治理13年(1874年)。是在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和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影響下產生的作品。書中官場科場、民俗民風、家庭鄰里、男女戀情、僧尼武俠、神鬼精怪,均有涉及,作者以其廣博的見聞和圓熟的筆法,描繪了一幅清末社會世相百態圖。這些作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人民的要求,並具有一定的藝術感染力。】
道士前來寺院借宿,老僧讓出自己的床榻,露宿在外。老僧慈悲一念,成就一段仙緣。道士感懷於心,略施小術,一向叮咬人的惡蚊竟化成竹葉上的字跡……
清朝時期,廣東有一座寺院住著一位老僧。身在佛門,貧苦清修,老僧守持戒律,一向克己極嚴。
老僧願把一件破袈裟,送給道士遮蔽蚊蟲,還讓出自己的床榻,供客人夜宿。圖為清金農《山僧叩門圖》。(公有領域)
一年夏夜,一位遊方道士前來借宿,老僧熱心地接待。南方夏季炎熱,蚊子繁多也惡毒。老僧說,很多人被蚊子叮咬後,皮膚潰瘍腐爛很難痊癒。所以老僧願把一件破袈裟,送給道士遮蔽蚊蟲,還讓出自己的床榻,供客人夜宿。
老僧的慈悲令道士非常感激。道士滿懷謝意地說:「承蒙禪師收留,已受惠良多。我怎麼忍心迫使禪師露宿在外,讓蚊蟲叮咬呢!」
老僧說:「您遠道而來,一路奔波,已經非常疲倦了,沒有布幛遮蔽蚊蟲,您也難以安寢成眠,不必過于謙讓了。」道士難辭老僧盛情,於是就到老僧的床榻上過夜。
奇異的是,老僧露宿在外,雖然沒有蚊帳遮蔽,竟也安然無恙,沒有受到蚊蟲叮咬。老僧心中暗自訝異。
翌日一早,道士起床後再次向老僧道謝,「昨夜,承蒙您讓出床榻,貧道得以安眠,不勝感激。然而禪師昨夜露宿,是否遭到惡蚊叮咬?」
老僧說:「所幸有神仙庇護,夜間竟然沒有蚊子叮我。不知是怎麼回事,一夜之間那些蚊子全都消失了。」
這時道士笑著說:「貧道誠感禪師慈悲,所以略施小術,將蚊子全都驅趕到後園的竹葉上了。凡是蚊子棲息過的竹葉,都已經生化出文字。這些竹葉可以驅避蚊子,請您不要忘記。」
老僧深感詫異,到後園竹叢查驗,果然看見數百竿的竹葉上,各有一隻蚊子棲息,並且都已經化成篆體文字。
老僧大喜,趕緊回來道謝,卻發現道士已然飄無蹤影。老僧心想,原來是神仙點化啊。從此寺院不再出現蚊患。
老僧將賣竹葉所得修建了一座莊嚴寶剎。圖為《山水冊.重巒古寺》。(公有領域)
遠近的百姓聽說此事,爭相到寺院求購避蚊竹葉。每一竹葉價值數十文。不到一年,竹園便被採購一空。老僧將賣竹葉所得,修建了一座莊嚴寶剎,佛門氣象金碧輝煌。雖說僧道殊途,老僧慈悲為懷,為他人著想的心念,締結了一樁不朽的仙緣。
至清朝咸豐年間,江蘇常州人湯貽汾(1778年—1853年,字若儀,號雨生)到廣東赴任,聽說避蚊竹葉的傳說,特別拜訪這座寺院,但此時竹園早已一空,心中不免一陣失意惆悵。
返歸途中,湯貽汾到村塾稍作休息,和塾師談起這件事。塾師說:「昔日,我與老僧交好,曾經得到數十片竹葉。如今竹園已經被人攫奪殆盡,我就送給您二片竹葉吧。」
湯貽汾一聽,心中大喜,如獲奇珍異寶一般。湯貽汾受獲二片竹葉。他將一片贈予友人,一片留作己用。竹葉上的文字為篆體字,他好好地裝幀起來,作成一件難得的藝術佳品。
文士許奉恩受湯貽汾邀請,曾在獅子窟別墅飲酒。席間,湯公向許君出示了這片竹葉。因此機緣,許奉恩得知了避蚊竹葉的來歷,將其載於《里乘》。善良的老僧和驅蚊竹葉的故事,在中原大地百世流芳,代代相傳。
事據《里乘》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