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別忘記"中國式人際關係" 毒害了多少孩子的天性 卻被奉為美德

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自我,審視自己的人生,開始強調"人格的完整和健全",這樣的觀點在從前是一直被忽略的,這表明我國經濟發展的迅速,讓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富足,轉而開始重視自己的內心世界。

因此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教育孩子的理念也不像從前那樣單純地"鞭策",家長更加重視孩子的內心世界,希望孩子心理健康成長。

但是在種種教育理念之下,家長們最容易忽略,也最容易放棄的,就是對"中國式人際關係"的糾正。

不如說是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積澱之下,對於老舊的人際關係不能夠短時間之內完全推翻其糟粕,只能靠我們慢慢努力。

自封的優點,會害了我們

其實"人際關係模式"形成之後,會隨著歷史的變遷不斷變化,在現代社會被當代年輕人改變成適合我們的模式,也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有很多陳舊的"人生處世"教育早就已經不符合這個提倡個性的時代了,而孩子正處於最年輕的人際關係之中,面對周圍環境對於真情實感和對個性的宣揚,必然導致思想混亂,陷入對自己的質疑。

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往往就是最主流的以下這4種人際交往和處世哲學,對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和人生造成了很大的傷害,甚至有的感情豐富細膩、敏感的人,被這些理論逼瘋、逼死。

這並不是聳人聽聞,而是真實存在的情況,希望當代家長不要再犯這些錯誤,讓孩子活得更真實、更純粹。

1.吃虧是福

一些自身比較內向、文靜、脾氣好的家長,常常會教育孩子"吃虧是福",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小時候也是這樣被自己的父母教育的。

但實際上這只是在幾十年前,由於社會因素導致,很多人秉承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理念,不願意與他人發生矛盾,因此就算"吃虧"也沒關係,忍了就是。

但是隨著這個理念的不斷深入發展,後來人們對自己遇到的大大小小的不公平都採取這種消極的態度,也給下一代灌輸這種想法,導致孩子"羞於"競爭,將過度的謙讓視為美德,如果爭取自己應有的權利反而還會被視作是"斤斤計較"、"小氣"。

為了宣揚這種不正確的謙讓,人們還附加以一些"玄妙"的理念,比如"折損福氣"之類。

最終這樣的輿論環境,讓很多孩子在面對自己的合法權益被侵害的情況下,都不知道該不該保護自己。

2.拿人手短,受人情"要挾"

我國傳統的人際關係之中,最大的陋習就是"交朋友",提倡所謂的"多條朋友多條路",無所謂到底對對方的了解程度有多深,用這種所謂的"互相幫助"來加深交情。

最終就形成了這種人際關係的最差局面:朋友給你塞禮物你拒絕就是不給面子,朋友請你幫忙你拒絕就是不懂人情世故。

很多孩子從小就被家長灌輸這種觀念,像我的母親,就從小提醒我要"有眼色",小學時學校要給學習好的孩子送糖吃,上了大學買吃的要給每個舍友都發一份,為的是"到時候請他們幫忙他們不好拒絕"。

而現在年青一代都提倡做事靠自己,就算需要幫助也會依靠真心實意交來的朋友,而不是那種請吃飯、送禮物交來的"表面"朋友。

但是現實生活中有不少孩子從小被這樣教育,但是他們內心又太過單純、"死心眼",當一些"朋友"強硬地向他們求助的時候,他們就不能明辨是非,最終導致很多這樣單純的人被誘拐上了歪路,還有不少被判決為受賄罪,前途盡毀。

3.不明真相就"隨大流"

在不少家長陳舊的育兒理念中,都強調一條"別人幹啥你幹啥,照樣子學",這一條也造成了很多悲劇。

以前人們普遍對於知識的掌握不夠,因此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不鼓勵創新,害怕出現未知的危險。

因此在過去的人際關係之中,將"與眾不同"的人視為異類進行鄙視,是受到時代大環境的限制。

但是現在依舊使用這種育兒理念,就是對孩子個性的一種抹殺。現在大家都只生一個,甚至是不生,注重把一個孩子進行精心的培養,在這種育兒方式下,就一定要尊重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獨特性。

世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也沒有相同的兩個人,"有樣學樣"也就限制了孩子個性的表達,也限制了孩子對於世界的探索。

我們一再強調在現代育兒理念中,家長一定要注重培養孩子對於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通過自己的嘗試和家長的保駕護航,讓孩子用自己的眼睛來看待世界,建立起自己的思考邏輯,這才是家長應當做到的育兒心態。

4.用"……就該……"造句,泯滅人性

家長在對孩子使用這種訓斥型的句子時,最喜歡使用的句式就是"……就該……",比如"學生就該學習""孩子就該聽家長的"。

這主要是家長無法很好地幫孩子解決困難,或者幫孩子疏導負面情緒時,自身首先爆發出負面情緒,用強硬的態度解決問題,實際上這種訓斥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是強行將問題暫時擱置罷了,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並沒有任何用處。

隨著孩子長大,這種句式還會被使用在其他問題上,甚至附加一些不著邊際的推測,甚至是惡語相向。

比如看到女兒剪了短頭髮,家長就說"女生就該留長髮,頭髮剪那麼短你是同性戀嗎";

比如女兒不愛穿裙子,像男生一樣喜歡運動,家長就說"女生就該穿裙子,爬高上低的你丟不丟人,你是不是想當男人";

比如兒子不喜歡運動,喜歡窩在家裡讀書,家長就說"男生就該有點陽剛之氣,你看你天天在家裡就知道看那些小說,你是娘炮嗎"……

這類家長很喜歡使用這種刻板印象給孩子下定義,甚至是做出一些充滿負能量的揣測。

但是我們可以理解,家長這樣說,其實是因為自身受到刻板印象的教育模式長大,最怕的就是孩子特立獨行,"和別人不一樣"是最讓他們感覺恐慌的事情。

深受刻板印象影響的家長,多少年來一直用這樣的方式看待問題,但是這樣的限制和攻擊式語言卻對孩子造成了深深的傷害。

不要做"修剪枝丫"的園藝師,那不是家長該做的事

向上述舉例中,那種充滿了惡意的詆毀式語言,如果是由孩子不認識的人講出來,可能孩子早就跟對方吵起來了,正是因為家長的特殊身份,孩子知道家長的出發點是為了自己好,因此只能感覺到受傷、憤怒,卻很難想要做到真正的回擊。

家長常說孩子不懂事,卻往往忘記了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符合當下孩子的生活環境,與時代的進步是否做到了接軌。

育兒理念的眾多必備要求中,"與時俱進"是非常重要的一條,家長們教出的孩子,一定是要符合當下的時代發展,採取當下對孩子的未來生活最有利的理念。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不必為了所謂的家長威嚴而一言堂,掌握了絕對的話語權,也就失去了孩子的崇拜和尊敬,得不償失,實屬沒必要。

很多教育失敗的家長,就是掌握了絕對的話語權,而失去了孩子的心。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90育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426/1442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