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陳悅:「鎮遠」艦的命運

作者:

圖:1898年剛剛降格為二等戰艦的「鎮遠」。

甲午戰爭中,中國北洋海軍不幸全軍覆滅,其殘存的一批軍艦被日軍作為戰利品擄走,編入了日本海軍,成為中國海軍史上難以消弭的奇恥。由於當時日本軍方對採集影像資料較為留意,這批軍艦相比同時代的其他中國軍艦,留下的照片更多。這些特殊時期拍攝的照片,既是歷史研究的生動材料,又是承載著太多苦痛的民族傷痕。本文介紹的「鎮遠」艦,就是這批軍艦中的一例。

「鎮遠」艦

「鎮遠」艦是清末北洋海軍中和旗艦「定遠」同型、齊名的大型鐵甲艦,1882年建成於德國伏爾鏗造船廠,排水量7220噸,艦長94.5米,寬18米,航速15.4節,主炮和「定遠」一樣,也是四門305毫米口徑的克虜伯巨炮。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後,兩艘姊妹艦告別建造地,揚帆歸國(「定遠」、「鎮遠」雖然是蒸汽動力軍艦,但同時保留了風帆索具,在回國的漫長航行中,為節省燃煤,很多時候都是掛起風帆航行)。旋即成為當時中國海軍的中堅。在北洋海軍多次北起海參崴,東抵長崎、大阪,南至新加坡、馬來西亞乃至南海諸島的巡弋活動中,都能看到「定遠」、「鎮遠」威武的身影。

1894年夏季,日本借朝鮮問題挑釁生事,引發了中日甲午戰爭。面對短短几年裡急速擴張成為亞洲第一的日本海軍,成軍後六年間未添一艦的北洋海軍,在裝備技術上已經完全被對手超越,船慢、炮慢、彈藥效能差的北洋海軍,處於絕對的技術劣勢狀態。在當年9月17日的黃海大東溝海戰中,北洋海軍苦戰告敗,儘管「定遠」、「鎮遠」等艦拼死作戰,創造了重創多艘日艦的不易戰果,但終究無法改變因為裝備技術落後、後勤補給缺乏所造成的頹勢。

大東溝海戰後,日軍兵鋒隨之很快指向北洋海軍的維修基地旅順。旅順港海口狹窄,屬於絕地,北洋海軍被迫提前撤離旅順。11月14日北洋海軍艦隻返回威海灣時,用於標識礁石位置的浮標被先導艦「定遠」航經時的浪涌推偏,後續跟進的「鎮遠」艦,仍機械地以被推偏的浮標為依據航行,不幸觸礁,造成水下艦體多處嚴重損傷。由於威海沒有用於脫水修理船舶的干船塢,「鎮遠」艦隻能由潛水員下水草草堵漏,隨著管帶林泰曾的愧疚自殺,北洋海軍又損失了極為重要的一艘主力艦。直至甲午戰爭失敗,「鎮遠」只能勉強在威海灣內航行作戰,根本無法出行遠海。

此後是慘烈的威海灣保衛戰,北洋海軍在彈盡援絕、外援無望的情況下,於1895年2月14日與日軍簽訂《威海降約》,宣告全軍覆沒。「鎮遠」艦和當時殘存在港內的其他中國艦船一起,於2月17日被進入威海灣的日本軍隊掛上太陽旗,變成了屈辱的「戰利艦」。

旅順船塢內的修理

甲午戰爭時,日本軍方曾派出專門的攝影人員,跟隨軍隊行進,用照相機記錄戰場實況。其中,以近代日本著名攝影家小川一真率領的陸地測量部攝影班拍攝的照片內容最為豐富,涉及的戰場領域最為廣泛。「鎮遠」艦落入日軍手中後不久,陸地測量部攝影班就拍攝了大量的照片,這些照片真實記錄了「鎮遠」被擄初期的景象。

經過一系列的公文匯報和指示,「鎮遠」在1895年的3月16日正式編入了日本海軍,仍然使用原艦名。有鑑於當時「鎮遠」帶有黃海海戰未經修復的創傷,艦底又有因為觸礁造成的嚴重擦傷,為了儘快恢復其戰鬥力,擴充日本海軍的實力,3月26日,「鎮遠」艦被日本海軍代用巡洋艦「西京丸」拖拽到日軍占領下的旅順,在旅順大船塢里徹底修理艦上的傷痕,並對蒸汽機等關鍵部位進行檢修維護。

「鎮遠」艦存世最多的一批照片,即拍攝於這一時期。1895年5月6日,「鎮遠」維修進入尾聲時,日軍陸地測量部攝影班來到旅順,對塢中的「鎮遠」進行了全方位拍攝,留下了不少於八幅的珍貴照片。

圖:密密麻麻的白框標示著海戰的創傷,多集中在「鎮遠」艦體的中部、煙囪、桅杆等要害部位。

這些照片中,最讓人觸目驚心的是「鎮遠」艦上的戰傷。當時船塢的普遍做法,是將因彈傷等造成的船體破損處的船殼板切除,重新鉚接上新船板,類似打補丁。實際施工中,工程人員習慣在需要切除的破損位置用白漆框出,標明維修範圍,防止遺漏。通過這種標識,「鎮遠」艦上的傷痕一目了然,水線上密布大大小小的白框,基本都是黃海海戰時的舊傷,根據日本軍方的統計,各種彈傷竟然超過了220多處,海戰的慘烈程度可想而知。而「鎮遠」的這些戰傷,直到其被日軍俘虜後才能得到徹底修理,也反映了甲午海戰時期,中方維修效率的低下。多艘主力艦隻戰沉,殘存軍艦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維修,彈藥嚴重匱乏,這些都是北洋海軍自黃海海戰後,再也無力角逐大洋的原因。

日本海軍時期

1895年6月1日,「鎮遠」結束了在旅順的維修,7月4日駛抵日本本土,準備進行下一階段的改造。甲午戰爭前,日本社會在侵略思潮的影響下,對中國的北洋海軍充滿了羨慕、妒忌、恐懼、憎恨等種種複雜情緒。戰爭中,曾發生過日本民眾焚燒紙紮的中國「定遠」、「致遠」等軍艦的歇斯底里舉動。當被俘的中國軍艦到達日本時,日本社會更是處於一片狂喜癲狂之中,日本政府也在「鎮遠」到達日本後,舉行了幾次公眾開放日,炫耀日本海軍的「戰功」。

剛剛到達日本的「鎮遠」,立刻被一位攝影師攝入鏡頭。從照片看,日軍對「鎮遠」艦的外部塗裝做了極大調整。北洋海軍時代,中國軍艦都是水線以下紅色、艦體黑色、主甲板以上建築為白色、煙囪桅杆是黃色的「維多利亞式」塗裝。在旅順船塢維修時的「鎮遠」,仍然如此,但待到達日本時,「鎮遠」已經變成全艦灰色塗裝。

圖:剛剛抵達日本的「鎮遠」艦,艦體已經全部塗成了灰色。

1896年11月25日,日本聯合艦隊在橫須賀舉行海上閱艦式,明治天皇親自到場檢閱,經過改裝的「鎮遠」被作為明治天皇的檢閱座艦。通過檢閱過程中拍攝的一系列老照片,可以看出日本人對「鎮遠」進行了怎樣的改造。甲午戰爭時,「鎮遠」和姊妹艦「定遠」雖然噸位大、裝甲厚,但存在艦型老舊、缺乏中口徑速射炮等弱點。主炮威力雖強,但發射速度慢,加上火炮數量少,整體火力有限。日方的改造圍繞這一弱點展開,將「鎮遠」船首船尾的舊式副炮,換成了新式速射炮;在軍艦中後部兩舷各加裝了一門速射炮。在當時的日本海軍中,經過改裝的「鎮遠」仍然頗具實力,被編為一等戰艦。直到日本購買的先進戰列艦回國前,「鎮遠」一度為日本海軍的主力艦之一。

利用甲午戰爭獲得的巨額賠款,日本海軍實力在戰後迅速膨脹。隨著新型軍艦的不斷到來,「鎮遠」的位置也被日益挪後,重要性不斷降低。1898年3月,「鎮遠」從一等戰艦被降到了二等戰艦;1905年,進一步降格為一等海防艦。1911年4月1日,因為艦齡過老,「鎮遠」被正式從日本海軍中除籍,淪為日本海軍試驗新軍艦火炮的靶子。1912年4月6日,「鎮遠」被拆解消亡。

「鎮遠」被拆解後,一些重要部件被日軍保留下來。雖然它曾在日軍中長期服役,還參加過日俄戰爭,但終究脫不去戰俘的烙印。「鎮遠」艦的部件,被當做甲午戰爭的戰利品,陳列在東京上野公園等地向公眾炫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民政府駐日代表團海軍參謀鍾漢波少校,根據海軍司令桂永清的特別囑咐,幾經交涉,將包括主錨、錨鏈、炮彈等在內的部分「鎮遠」遺物索回,歷經坎坷的「鎮遠」終於魂歸祖國。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老照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516/1451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