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教育的三層境界:謀生、謀智、謀道|深度好文

韓愈在《師說》中提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可只有真正進入教育行列的人才知道,業可授,惑易解,可道卻難求。

雖然說教育不分貴賤,但也有境界之分。在我看來,教育有三層境界,分別是謀生、謀智和謀道。

教育的三層境界

謀生

教育的第一層境界,是謀生,這也是教育最功利的層面。

為什麼家長那麼急於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為什麼孩子那麼焦慮,想要考一個好大學?最直接的原因,無非就是想讓孩子將來找個好工作,能靠自己的力量謀生。

更重要的是,教育不僅能讓我們得到謀生的方法,而且能讓我們有更多的選擇權,選擇更喜歡、更有意義的謀生途徑,而不是為了三餐果腹被迫謀生。

就像龍應台的《我為什麼要求你讀書》裡說的:「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

可見,教育的第一層境界是教會我們謀生,而且能讓我們自由地、有選擇地謀生。當我們能夠選擇更有意義、有價值的工作,我們就能獲得更多的尊嚴感、成就感與幸福感。

謀智

教育的第二層境界,是謀智。

人類除了穿衣、吃飯等基本的生存需求,還有智力提升、知識精進的更深層需求。而教育可以讓我們親近智慧,遠離愚蠢。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智」指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識。而智慧與知識是不能等同的。如若可以,我們就不會見到這樣的情景:一個有博士頭銜、出版過幾十本著作的「學者」認為,大饑荒時代餓死人其實是「營養性死亡」。

因此,教育上升到謀智的境界,絕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背誦多少篇古詩詞、讀過多少本名著,也不是簡單地讓學生知道多少條數學公式,多少個化學方程式,而是要提升學生思考的能力。

舉個例子,教育應當讓學生形成批判性思維。1941年,哈佛大學教授愛德華第一次提出了批判性思維這個概念。他聲明批判性思維應該具有三個特質:

傾向以審慎的態度思慮議題和解決難題。

對理性探索與邏輯推理的方法有所認識。

有技巧地應用上述的方法。

也就是說,好的教育培養出來的人,無論接受任何信息,都應該學會辨識、質疑、論證,而不是偏聽偏信。而這,也就是陳寅恪先生所希望培養的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

再舉個例子,教育應當讓學生獲得成長型思維。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任何能力和技能,都可以通過後天努力而得到發展。他們更樂於接受挑戰,並且積極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在今天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每天都要快速地更新。學校里學到的知識,也可能很快會被時代淘汰。因此,教育必須堅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信念,只要形成孩子的成長型思維,並教會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他們就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崗位不斷吸收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最終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

謀道

教育的第三層境界,是謀道。

孔子曾說:「君子不器」。這句話的意思是,要成為君子,就不能過於追求功用,而昧其道。教育不能光教給學生專業技能,更要教會他們明辨是非善惡,盡己所能堅守正義,創造真善美。

光培養「器」,而不注重「道」的教育,有可能會走上邪路,而這樣的例子也屢見不鮮。

2019年,北大學生吳謝宇在重慶機場被捕,而他,就是三年前震驚全國的殺母案嫌疑人。在作案前後,吳謝宇都表現出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他利用獎學金,在網上購買了多種作案工具,殺死母親後將母親用塑料膜層層包裹起來,每一層都鋪上活性炭除味。之後,吳謝宇又在家中裝上監控,利用手機實時觀察屋內情況,一旦事情敗露,他就能及時逃跑。

2018年,武漢陳某成立了「武漢鴻德睿智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招聘了多名股票講師、業務員,通過引導股民成為他們公司開發的手機APP用戶,騙取股民投入的炒股資金,高達300萬元。而陳某招聘的員工中,大部分人擁有本科甚至研究生學歷,也明知道自己在從事詐騙活動,但無一人主動辭職。

2001年,北京海淀區警方破獲首起依靠網絡組織的賣淫嫖娼案。令人震驚的是,案件中拉皮條者以及40餘名落入法網的嫖客全是本科以上學歷,其中竟然還有碩士、博士學位獲得者。

當然,會走上犯罪道路的人畢竟是少數,還有更多有「智」無「道」者,成為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錢理群教授就曾評價道:「這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最善於利用體制的力量,最大限度地獲取自己的利益,成為既得利益集團的成員。這樣的人,一旦掌握了權力,其對國家、民族的損害,是大大超過那些昏官的。」

遺憾的是,在我們現有的教育體系里,常常把最重要的謀道給忽略了。

教育最重要的是謀道

孔子有云:「君子謀道不謀食」,教育的「至聖先師」始終強調教育中「謀道」的重要性。既然如此,我們究竟要如何做,才能讓教育上升到「謀道」的層面呢?

教師和家長的以身作則

「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培養什麼樣的人,關鍵在老師,關鍵在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老師對學生的影響,體現在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上,但更取決於老師為人處世、於國於民、於公於私秉持的價值觀。

假如一個老師,總是過分重視成績,總是把成績當成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那麼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也會變得功利。同樣的,假如孩子的家長,總是從個人偏執的好惡出發評價社會現象,那麼久而久之,孩子在看待社會時,也會陷入片面。

因此,作為教師和家長,我們必須做好自身,只有我們自己成為有正確道德判斷力和責任感的人,我們才能更好地影響下一代。

正心正舉

注重教育的人文精神

周國平先生曾說:「當今教育的種種問題,實際上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

在傳統教育體系下,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教會孩子考試升學,塑造「人的靈魂」的作用被長期忽視了。而要想塑造人的靈魂,就必須注重教育的人文精神。

其實,無論是哪個學科,只要教育工作者願意用心發現,都能在學科中找到人文精神。比如在語文教育中,我們可以深層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和思想。

像在講授《最後的輝煌》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回報社會,如何正確對待得失;在講授《鯨》時,可以啟發學生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講授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時,可以挖掘針對學生的生命教育;在講授唐宋詩詞時,可以引導學生感悟美、欣賞美。

除了文科教學,理科教學同樣也可以融入人文精神。比如,數學和物理的理性探索體現的是一種獨立思考、追求真理的崇高精神境界。在理科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理性精神、懷疑與批判精神、探索與創新精神,同樣也是把握住了人文精神的思想精髓。

注重藝術的薰陶

藝術,雖然是一門無法直接轉換成生產力的學科,但當藝術達到了極致,也就成了「悟道」。

舉個例子,王羲之所寫的《蘭亭集序》不僅是文學和書法作品,更是生命悟道之作。在蘭亭集會時,王羲之有感而發,對生命進行了深刻思考,並把這種思考上升到了哲學高度,即要在山水自然之樂中忘懷生死,在隱逸遊樂中獲得生命逍遙。王羲之留下的這種對生命的感悟,才恰恰是這部藝術作品最寶貴之處。

遺憾的是,生活中很多教師、家長,都只看重藝術的「技」,忽略了藝術的「道」,或者把藝術培訓直接等同於藝術教育。實際上,藝術教育並不一定需要培養出專業的藝術人才,而只是利用藝術的手段,讓孩子在藝術中感知美、領悟道。

撥迷見智開啟自在之門

總而言之,教育具有謀生、謀智、謀道三層境界,而這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謀生的功能,是讓求學者有選擇工作的權利,能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

謀智的功能,是讓求學者升級認知,獲得智識,在這個知識貶值的時代找到出路;

謀道的功能,是讓求學者胸懷天下,志存高遠,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任務。

唯有謀生、謀智、謀道三者結合,才能讓身處時代中的我們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中原作家群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520/1453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