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精英盡失:北洋艦隊裡的青年才俊

作者:

下沉中的廣乙號

1895年2月17日下午,海風呼號,雨雪交加,在一陣陣汽笛哀鳴聲中,被解除武裝的北洋水師練習艦康濟號,在薩鎮冰帶領下,載著自殺殉國的水師提督丁汝昌、定遠艦艦長劉步蟾、鎮遠艦艦長林泰曾,以及兩名「留美幼童」沈綬昌黃祖蓮等人靈柩,痛苦地駛離威海衛劉公島。這一天,由李鴻章等洋務大臣傾心數十年的心血毀於一旦,這一天,宣告亞洲最強海軍北洋水師覆滅。清政府的海軍強國夢被徹底擊碎。

1888年北洋艦隊成立時,12艘戰列艦中有11艘的管帶出身於船政學堂,年紀全部低於40歲,其中大部分都畢業於英國皇家海軍學院。北洋水師將士們整體教育素養較高,在訓練時全部使用熟練的英文,他們的軍事素質曾讓歐美驚艷,可惜,這些青年才俊幾乎都在甲午海戰中壯烈犧牲。

清朝政府耗費幾十年的心血培養的眾多軍事人才,曾經的天之驕子,竟全部隕於一役,這裡不僅有那些才華橫溢的留學生,甚至還有寄託大清復興夢的第一批「留美幼童」。

「留美幼童」是中國在近代化轉型特殊時期的最早的公派留學生,在曾國藩、李鴻章支持下,先後派出四批共120名學生赴美留學,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十二歲。94名留學生被遣返回國,其中41人投身到中國近代海軍建設中。有至少7名留美幼童作為艦長、大副或參謀,參與了近代中國最激烈的海上戰爭——甲午海戰,有3人血灑海疆。

除了上述提到的濟遠號幫帶大副沈綬昌、廣丙號幫帶大副黃祖蓮外,威名遠播的致遠號鄧世昌的幫帶大副陳金揆也在黃海海戰中犧牲。

除了大名鼎鼎的留美幼童,北洋水師更多軍官主力是由留英、留德、留美等軍事留學生構成,包括北洋水師總兵劉步蟾、鎮遠艦管帶林泰曾、靖遠艦管帶葉祖珪、濟遠艦管帶方伯謙以及康濟艦管帶中國近代著名海軍將領薩鎮冰等,至少有33名留學生在北洋水師中擔任中高級軍官。他們為北洋水師的籌建、發展、壯大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們憑藉掌握紮實的先進知識和豐富的駕駛經驗,成為中國最早的一批新式海軍軍官。中國第一部海軍法典《北洋海軍章程》,就是主要由留英生劉步蟾、林泰曾等人商定。李鴻章曾稱讚劉步蟾、林泰曾等留學生,「造詣皆有可觀」,「將來水師人才必當於此輩求之」。

面對「幾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幾千年來未有之強敵」,清政府除了多次派遣人員出洋留學外,還聘請外教建立新式學堂進行近代海軍教育。先後由中興名臣左宗棠、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楨、李鴻章、張之洞等建立福州船政學堂、天津水師學堂、廣州水師學堂等,培養了一批專業的高級指揮人才。而福州船政學堂更是成為中國海軍搖籃,聘請外國教習教學造船、航海、兵操等知識,強調理論實踐結合,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全外語教學,開設當時最先進的課程與英法國家教育同步。在這一點上,就連四五十年後建立的北大、清華這樣高等學府的研究生院都達不到。經過三年專業課程學習後,學生被安排到工廠或艦艇實習兩年。1871年學生駕駛船艦實習,巡歷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口岸,這成為了我國海軍第一次遠航。這種課本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理念,與當時先進的歐美國家相同,時至今日仍有借鑑意義。

學堂還選拔學業優異者派往國外深造、進入英國海軍任見習官。

參加甲午海戰特別是黃海海戰的北洋水師很多管帶都來自船政學堂,如著名愛國將領鄧世昌就是福州船政學堂的第一屆畢業生。以至史學家唐德剛稱中日黃海海戰為「以一校一級(船政學堂第一屆畢業生)戰一國」。

可以說當時中國海軍的素質達到了從未有的頂峰,曾擔任北洋水師總教習的英國人琅威理就對中國海軍寄予了高度評價,「倘與日本海軍校,中國未嘗或遜,……且與歐西大戰,亦當綽綽有餘。」「就炮術而論,中國兵優於日本兵,日人應自承認之,除六磅以下小炮外,日軍之命中率約占百分之十二,而中國約占百分之二十」。

1891年7月5日,丁汝昌率北洋水師精華「定遠」、「鎮遠」、「致遠」、「靖遠」、「來遠」6艦抵達日本橫濱港訪問,《東京朝日新聞》在《清國水兵現象》報導中稱「軍紀大為改觀,水兵體格一望而知其強壯武勇」。清朝將領用熟練的英語為參觀的日本各界人士講解艦上設施,日法制局長宮尾崎三郎回憶,感受到中國海軍的強大「同行觀看艦者皆捲舌而驚恐不安」。

船政學堂開創了中國艦船和航空工業的先河:自1869年始先後製造出,第一艘千噸級輪船、第一台蒸汽機、最大噸位鐵肋木殼兵船、第一艘鋼殼網甲軍艦、第一架「甲型一號」雙翼水上飛機等。在1868年至1907年的40年間,學堂共造船40艘,飛機17架。艦載蒸汽機、鍋爐以及氣壓表、艦炮瞄準器、經緯儀等精密儀器設備均能自己製造,打破長久以來外國壟斷的局面,從而保證了對海控制權。在第一屆畢業生中,有14位具有遠航能力,14名擔任輪機長,26名接近工程師水平,大大超出原定計劃。

幾乎在同時期,日本也開始了向西方學習發展近代海軍事業。1863年,有著豐富海軍經驗的日本開明政治家勝海舟,在神戶建立軍艦操練所,培養航海人員。同時建立海軍私塾,從一切階層挖掘人才,振興國家。

神戶軍艦操練所優秀畢業生被派遣到荷蘭、英、法等國專門學習海軍相關技術和經驗。足見當時中日兩國在海軍人才培養模式,及經費投入差不多。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爆發,中日兩軍指揮官是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的同學。伊東佑亨是日方海軍軍令部長,擔任海戰總指揮。中方北洋艦隊都督丁汝昌受傷後由旗艦「定遠號」管帶劉步蟾接管指揮整個作戰任務。這兩位曾是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的同學。昔日的同窗各自背負祖國使命,在軍艦上炮火相向時,是怎樣一副場景呢?

開戰伊始日本海軍第一發炮彈就擊中北洋旗艦「定遠號」,都督丁汝昌被炸傷,艦隊失去首腦,整個陣型被打亂。日本海軍憑藉先進的快速巡洋艦「吉野號」的猛烈炮火取得壓倒性優勢,北洋水師自此完全處於被動,不久隨著陸軍的全面失利,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這支擁有高素質海軍的北洋水師,卻在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以至於後來不少人質疑各艦隊將領無能,事實真的如此嗎?

在實際戰鬥中,北洋將領也表現十分英勇頑強,指揮機智,曾一度給甲午海戰帶來轉機和勝利的曙光。在火力、機動性、毀傷力都不如日艦情況下,以鄧世昌、劉步蟾、林永升等為代表的北洋海軍將士在豐島、黃海、威海衛等幾次海戰中奮勇殺敵,視死如歸,抱有「與艦共存亡」的決心。

最終,鄧世昌駕致遠號在彈藥用盡艦體重創下,向敵先鋒艦吉野號衝去不幸被魚雷擊沉;劉步蟾指揮定遠號多次給予日艦重擊,在定遠沉沒後實現「苟喪艦、將自裁」的誓言,自殺殉國;林永升在經遠號中彈甚多情況下仍率眾搏敵,激戰中中炮犧牲,幫帶大副陳榮和二副陳京瑩也先後犧牲;管帶黃建勛、林履中在超勇艦、揚威艦沉沒後憤然投海殉國……

可見,甲午戰爭的慘敗跟這些艦隊的將領關係並不大,而是清政府的戰略失誤和極度腐敗,用參加過甲午戰爭的全國政協委員、著名海軍將領薩鎮冰的話說:「甲午戰爭,由於清廷腐敗,致使北洋海軍一敗塗地。」而甲午海戰中,中國近代海軍最優秀人才多數戰死或自盡殉國,陣亡將士三萬餘名。

清朝政府培養人才耗費幾十年的心血,毀於一旦。

從此,大清再無人才!

附錄資料:

劉步蟾(1852-1895),字子香,漢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州市)。清末海軍將領。畢業於福建船政學堂。1875年被送往英國學習槍炮、水雷等技。英國地中海艦隊旗艦「馬那杜」號(H. M. S. Minotour)「拉里號」(H. M. S. Raligh)實習,擔任見習大副。回國後,由李鴻章推薦,升游擊,會辦北洋草房,協助制定海軍軍制、營規。1882年赴德國購領船艦,任北洋水師右翼總兵。1894年中日戰起,黃海戰役中丁汝昌受傷,他代為督戰指揮,鏖戰三時許,多次擊中敵艦。次年,為威海衛海戰中英勇抗敵,以身殉國。

林泰曾(1851--1894),字凱仕,祖父林霈霖,系林則徐胞弟孫子,故林泰曾稱福建船政大臣、林則徐的女婿沈葆楨為姑丈。1867年考入福建船政學堂,學習船舶駕駛。1871年畢業,上建威號練習船遊歷各地,1874年任建威號大副。次年隨福建船政學堂總教習日意格赴歐遊歷,入英國地中海艦隊「孛來克柏林」(H. M. S. Black Prince)號鐵甲艦實習,後有改上「潘尼洛布」(H. M. S. Penelope)、「阿其力」(H. M. S. Achilles)及「威靈頓」(H. M. S. Willington)等艦實習,巡歷了大西洋、地中海等處,學習設法、備戰、布雷、槍炮等技術。1879年回國,獲升任游擊。1880年調入北洋水師,先任鎮西艦管帶。之後赴英國接超勇、揚威艦。1886年改任鎮遠艦管帶。1888年北洋海軍成軍,林泰曾為左翼總兵,加提督銜。1894年黃海海戰後,鎮遠號入港時觸礁受損,林泰曾自認失職後自殺。

葉祖珪(1852-1905年),字桐侯,清末著名海軍將領。福建船政學堂第一屆畢業,第一批留學英國。1877年春進英國格林威治海軍學校學習,先後在英國海軍「索來克伯林」號裝甲戰列艦(與英國王太子同艦實習)、「芬昔勃爾」號巡洋艦實習。歸國後,歷任「鎮邊」、「靖遠」管帶,參加1894年之中日甲午海戰,所領之「靖遠」艦在甲午海戰中一度作為旗艦指揮艦隊。北洋水師覆滅後被革職。1899年撤銷革職處分,加提督銜,授北洋水軍統領、浙江溫州鎮總兵、廣東水師提督。1904年奉旨總理南北洋海軍兼廣東水師提督,首次統一清朝南北海軍。

方伯謙(1853年-1894年),清朝福建侯官縣人,字益堂,北洋水師將領。福建船政學堂首屆駕駛專業畢業生。方家兄弟四人,方伯謙居長,父親是個私塾教師。1867年,十五歲的方伯謙考取福建船政學堂,從此開始學習海軍。1877年—1880年,留學英國格林威治海軍學校,習駕駛理法。1878年畢業,派上軍艦實習,先登英國東印度艦隊旗艦「恩延甫」號(H. M. S. Emryafus),後改登「士班德」號(H. M. S. Spartan)回國後,任濟遠號管帶。甲午海戰臨陣退縮,被斬首。

薩鎮冰(1859年—1952年),字鼎銘,海軍上將,出身於著名的福州色目人薩氏家族。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海軍將領,先後擔任過清朝海軍統制(總司令)、民國海軍總長等重要軍職,還曾代理過國務總理。他在擔任清朝北洋海軍副統領(副司令)時,創建了煙臺海軍學校。薩鎮冰經歷了清末、民國與解放初期的各個歷史時期,是中國海軍史上一位卓越的人物。同時,他一生扶貧濟困,廣造福祉,被人民大眾稱為「活菩薩」。生前享有隆聲,死後享有美譽。

琅威理(Lang William M),1843年1月19日出生於英國,1906年12月15日去世於英國。英國海軍軍官,光緒初年,李鴻章奉命創建北洋水師,戰艦多購自外國,且海軍人才缺乏,不得不借才異域。光緒五年(1879年),琅威理受僱率清政府第二次在英國訂購的蚊子船四艘(「鎮東」、「鎮南」、「鎮西」、「鎮北」)來華,於十月初六日抵達大沽口,李鴻章對其極為賞識,意欲將其留用。琅威理早年曾參加過李——阿艦隊,不願聽命於李鴻章,另經赫德推薦,改聘英國人葛雷森(Glayson)為北洋水師總教習。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526/1456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