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楊繼繩:河南第一把手被整肅更換導致了空前大饑荒

作者:
參加八大二次會議的河南小組,從5月18日到20日,把生病的潘復生從醫院拉到會上,對他進行了連續三個半天的揭發批判。5月18日(會議期間),中共中央通知河南省委,免去潘復生河南省委第一書記的職務,由吳芝圃代替。

1958年《人民日報》關於河南的報導

1958年河南省出了一件震動全國的重大政治事件,即揭批「潘、楊、王右傾反黨集團」。幾個月時間,受株連者數以萬計,致死者逾百人,兩年後始得平反。潘,是潘復生,河南省委第一書記兼省軍區政委;楊,是楊珏,河南省委書記處書記;王,是王庭棟,河南省委副秘書長。

他們三人原來是平原省的幹部,平原省撤銷,1952年12月,潘復生調到河南,任省委第一書記。王庭棟隨同潘到河南,1955年楊珏也調到河南。

分歧從合作化速度開始

分歧是從農業合作化問題上開始的。

潘、楊、王等認為,推進農業合作化的速度不能太急,太快,應當有步驟地分批進行。第一年實現30%,第二年30%,第三年完成。時任省委第二書記的吳芝圃,大革命時期曾在毛澤東主持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過,他主張一年完成。三年完成本來是中央的意見,後來下面發展很快,有些地方一夜實現了合作化。毛澤東也很高興,出版了《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批評主張慢一些的人是「小腳女人」。

在合作社規模上,潘、楊、王認為不能盲目提倡越大越好,太大了不易管理,而吳芝圃則認為規模越大越好。在實際推行中,開始是百戶社,發展到千戶社。

吳芝圃主張合作社應將牲畜集中起來,實行大槽餵養。潘、楊、王下鄉看到集中餵養條件不具備,管理跟不上,牲畜長癬、掉毛,生病、死亡,為了降低牲畜死亡率,主張小槽餵養,以保護牲畜,保障農業生產。

實行合作化以後,要不要給農民一點小自由?吳芝圃主張讓農民全心全意地搞集體經濟,不能助長農民小生產者的傾向,把自留地收歸集體。潘、楊、王認為,收回自留地影響了農民的積極性,不讓農民利用業餘時間搞點家庭副業,影響農民收入。

由於合作化運動發展過快、過急,工作過粗,在工作中出現了強迫命令、違法亂紀的現象,使農民產生強烈的牴觸情緒。1956年下半年到1957年第一季度,河南省農村發生鬧社事件。臨汝縣1956年下半年31個農業社發生「鬧社」事件;商丘地區1956年12月到1957年1月,130個高級社和40個初級社發生了群眾「鬧社」。在「鬧社」中,有些農民從集體大槽中牽回了原來屬於自己的牲畜,有的農民要求退社,個別地方農民還和搞強迫命令的幹部發生了衝突。在處理「鬧社」事件中,一些帶頭鬧事的人被逮捕判刑。在1957年春節前後開展的宣傳合作化優越性的教育運動中,又發生了嚴重的粗暴對待群眾的現象,不少人被捆綁、遊街、批鬥、管制甚至有被摧殘致死者。

1954年7月,潘復生因病休養,由吳芝圃暫時主持工作。潘復生健康好轉後恢復工作,並著手糾正吳主持工作時的偏差。他讓楊珏到許昌、南陽、平頂山考察,派王庭棟到安陽實地調查。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關於獎勵發展農業生產,爭取秋季大豐收的宣傳要點》。《宣傳要點》共8條40多款,涉及到鞏固集體經濟、維護農民利益的方方面面,例如,推廣牲畜分槽餵養、養用合一;允許社員自養牲畜,以滿足家庭副業生產的需要,使用社員的牲畜合理記分;留足社員的自留地,自留地產的糧食只交公糧,不計徵購任務;農業合作社必須實行包工包產,超產獎勵;農民可以自己養雞、養豬;允許社員開墾間隙地、房前屋後的小荒地,也可以搞點家庭副業;開放自由市場;合作社規模太大的,根據社員的要求,可以分小一些,等等。

潘復生主持工作後,還主持制定了《關於開展整風運動,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指示》,根據這個文件,嚴肅查處了民權、夏邑、永城幹部在合作化中的強迫命令、違法亂紀行為,重新處理臨汝縣農民鬧社事件,釋放了部分被捕的人。

潘復生了解到伊川、臨汝農民有的吃「觀音土」,心裡很沉重,要求省里立即解決,並報告中央希望降低徵購指標,給農民多留一點。王庭棟當時在省里分管糧食統購統銷工作,潘復生派他下去調查糧食徵購情況,發現給農民留的口糧太少,而且多是紅薯,保存不好就爛掉。他向省委匯報後,主張給農民一天留一斤口糧,紅薯由四斤折一斤糧改為五斤折一斤糧,人均380斤以上的隊才徵購餘糧。

1958年4月,河南省遂平縣出現了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不長時間,很多地方一夜之間實現了人民公社化,修武縣提出四年實現共產主義,全縣一個經濟核算單位,農民都實行工資制,按月發工資(實際一個月都發不了)。各地還大搞一平二調,侵犯農民利益。對這些,潘、楊、王也有不同的看法。

當時公社食堂越辦越大,幾個村辦一個食堂,幾個村到一個地方吃飯,吃一頓飯要走幾里路。人太多,打飯排長隊。潘、楊、王主張食堂辦小一點。吳芝圃等認為大食堂有十大優越性,其中一點就是可以實現炊事機械化。吳芝圃向毛澤東匯報了炊事機械化的成績,毛澤東讓把這些炊事機械搬到廬山會議上展覽。其它省的同志看了不相信。其實,這些木製的炊事機械技術上沒過關,不能用。廬山會議後,鄧小平路過鄭州要參觀食堂機械化,他們從省展覽館把木製炊事機械搬到鄭州郊區老鴉陳村,讓省婦聯同志化裝成農民作講解。

羅列「八大罪狀」,罷官免職

中共河南省委在反右派鬥爭中,開始批判潘復生。在1957年8月,省委五次全會(擴大)指責潘復生主持制定的《關於獎勵發展農業生產,爭取秋季大豐收的宣傳要點》是發展資本主義的綱領。全會決定停止宣傳和執行《宣傳要點》。這次還決定立即收回河南省委1957年7月發的《關於不在縣級以下機關開展反右派鬥爭的指示》,認為這個文件對階級鬥爭形勢作了錯誤的估計,完全違背了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違背了馬列主義的階級鬥爭學說。

1958年5月,中國共產黨八大二次會議召開,潘復生因病沒有參加會議。河南省委第二書記吳芝圃在會上作了題為「右傾機會主義是當前黨內的主要危險」的發言,指名道姓地批評了潘復生。他在發言中「揭露」了潘復生造成的種種「惡果」,指出:「潘復生的錯誤是非常嚴重的,是一種嚴重的右傾機會主義和修正主義。河南對他這種錯誤思想鬥爭的勝利,是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勝利,是河南工作由被動向主動的轉折點。」毛澤東表揚了吳芝圃這個發言。毛澤東在八大二次會議上的講話中,點名批評了一些人,潘復生名列其中。參加八大二次會議的河南小組,從5月18日到20日,把生病的潘復生從醫院拉到會上,對他進行了連續三個半天的揭發批判。5月18日(會議期間),中共中央通知河南省委,免去潘復生河南省委第一書記的職務,由吳芝圃代替。

吳芝圃在中共八大二次會上給省委打電話,讓趕緊準備批判潘復生的材料。1958年6月6日到7月1日,中共河南省第九次全體擴大會議召開,主題是傳達貫徹八大二次會議精神,內容是集中批判「潘、楊、王」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這次會上給「潘、楊、王」列出了八條罪狀:

一,否認階級鬥爭,否認兩條道路鬥爭,製造「階級鬥爭熄滅論」;二,攻擊合作化,否定合作化的優越性,宣揚「小農經濟優越論」;三,攻擊和企圖取消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反對批判自發勢力;四,和資產階級右派內外呼應,向黨猖狂進攻;五,披著領導反右派鬥爭的外衣,竭力阻撓、破壞反右派鬥爭;六,堅持發布發展資本主義的綱領;七,欺騙中央與中央正確路線對抗(主要是指在1957年7月的青島會議上,潘復生反映河南真實情況,被說成是把河南工作說得「一團糟」);八,結成反黨宗派,進行分裂黨的陰謀活動。

這次會議認為,他們已經完全形成了「一個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宗派集團」,同他們鬥爭的性質「是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鬥爭,是堅持執行中央正確路線和反對、歪曲、修正中央路線的鬥爭」。

會議建議並報請中央批准,撤銷潘復生省委常委、軍區政委等職務;撤銷楊珏省委書記處書記和省委常委職務;撤銷王庭棟省委副秘書長職務。中共中央很快批准了河南省委對潘、楊、王的處理建議。會議作出了《關於徹底批判以潘復生為首的「反黨集團」的決議》。

聲勢浩大的揭批運動

八大二次會議的會後,中央書記處召集河南參加會議的吳芝圃、楊蔚屏、楊珏等省委領導人開會,會議由鄧小平主持,彭真、李雪峰、劉瀾濤等人參加。鄧小平說,對潘復生的批判只能在黨內進行,不能擴大到社會上。但是,一回到省里,吳芝圃就迫不及待地開展了全社會的大批判。

省委九次全會以後,在全省城鄉、黨內黨外開展了揭批「潘、楊、王」「插紅旗、拔白旗」的政治運動。並認為是「整風和反右派鬥爭的補課,是政治戰線和思想戰線上社會主義革命的繼續」。

運動聲勢浩大。《河南日報》在顯著地位每天都發表長篇揭發、批判文章和運動進展的新聞報導。新創刊的省委機關刊物《中州評論》的第一、二、三期成了批判「潘、楊、王」的專號。廣播電台不斷地點「潘、楊、王」的名字,歷數其「罪狀」。全省各地到處都貼滿批判「潘、楊、王」的大標語和醜化他們的漫畫,舞台上演出批判「潘、楊、王」的文藝節目。

潘、楊、王三人受到了殘酷鬥爭。就在省委的第九次全體會上,患病的潘復生被「揪」到會上接受批鬥。潘、楊、王三家門上貼著白底黑字的「潘家黑店」的橫額。門窗玻璃全被砸碎,屋裡屋外都貼滿了大字報。

對他們三人的處理結果是:潘復生下放到西華農場任副場長;楊珏從8級降為11級,下放到洛陽地區孟津縣洪水公社寒亮大隊當社員;王庭棟由9級降為12級,在省里公開批鬥後,直接押送到許昌地區襄縣孫祠堂公社柳林生產隊,讓他在這裡當了三年社員。

錯誤批判帶來極嚴重後果

河南省左傾思想本來比較嚴重,在反右鬥爭中,全省共劃了6萬名右派分子,居全國各省之首。批判「潘楊王反黨集團」以後,在黨內和幹部中更沒有人敢講真話了。

省委主辦的《中州評論》上發表了吳芝圃的題為《躍進的哲學,哲學的躍進》的長文,使主觀唯心論進一步發展。批真話的鬥爭升級,講假話的時尚隨著升級。請看當時《人民日報》的報導:6月8日,河南遂平衛星公社5畝小麥平均畝產2015斤;6月12日,河南遂平衛星公社畝產3530斤;6月15日,一版頭條眉題:《豐收凱歌震天響億萬人民笑開顏》,主題:《河南小麥產量躍增一倍多》,副題:《「觀潮派」「算帳派」應及時猛省了》。6月18日,河南商丘雙樓公社,畝產小麥4412斤;6月21日,河南輝縣田莊公社,畝產小麥4535斤;7月12日,河南西平,畝產小麥7320斤;9月13日,河南全省平均畝產水稻千斤,成為千斤省……。在大煉鋼鐵方面也連放「衛星」,《人民日報》發表了《祝河南大捷》的社論,稱讚「曾在小麥產量上名列前茅的河南省,也是全國鋼鐵生產的一面紅旗」。頭腦發熱的吳芝圃,提出一年實現水利化、機械化、良種化、綠化等「十化」。

河南成了全國的「先進省」,各地有大量的人到河南參觀學習。《人民日報》經常報導河南的「先進事跡」,河南一些人也「牛」起來了,對中央各部委來的人也看不上眼。中央工業部長高揚到河南禹縣對小高爐煉鐵的質量提出了意見,縣裡領導就說高揚給群眾運動潑冷水,並當場批判高揚,又將材料轉到北京,高揚回北京以後也受到批評。中央黨校副校長楊獻珍到河南省看到「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的標語,提出了不同意見,也在河南挨了批判,回北京後又挨批評。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鄒魯風對河南的做法提出不同看法,在河南也受到批判。北京的幹部從此不敢去河南了。

1958年,河南省糧食產量實際只有281億斤,卻浮誇到702億斤。1959年河南有旱災,糧食產量下降到194.9億斤,又浮誇到450億斤。令人悲哀的是,浮誇雖是數字遊戲,卻讓農民承擔實實在在的後果。高估產必然帶來高徵購,1958年徵購糧食80.8億斤,占實際產量的28.7%;1959年徵購72億斤,加上公社的自籌糧和周轉糧,仍為80.8億斤,占當年實際產量的37.14%。這兩年全省多徵購了60多億斤糧食。農民被迫把種子、飼料、口糧都交了徵購任務。因此,秋收後不久就發生糧荒,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後果。

平反以後

數以萬計生命的代價使人們開始醒悟:潘、楊、王是正確的,吳芝圃執行的路線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從1960年到1962年,中共中央先後派李富春、李先念、譚震林、習仲勛、陶鑄、王任重、王從吾、徐子榮、金明等領導人到河南調查研究,幫助河南解決問題。1961年7月,中共中央派劉建勛任河南省委第一書記,吳芝圃調任中南局書記處書記,主管文教。1961年夏季以後,在中共中央的督促下,河南省委開始對潘、楊、王的問題進行甄別核查。1962年4月,中共河南省委作出了《關於潘復生同志「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的平反決議》,決議中說:「省委自1957以來批判和處理潘復生同志的問題上犯了嚴重錯誤……《關於潘復生、楊珏、王庭棟同志犯有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的決定》是完全錯誤的,應予撤銷。」7月30日和12月20日,河南省委又分別給楊珏、王庭棟平反,恢復原職務和工資級別。

劉建勛、何偉、文敏生、楊珏主持河南省工作後,做了大量的善後工作,河南情況開始好轉。

炎黃春秋》2001年第9期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炎黃春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608/1461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