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歷史上高考狀元有多大出息

作者:

2020年7月7日,是中國高考的日子。

今天我們回顧一下中國歷史上的那些「高考」(科舉)狀元們,他們在中了狀元之後,都有怎樣的出息。

並藉此文,給今年參加高考的學子們,舒緩一下壓力。

1904年7月4日,大清帝國舉行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場科舉考試。

在1904年的科舉考試里,狀元、榜眼、探花,也就是全國第一名、全國第二名、全國第三名,是以下這幾位仁兄:

狀元:劉春霖,河北滄州人

榜眼:朱汝珍,廣東清遠人

探花:商衍鎏,廣東番禺人

以下我們看看,他們參加「高考」成功之後,人生都有怎樣的出息:

狀元劉春霖在考中狀元之後,去了日本留學,然後回國,在直隸諮議局、大清諮議院擔任議員,然後在北洋女子師範學校擔任監督一職。大清亡了之後,劉春霖先後任職袁世凱的總統府、中央農事試驗場,再後來,擔任直隸教育廳的廳長,1928年辭職不幹了,然後就閒居在北平、天津等地,1942年病逝。

1904年最後一屆科舉狀元劉春霖

可見,我們中國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他的一生並沒有什麼很大的建樹和出息,不過當然,由於他有優秀的學養和履歷作基礎,他的人生狀態,始終都可以維持在中產階級以上。

而榜眼朱汝珍,這個廣東清遠人,其實也沒有什麼很大的出息,民國期間,他在香港主持孔教學院的辦學工作,也曾經擔任香港孔聖會的會長,然後又擔任香港清遠同鄉會的會長,等等,後來也是在1942年病逝。

1904年最後一屆科舉榜眼朱汝珍

當年的探花商衍鎏,考中之後,也去了日本留學,然後他去了德國,在德國漢堡一家當時名叫「殖民學院」的大學裡做教職人員,一戰期間回國,做過大總統府諮議、江西財政特派員等職位,再後來擔任國民政府財政部秘書,解放之後,商衍鎏擔任江蘇省文史館副館長、江蘇省政協委員、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等職,1963年病逝。

1904年最後一屆科舉探花商衍鎏

可見,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屆科舉考試的前三甲:劉春霖、朱汝珍、商衍鎏,他們「高考」成功之後,都沒有什麼太大的人生建樹,沒有太大的出息,不過,畢竟是前三甲,他們的人生,確實基本上都可以維持在中產階級以上的水平和狀態。

這其實印證了我一直以來的看法:高考成功,最多只能保證你中產階級左右的生活,而你是否能夠躋身上流社會、成為成功人士、乃至在歷史上留名,則不是由一次高考決定,而是由你這個人的綜合素質決定,這個綜合素質,至少包括情商、人品、抱負、眼界、決斷力、三觀、膽量……等等等等。

好。回顧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屆科舉考試,我們再溯源而上,看看更早一些年份的狀元們,他們的人生,又有多大出息。

時光倒流一年,1903年科舉考試,當年的狀元,名叫王壽彭,是山東濰坊人,他人生的最高職務,是擔任山東省教育廳的廳長、以及山東大學的校長,後來在1929年病逝。

建樹也不算很大。

1903年科舉狀元王壽彭

再看一個。

1898年當年的狀元,名叫夏同龢,貴州省麻江縣人士,考中狀元之後,夏同龢先是進了翰林院,然後去日本留學,北洋政府時期,夏同龢曾經擔任江西省實業廳的廳長,1925年病死在北京

可見這個狀元夏同龢,也沒有太大的出息。

1895年的科舉狀元,名叫駱成驤,四川資中人,後來也是留學日本,大清倒台之後,駱成驤回到四川,後來任四川高等學校的校長,一直從事教育事業,再後來任教於四川法政學堂,1926年病逝於成都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駱成驤,也沒有太大的建樹。

還有1892年的狀元劉福姚、1890年的狀元吳魯、1889年的狀元張建勛、1886年的狀元趙以炯……等等等等,都沒有大的建樹,不過,他們的人生,也都可以維持在中產階級以上。

通觀有清一代,真正在歷史上留名的狀元,其實只有兩個:

第一個是1856年的狀元翁同龢,他的出名,是由於擔任了同治皇帝、光緒皇帝兩個人的啟蒙老師,不過翁同龢在晚清時期的政治業績,並不突出,因此在近代史上,名氣並不大。

1856年科舉狀元翁同龢,擔任同治皇帝、光緒皇帝的老師

第二個就是1894年甲午年的狀元張謇,張謇在民國時期有一定的出息,但在近代史總體來說,也沒有太過突出的建樹,畢竟論近代史上一流的名人,其實張謇也是排不上名字的。

1894年科舉狀元張謇,清末民初實業家

我查了一下檔案,清朝268年江山,一共產生114名狀元,其中真正在歷史上留名的,其實就只有翁同龢、張謇兩個人,其餘的112個狀元,都沒有太大的建樹。

我又查了一下明朝,明朝276年江山,一共產生90個狀元,其中在歷史上留有鼎鼎大名的,你猜有多少個?答案是:

是的,明朝90個狀元,在歷史上留下顯赫名聲的,一個都沒有。

而在明朝的歷史上,那些做出大事業的、鼎鼎大名的人物,你比如說袁崇煥、張居正、戚繼光、海瑞、鄭和、嚴嵩、李時珍于謙、宋應星、王陽明、方孝孺、胡惟庸、鄭成功、熊廷弼、史可法、徐霞客、吳承恩、施耐庵、羅貫中……等等,

沒有一個是狀元出身

明朝當官成就最大的張居正也不是狀元出身

同理,清朝也是這樣,那些在清朝時期建樹較大、名氣較響的人,例如說林則徐、劉坤一、李鴻章、沈葆楨、曾國藩左宗棠康有為梁啓超、袁世凱、譚嗣同……等等這些,也沒有一個是狀元,反而,他們的科舉考試成績,並不突出。

其中林則徐、李鴻章、曾國藩等人,還都在科舉考試中,曾經有過落第的經歷,例如李鴻章就曾經在1845年的會試中落第。

清朝最有名氣的大臣李鴻章曾在1845年的會試中落第

然而這些人,都在他們後來的人生路上,都反超了當年在科舉考場上考贏他們的那些狀元們。

為什麼呢?

其實就是這個原因:一場考試,其實不能真正決定你的一生,真正決定你一生的,歸根結底是

你的綜合素質

講到這裡,我們應當指出,張之洞是1863年科舉考試的全國第三名,也就是當年的探花。

1863年的科舉考試(高考),前三甲是這樣的:

狀元:翁曾源

榜眼:萬崇後

探花:張之洞

張之洞確實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有很大的建樹,不過,這其實也恰好說明了問題,同一屆的狀元翁曾源,只當了個「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一輩子沒有什麼大的建樹,而同一屆的榜眼萬崇後,更是默默無聞。

也就是說,當年的第三名張之洞,在人生這個大考場上,完美趕超了當年的第一名和第二名,這也又一次印證了:考試證明你學習能力不錯,但是人生能否成功,則最終要拼的是綜合素質、綜合能力。

1863年科舉探花張之洞

任何的考試,無論是科舉考試,還是今天的高考,它都只能考察你一門或幾門學科的知識,而對於考生的綜合素質,你比如說:人品、情商、眼界、魄力、膽量、決斷力……等等,科舉也好,高考也罷,這些紙面考試,其實都是考不出來的。

這些綜合素質,只能在「人生」這個漫長的、真實的、而且是「開卷」的「考場」里,才能慢慢地、一點點地考出來。

拿我們今天的名人舉例說,馬雲馬化騰、雷軍、任正非……等等這些傑出人物,當年論讀書考試,都不是佼佼者。

因此我藉此文,忠告廣大考生朋友:

如果你考好了,上了心儀的大學,那固然可喜可賀,但是,千萬不要驕傲,因為上了大學,僅僅是你人生的起點,你以後的路還很長,你最終能不能成功,仍然是個問號,前面我列舉了那麼多的科舉狀元,他們後來都建樹平平、默默無聞,就是很好的警示,記住,要磨練你的綜合素質,人品、情商、勇氣、魄力等等這些,都很重要,從長遠來看,其實比你的考試成績,更為重要。

如果你沒考好,沒能考上心儀的大學,那麼也大可不必氣餒,高考成功不等於人生成功,高考失敗也不等於人生失敗,人生成功的路子有千萬條。許多40歲左右的人搞同學聚會,都發現一個普遍現象:在老同學當中,當年學習成績不好的同學,往往比當年學習成績好的同學,混得還要好。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呢?其實說來說去,還是那個道理:綜合素質決定人的一生,而不是高考。所以,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高考這種事,盡力了就行,條條大路通羅馬,天下哪有絕人之路。

好了。說到這裡,我總結一下「高考」和「人生成功」之間的邏輯關係:

邏輯一:高考成功說明你的學業優於他人,但並不能證明你的個人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優於他人。

邏輯二:高考成功,大概率決定你的人生至少有中產階級水平,但你能否躋身社會上層,要看你的綜合素質、綜合能力。

邏輯三:高考成功,只能說明你人生成功的概率,比其他人要高一點點,但概率高一點點,並不證明推論一定會實現。

邏輯四:高考失敗,並不能說明你人生失敗,尤其在工商業發達的現代社會,其實人成功的機會有很多,大浪淘沙,綜合能力強的人,最終都會脫穎而出,成為時代的佼佼者。

行文到最後,我把中國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在1904年的考卷給挖掘了出來,貼在下方,給有興趣的讀者收藏閱讀,也看看當年,讓劉春霖中了狀元的這篇高考高分作文,到底寫了些什麼。

《狀元劉春霖科舉答卷原文》

作者:劉春霖

日期:1904年7月4日

臣對:臣聞王者不吝改過,故盛世有直言極諫之科,學者義取匡時,故貞士有盡忠竭愚之志。昔漢文帝除誹謗之法,而後賈山、賈誼爭致其忠讜之謨;武帝崇尚儒術、詔舉賢良,而後董仲舒、嚴安、徐樂之徒群集於闕下;宋仁宗複製舉諸科,除越職言事之禁,而後蘇軾、蘇轍對策極言時政闕失。其於任官治兵主要,裕財正俗之方,類能指陳利害,上廣人主聰聽,下系四海安危,非僅在詞章之末也。夫殷忱所儀啟聖、多難所以興邦,勢有必然,理無或爽。欽惟皇帝陛下踐阼以來,勤求治道,惟日孜孜者三十年矣,然而治效未彰、外患日亟,意者固時制宜之道或有未盡歟。

乃者臨軒試士,冀得嘉謨,舉察吏、治軍、理財、勵士諸大政,進臣等於廷而策之。臣愚陋何能與此,顧自幼學以來,亦嘗究心於治忽之原,考求於中外之故,懷欲陳之而未有路。茲承大對,諭旨勉以直言無隱,何敢飾辭頌美,而不竭其款款之愚。

伏讀《制策》有曰:君人之道予育為心,而因求簡賢輔治之法,此誠安民之急務也。臣惟民間疾苦惟守令知之最真,故欲平治天下,必自重守令始。昔漢以六條察二千石,而以察令之權寄之於守,此與今制用意相同。然漢代循良之吏後先相望,而今治效不古若者,豈非粉飾欺蔽之習有所未除乎?欲杜粉飾欺蔽之習,在通上下之情。長官勤求民隱不敢自尊,則屬吏清慎自持不敢作偽,自然之理也。

且夫今之守令,其任較前世為尤重,其事較古時為更繁,何也?世局日變,萬政待興。舉凡學堂、警察、交涉、工藝諸政,皆非不學之人所能董理。將欲任以繁劇,必先擴其見聞,是在長官加意陶成,俾咸具溥通之知識,而後委之以任而不惑,責之以事而不迷,綱舉目張不勞而理。今各省雖設館課吏,多屬具文,歲月一試,不過較文字之工而已,政績何由而成,循聲何由而著耶?

漢制縣邑丞尉多以本郡人為之,利弊其所夙悉,故治效易彰,此周官遺意,其法似可仿行。果能博採公論,慎選賢紳,於治必有裨補,不必過為疑也。皇上澄清吏治,必先通上下之情,此不得不因時制宜者一也。《制策》又以三代之制寓兵於農,因詳究歷代兵制之得失。臣謹案:井田溝洫之法廢,遂專用徵兵。漢高祖設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常以秋後講肄,課試各隨其地之所宜;唐初置府兵,中葉以後專用徵兵;宋韓琦之議養兵。蘇軾之言定軍制練軍,實皆深切著明。今日環球列邦多以尚武立國,知兵之選遍於士,夫體育之規基諸童稚。夫兵凶戰危自古為戒,故孔予以軍旅未學辭衛靈公,誠以窮兵不已終至於亂。左氏亦言;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

然自有國家以來,必不可一日去兵,此非第羽翼爪牙之說也,如人身然,血肉既具,必有氣力以貫注之,而後足以發揮其精神,以生存於萬類競爭之世。人身之氣力不足,則血肉有雍滯潰敗之憂,而精神亦無所附麗,是以由唐虞三代以至於宋明,數千年來無不以兵制為急務,乃世之論者動是古而非今,輒謂人民歲輸數千萬之資財以養此坐食驕惰之兵,固不如古者寓兵於農之善,不知天下之事皆日趨於變況,以今日群雄角逐戰術之變幻、器械之精利,雖日召其兵而教練之,猶未必勝人,而謂集氓隸於行間,驅之以臨戰陣,庸有幸乎?然則,兵者固必教之於平時而又精且多,然後可並立於群雄之間,所謂氣力充而精神煥矣。皇上整軍經武,士卒知學為先,此不得不因時制宜者二也。

《制策》又曰:《周禮》太宰以九式均節用,而因求節流之法。臣謹案:職內掌邦之賦入,職歲掌邦之賦出。此即近世各國所謂豫算、決算也。昔蘇軾之策理財,謂天下之費有去之甚易而無損,存之甚難而無益;曾鞏之議經費,謂浮者必求其所以浮之自而杜之,約者必本其所以約之由而從之,皆扼要之論。然臣謂理財,於今日節流不如開源之尤要,蓋自通商以來,利源外溢,雖百計節省而無救於貧。開源之道在振興實業,中國神皋沃壤幅員縱橫寥廓,且地處溫帶之下,百物皆宜,則當講求農事。人民四百兆善耐勞苦,而且心思聰敏。中外交通以後,閩粵瀕海之人類能仿造洋貨,果其加意提倡,不難日出新制,則宜振興工藝。歐西以商業之勝哀為國力之強弱,輪帆交錯以爭海外利權。中國商業不興,漏卮日巨,欲圖抵制之道,則宜擴充商務,如此則野無曠土,市無遊民,精華日呈,然後利權可挽。皇上慎乃儉德,而尤必廣辟利源,此不得不國時制宜者三也。

《制策》又以士習之邪正視乎教育之得失,因欲範圍多士,使四海之內邪慝不興,此今日學界之要圖也。臣惟古者司徒修明理教,以選士、俊士、造士為任官之法。漢重明經,復設孝廉賢良諸科,其時賈、董之徒最稱淵茂;東漢之士以節義相高,而不免清議標榜之病;唐初文字最盛,中葉而後干進者至有求知己與溫卷之名,而士習大壞;宋世名儒輩出,各有師承,至於崇廉恥、敦氣節,流風所被,迄有明而未—衰。雖其人能自樹立,亦以教學相勉,師道立而善人多也,夫大道載於六經,而倫理先乎百行。今日浮蕩之士,未窺西學已先有毀裂名教之心。故欲正人心、端士習,必以明倫為先,欲明倫理必以尊經為首,此即國粹保存之義。皇上倡明文教,必以經學正其趨,此不得不因時制宜者四也。

凡此四者,皆保世之閎規,救對之要務。苟予曰法後王,董仲舒曰為政不調甚者更張,乃可為理。夫使時移勢異,而猶拘守成法,此《呂氏春秋》所譏病變而藥不變者也。自古有治人無治法,故孔子曰為政在人,取人以身。臣尤伏願皇上懋學修身,以為出治之原,然後用人行政,天下可以安坐而理也,故有湯、武而後有伊、呂之臣;有堯、舜而後有勛、華之業。

由是以課官而官無不職,以治兵而兵無不精,以理財而度支無匱乏之憂,以勵學而士林作貞之氣,則我國家億萬年有道之長基此矣。

臣未學新進,罔識忌諱,干冒宸嚴,不勝戰慄隕越之至。臣謹對。

臣對:臣聞王者不吝改過,故盛世有直言極諫之科,學者義取匡時,故貞士有盡忠竭愚之志。昔漢文帝除誹謗之法,而後賈山、賈誼爭致其忠讜之謨;武帝崇尚儒術、詔舉賢良,而後董仲舒、嚴安、徐樂之徒群集於闕下;宋仁宗複製舉諸科,除越職言事之禁,而後蘇軾、蘇轍對策極言時政闕失。其於任官治兵主要,裕財正俗之方,類能指陳利害,上廣人主聰聽,下系四海安危,非僅在詞章之末也。夫殷忱所儀啟聖、多難所以興邦,勢有必然,理無或爽。欽惟皇帝陛下踐阼以來,勤求治道,惟日孜孜者三十年矣,然而治效未彰、外患日亟,意者固時制宜之道或有未盡歟。

乃者臨軒試士,冀得嘉謨,舉察吏、治軍、理財、勵士諸大政,進臣等於廷而策之。臣愚陋何能與此,顧自幼學以來,亦嘗究心於治忽之原,考求於中外之故,懷欲陳之而未有路。茲承大對,諭旨勉以直言無隱,何敢飾辭頌美,而不竭其款款之愚。

伏讀《制策》有曰:君人之道予育為心,而因求簡賢輔治之法,此誠安民之急務也。臣惟民間疾苦惟守令知之最真,故欲平治天下,必自重守令始。昔漢以六條察二千石,而以察令之權寄之於守,此與今制用意相同。然漢代循良之吏後先相望,而今治效不古若者,豈非粉飾欺蔽之習有所未除乎?欲杜粉飾欺蔽之習,在通上下之情。長官勤求民隱不敢自尊,則屬吏清慎自持不敢作偽,自然之理也。

且夫今之守令,其任較前世為尤重,其事較古時為更繁,何也?世局日變,萬政待興。舉凡學堂、警察、交涉、工藝諸政,皆非不學之人所能董理。將欲任以繁劇,必先擴其見聞,是在長官加意陶成,俾咸具溥通之知識,而後委之以任而不惑,責之以事而不迷,綱舉目張不勞而理。今各省雖設館課吏,多屬具文,歲月一試,不過較文字之工而已,政績何由而成,循聲何由而著耶?

漢制縣邑丞尉多以本郡人為之,利弊其所夙悉,故治效易彰,此周官遺意,其法似可仿行。果能博採公論,慎選賢紳,於治必有裨補,不必過為疑也。皇上澄清吏治,必先通上下之情,此不得不因時制宜者一也。《制策》又以三代之制寓兵於農,因詳究歷代兵制之得失。臣謹案:井田溝洫之法廢,遂專用徵兵。漢高祖設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常以秋後講肄,課試各隨其地之所宜;唐初置府兵,中葉以後專用徵兵;宋韓琦之議養兵。蘇軾之言定軍制練軍,實皆深切著明。今日環球列邦多以尚武立國,知兵之選遍於士,夫體育之規基諸童稚。夫兵凶戰危自古為戒,故孔予以軍旅未學辭衛靈公,誠以窮兵不已終至於亂。左氏亦言;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

然自有國家以來,必不可一日去兵,此非第羽翼爪牙之說也,如人身然,血肉既具,必有氣力以貫注之,而後足以發揮其精神,以生存於萬類競爭之世。人身之氣力不足,則血肉有雍滯潰敗之憂,而精神亦無所附麗,是以由唐虞三代以至於宋明,數千年來無不以兵制為急務,乃世之論者動是古而非今,輒謂人民歲輸數千萬之資財以養此坐食驕惰之兵,固不如古者寓兵於農之善,不知天下之事皆日趨於變況,以今日群雄角逐戰術之變幻、器械之精利,雖日召其兵而教練之,猶未必勝人,而謂集氓隸於行間,驅之以臨戰陣,庸有幸乎?然則,兵者固必教之於平時而又精且多,然後可並立於群雄之間,所謂氣力充而精神煥矣。皇上整軍經武,士卒知學為先,此不得不因時制宜者二也。

《制策》又曰:《周禮》太宰以九式均節用,而因求節流之法。臣謹案:職內掌邦之賦入,職歲掌邦之賦出。此即近世各國所謂豫算、決算也。昔蘇軾之策理財,謂天下之費有去之甚易而無損,存之甚難而無益;曾鞏之議經費,謂浮者必求其所以浮之自而杜之,約者必本其所以約之由而從之,皆扼要之論。然臣謂理財,於今日節流不如開源之尤要,蓋自通商以來,利源外溢,雖百計節省而無救於貧。開源之道在振興實業,中國神皋沃壤幅員縱橫寥廓,且地處溫帶之下,百物皆宜,則當講求農事。人民四百兆善耐勞苦,而且心思聰敏。中外交通以後,閩粵瀕海之人類能仿造洋貨,果其加意提倡,不難日出新制,則宜振興工藝。歐西以商業之勝哀為國力之強弱,輪帆交錯以爭海外利權。中國商業不興,漏卮日巨,欲圖抵制之道,則宜擴充商務,如此則野無曠土,市無遊民,精華日呈,然後利權可挽。皇上慎乃儉德,而尤必廣辟利源,此不得不國時制宜者三也。

《制策》又以士習之邪正視乎教育之得失,因欲範圍多士,使四海之內邪慝不興,此今日學界之要圖也。臣惟古者司徒修明理教,以選士、俊士、造士為任官之法。漢重明經,復設孝廉賢良諸科,其時賈、董之徒最稱淵茂;東漢之士以節義相高,而不免清議標榜之病;唐初文字最盛,中葉而後干進者至有求知己與溫卷之名,而士習大壞;宋世名儒輩出,各有師承,至於崇廉恥、敦氣節,流風所被,迄有明而未—衰。雖其人能自樹立,亦以教學相勉,師道立而善人多也,夫大道載於六經,而倫理先乎百行。今日浮蕩之士,未窺西學已先有毀裂名教之心。故欲正人心、端士習,必以明倫為先,欲明倫理必以尊經為首,此即國粹保存之義。皇上倡明文教,必以經學正其趨,此不得不因時制宜者四也。

凡此四者,皆保世之閎規,救對之要務。苟予曰法後王,董仲舒曰為政不調甚者更張,乃可為理。夫使時移勢異,而猶拘守成法,此《呂氏春秋》所譏病變而藥不變者也。自古有治人無治法,故孔子曰為政在人,取人以身。臣尤伏願皇上懋學修身,以為出治之原,然後用人行政,天下可以安坐而理也,故有湯、武而後有伊、呂之臣;有堯、舜而後有勛、華之業。

由是以課官而官無不職,以治兵而兵無不精,以理財而度支無匱乏之憂,以勵學而士林作貞之氣,則我國家億萬年有道之長基此矣。

臣未學新進,罔識忌諱,干冒宸嚴,不勝戰慄隕越之至。臣謹對。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讀書人馮學榮( 微信號 fengxuerongdushi)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709/1474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