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你還在幫助孩子管理他的時間嗎?六步讓孩子自主管理時間

01.

「不聽話」的孩子

"吃飯了!"

......

"怎麼還不動?"

......

"把電視關了,趕緊去洗手!"

這是我近幾個月每天叫孩子吃飯時的"催促三連",而且往往第三句之後,聲音會提高好幾個八度。

家有萌娃的人應該會深有體會,孩子到了某個階段,像算盤珠子一樣撥一下動一下,十分惱人。疫情休息的這幾個月,這種感受到了極致。

有時候孩子還會反抗:"我不,我要看動畫片!"這時候我的無名火升騰而起,進而開始對孩子大喊大叫,然後孩子開始哭鬧。最後孩子屈服於我的權威,心不甘情不願地去洗手吃飯。

大人孩子都心力交瘁。

類似的狀況還有上床睡覺前的拒絕、臨出門前的各種拖拉、吃飯過程中的三心兩意等。

有段時間,我每天在想:怎麼能讓四歲的大寶可以聽我的話,該做什麼的時候做什麼,可是想破腦袋有沒有一個好的辦法。

後來我無意中看到一本書《合理安排時間》,書中傳達的理念讓我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

根本原因並不是孩子叛逆不聽話,而是我一直在幫孩子管理她的時間,她沒有自主權。

如果孩子也能像大人一樣安排自己的時間,那麼在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就會變成一件順理成章的事。

有人會說:開什麼玩笑,幾歲的孩子而已,連時間是什麼都搞不清楚吧,怎麼自己安排時間?

我開始也是這種想法,但是通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和實踐,我發現讓孩子自主安排時間並不是幻想,通過科學的方法是可以實現的。

不過介紹這個方法之前,想先和家長們聊聊為什麼要讓孩子自己管理時間。

02.

為什麼要讓孩子自己管理時間?

說起這個話題,最直觀的原因就是:為了使家庭和睦,其樂融融。

確實,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計劃按部就班地做事,不用家長操心,這樣的畫面想想都覺得溫馨而美好,但是這並不是最主要的。

真正的原因是,從孩子的成長來看,孩子自己管理時間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守時的品質以及可以讓孩子思考如何有意義地生活。

1.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

自律,不用我多說,是多少成年人求而不得的品質。如果能從小就有意識地訓練,對未來的個人成長、職業發展絕對大有裨益。

"快起床!上學要遲到了!"小時候的你是不是常常在媽媽的叫早中心不甘情不願地起床?你是不是遲到了還會責怪「媽媽沒有及時叫醒你」。你覺得那是媽媽的事情。

以至於長大後七個鬧鐘,每五分鐘響一次也無法將你叫醒。因為在你心中這不是你的錯(鬧鐘不夠響),自然不會嚴於律己。

美國一位小學老師說:

從小就要讓孩子知道"管理好時間,是自己的事"。要從3歲開始,培養孩子包括時間管理在內的自我管理能力。如果孩子認為早上睡過頭了是因為"媽媽沒叫醒我",要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那不是別人的責任,是你自己的責任。

孩子如果有了這樣的意識,就會思考"怎樣做才能不睡過頭"。日積月累,孩子就會自主思考、主動去做,這就是自律能力的萌芽。

2.培養孩子守時的品質

守時,是一種承諾,是社交中的必備行為規範。一個人做到守時,才是一個負責任的人,才會贏得他人的尊重,成為團隊中值得信賴的夥伴。

小時候就一直拖拖拉拉,我不認為長大就會忽然變得守時。

大寶所在的幼兒園,每天8點吃早餐,絕大多數家長都會在7點35-7點50把孩子送到幼兒園,這樣做一些準備工作,可以平心靜氣地坐下來吃早餐。

但是有一位小朋友,幾乎每天8點以後才被奶奶送到,經常吃的是變涼的飯。後來家長怕影響孩子健康,索性會讓小朋友在家吃了早飯再去,去得更晚了。

偶爾和這位孩子奶奶聊天,她會說:"小孩子嘛,沒辦法的事情。"

但是在我看來,這樣卻對這位小朋友影響頗大:

總是和別的小朋友不一樣,小朋友們會把他當異類,會讓他不適甚至自卑

小時候覺得遲到沒什麼大不了,長大後未必就會忽然成為信守承諾的人,不利於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

而守時原本可以從小培養的,即從管理自己的時間開始。

3.讓孩子思考如何有意義的生活

這聽起來是一個比較玄學的話題,因為絕大多數大人都無法輕鬆地給出答案。

但是,讓孩子自主管理時間裡包含兩件特別重要的事情:確認"想要做什麼"和"必須做什麼",這決定了孩子一天要做的事情如何排序,決定了孩子的一天要怎麼過,進而會激發孩子思考:一周要如何過,一年要如何過。

當然,孩提時代,孩子關注的可能是看漫畫、打遊戲、做作業這些對於他們而言比較重要的事,並不會想得多麼長遠。

但是沒有關係,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去思考這個問題。在自主管理時間的過程中,孩子心中會埋下一個種子:我到底想要做什麼?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自己去尋找答案了。

這樣的孩子未來不會迷茫,人生必定會過得有意義。

鑑於讓孩子擁有自主管理時間的能力如此重要,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如何培養孩子的這項能力。

03.

六步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

成人的一些時間管理的方法論其實對小孩子也是適用的,只不過結合他們的年齡特點、成長規律,我們需要做一些調整和定製,這樣就形成了適合孩子學習的時間管理能力,共包含六個步驟:感受時間、劃分時間、列出清單、給事情排序、根據目標倒推計劃、學著做中長期計劃。

我們一一來看。

第一步:感受時間

想要孩子具備時間管理能力,基礎的工作就是先讓孩子了解時間。

對於成人來說,看表,確定幾點幾分,然後採取行動,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可是對於孩子,"時間"是個陌生的詞彙,因此需要先讓孩子具有時間意識,可以從兩方面進行訓練。

1)把時間和行動聯繫起來

對於年幼的孩子(比如我家四歲的大寶),只認識具體的數字,但還不太能看懂鐘錶上的時間。

父母常常會對孩子這樣說:

"馬上要X點了"

或者

"當短一點的針指向幾,就是幾點"。

但是單純地說幾點,孩子依然沒有概念,這時候如果能和行動結合,就能幫孩子把生活和時刻聯繫起來。比如:

"當短一點的針指向3的時候,就是3點了,這是吃點心的時間。"

"7點了,該起床了哦!"

"10點的時候要出門,我們要在那之前換好衣服。帶好東西。"

"都5點了,我們該回家了。"

父母如果有意識地幫孩子把"時刻"和"行動"聯繫起來,孩子就會逐漸理解"時刻"的概念,"時刻"是簡單的數字,卻能讓孩子把"生活"和"時間"連接起來。

建議家裡的每個房間都放一個時鐘,經常對孩子做這種訓練,這樣孩子會很快理解時刻的概念。

2)感受時間的停滯和流逝

時間,是由連續不斷的"時刻"連接而成。時刻的劃分有清晰的標準,可是時間卻沒有。為了能讓孩子對於時間有感知,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做相應訓練。

感受時間的停滯

比如:

等紅燈的時候,可以根據計時器顯示的數字告訴孩子,需要等待的時間。比如需要1分鐘,讓孩子自己去感受這1分鐘的長度。

感受時間的流逝

我喜歡用計時器做這樣的訓練。四歲的大寶已經對IPad有了一定程度的"痴迷",用它來看動畫片、學舞蹈、聽歌、學手工等。

為了能讓孩子有節制地使用,在她提出"媽媽,我想看會兒IPad"時,我會和她約定今天看30分鐘,然後拿出計時器定好時。當計時器一響時,她的觀看時間就結束了。

廚房用的計時器

最一開始我只和她口頭約定,我發現沒什麼效果,因為她根本不知道30分鐘意味著什麼。

計時器的加入好像是一個開關,在聽到計時器響的那一刻,孩子好像自動進入"結束"模式,非常神奇,而且她也感受到了30分鐘的長度。

這兩種情況下,孩子對時間的感受完全不一樣。等待紅燈雖然只有一分鐘,她卻覺得無比漫長,因為孩子覺得"太無聊了";可是看IPad30分鐘,孩子卻覺得過得飛快,因為她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要和孩子交流她的感受,幫助她認識到時間的停滯和流逝,以及不同狀態下對同樣長度時間的不同感受。

現在我家大寶,已經知道看兩集動畫片需要30分鐘,她上廁所需要1分鐘,真是讓人可喜的進步。

第二步:劃分時間

當孩子對時間有了感知之後,我們下一步就可以嘗試訓練孩子"劃分時間"的能力,即讓孩子知道:現在是做這件事的時間。

最一開始,可以做比較籠統的劃分。

比如:

周末的安排當中,可以告訴孩子上午是學畫畫的時間,下午才是看動畫片或者玩遊戲的時間。

當這種劃分駕輕就熟之後,就可以在做更小維度的劃分了。

比如可以告訴孩子或者做一些簡單的記錄:

7:30——8:00是吃早餐、洗漱的時間

10:00——11:00是學畫畫的時間

1:30——2:30是午休時間

3:00——4:00是遊戲時間

.......

當然,如果你和孩子能把時間連續地劃分更佳。考慮到我家大寶才4歲,所以劃分的線條略粗。

因為孩子還小,所以執行時需要家長從旁輔助,可以常對她說:現在是XXX的時間。

這種訓練多了以後,孩子會自發地形成慣性,知道在某個時間要做某件事。

在美國的幼兒園和家庭,經常會在日常生活中提醒孩子:It's time to xx(現在是做什麼的時間)。

有的幼兒園還會設置"安靜時間"。安靜時間只有短短10分鐘,在這期間,所有人都不講話,也不能發出任何聲音。

平日裡吵吵鬧鬧的小孩子,每天一到"安靜時間",就會"一反常態"地保持安靜,默默地坐在椅子上。這樣能讓孩子明確地知道:這段時間是保持安靜的時間。

我們在具體實施時,為了讓孩子更好地理解劃分時間的意義,需要我們發揮動手小才能,做兩個小道具:一個是時間表,一個是時間指示板。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流沙言職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717/1478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