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壞心情說來就來?學會這3招 就沒人能輕易影響你的情緒

鏡子物語:當全世界都來跟你作對時,你依然快樂,那麼世界就輸了。

逢年過節,朋友圈流轉著各種版本的吉祥語:恭喜發財、萬事如意、天天快樂、笑口常開!

在我們的祝福和心願單里,「擁有好心情」總是占據重要的一席之地。

但是天天心情好,沒煩惱,似乎真的沒那麼容易。

尤其是職場人,可能早上起床時感覺還不錯,但是上班路上的一次堵車,就能讓心情一落千丈。更別說什麼加班、趕進度、績效壓力、老闆批評、同事排擠,回到家,還得面對愛人不理解、孩子不爭氣……

有時候,我們會忍不住在內心大喊,為什麼我的生活總是這麼不如意?為什麼我總是不快樂,活得這麼壓抑、這麼焦慮?

不必抱怨環境不好、遇人不淑、命運不濟,因為真實的原因是:我們總是任由環境來影響自己,自願放棄了快樂的權利。

全球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史蒂芬·柯維告訴我們,要記住:作為一個人,你永遠擁有主動選擇的權利。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下,你都可以選擇堅定、平靜和快樂,這隻取決於你自己。在這方面,有3個方法可以幫到你。

01識別「社會之鏡」:除了你自己,沒有人能夠傷害你

人會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對於外界施加於我們的種種影響,我們依然擁有選擇回應方式的自由和能力。如果你放棄了這種自由,採取一種消極被動的態度,就會讓環境凌駕於你之上,外界的刺激和評價,時刻都會干擾你的自我認知和情緒。

誰會放棄這種自由呢?這樣的人比比皆是。史蒂芬·柯維指出,我們經常會透過「社會之鏡」來看待自己,就是用當下的社會觀點,以及周圍人群的意見、看法和思維定式來進行自我認知。

「你從不守時。」「你怎麼總是把東西弄亂?」「你真能吃!」「我不相信你做得到!」當你聽到這些評語時,會不會在一瞬間覺得,自己真的就是這麼糟糕的樣子?

社會之鏡,其實只是哈哈鏡。這些零星的評語不一定代表真正的你,這只是投影,反映的只是說話者自身的想法或性格弱點而已。

消極應對環境的人,很容易被外界影響,風和日麗時就興高采烈,陰雲密布時就無精打采。他們的言語中會常常暴露放棄的意圖,比如:「我就是這樣做事的。」我天生這樣,這輩子改不掉了。」「他把我氣瘋了!」(是別人控制了我的情緒)。「我根本沒時間做。」(時間控制了我。)

如果你也說過類似的話,那不代表你真的無能為力,而是你有意或無意地選擇了被外界條件控制。畢竟這世上還有很多人,不管面對怎樣的環境,都能夠慎重思考,自主選擇對外界刺激的回應方式。正如美國小羅斯福總統的夫人埃莉諾·羅斯福所說:「除非你願意,否則沒人能傷害你。」

在主動應對環境方面,有一個很著名的故事,是關於心理學教授維克多·費蘭克爾的親身經歷。

身為猶太人,費蘭克爾曾在「二戰」期間被關進納粹德國的死亡集中營。他的爸爸、妻子和兄弟都死於納粹魔掌,他本人也飽受凌辱和酷刑。當時,在的他周圍,所有的囚犯都兼持著一個想法:自己隨時會死去。每個人都活在絕望與恐懼之中。

有一天,費蘭克爾赤身獨處於狹小的囚室,忽然有一種全新的感受,後來他稱之為「人類終極的自由」。他告訴自己,雖然納粹能控制我的生存環境,摧殘我的肉體,但我的自我意識卻是獨立的。他開始寫書,並想像從死亡營獲釋後,他會站在講台上給學生講授自己這段痛苦遭遇,告訴他們如何用心靈的眼睛看待自己的經歷。

這期間,費蘭克爾不斷修煉心靈、頭腦和道德的自律能力,直到超脫納粹的禁錮。這種力量也感化了其他的囚犯,甚至獄卒,在他的帶動下,獄友們在苦難中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和自尊。

如果說,即便身處極端惡劣的環境,時刻面臨死亡威脅,一個人仍然葆有讓自己平靜快樂的能力。那麼,當我們面對工作的壓力、生活的煩惱、客戶的指責、他人的誤解這些「小事」時,我們也一定可以保持原來的自己。

02刺激—情緒分離法:保持好心情,不讓環境控制你

擁有主動選擇的能力,不是說我們可以完全屏蔽外界刺激的影響,而是說,我們可以在外界刺激和自身反應之間,拉開一段距離,給自己一個反思的空間。我把這叫做「刺激—情緒分離法」。

我們通常認為,是外界刺激直接引起了我們的情緒。比如說,「就是因為你不聽話,我才這麼生氣。」「就是因為上班路上遇到堵車,我才大發脾氣。」

但實際上,在刺激和反應之間,我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環節,那就是你對外在事實的判斷和想法。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面對同樣的事情,不同的人,情緒反應會迥然相異。

比如,兩個鄰居,家裡孩子都期末考試,成績都不及格。其中一家的家長為此大發脾氣,對孩子又打又罵;而鄰居家長,卻能心平氣和,只是叮囑了孩子幾句。

兩家的反應為什麼不一樣呢?主要是兩個家長對這件事的想法不一樣。發脾氣的家長,認為孩子成績差,將來肯定沒出息;而平和的家長,認為孩子現在成績差,不代表將來會一直差,成績不能決定一切。

莎士比亞說過:世事本無好壞,皆因思想使然。你的想法,才是你情緒的真正誘因。而好消息是:我們控制不了外界刺激,卻可以控制自己的想法,進而選擇自己的回應方式。

這是完全能夠做到的。因為人類之所以能超越其他低級動物,成為萬物之靈,有一個關鍵點,那就是人類能夠將自己的思考作為思考對象,這在心理學上叫作「元認知」能力。就是說,我們能夠去想:我剛才在想什麼?我的想法對不對呢?

這個能力非常寶貴,只是我們沒有養成隨時使用它的習慣。因為人的大腦是懶惰的,過去的經驗、習慣會讓大腦形成一系列固定的想法,當面臨某種情境時,我們會瞬間產生相應的想法,這個時間短得讓人根本注意不到,所以我們會認為是外界刺激直接引起了自己的情緒。

比如,當你發表了一個觀點,但是遭到另一個人反駁時,你瞬間會產生「他在貶低我」「他是故意找茬」之類的想法,於是你感到憤怒,並認為是對方造成了你的壞情緒。實際上,對方未必如你所想。很多人窮其一生,都在試圖通過改變環境和他人,來讓自己獲得平靜,結果卻是一敗塗地。

正確的做法,是調動自己的「元認知」能力,捕捉到這一瞬間的想法,並進行反思和質疑。

在心理學界,這種方法叫做「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用公式表示就是A×B=C。A代表不利事件,B代表你對這個事件的看法,C代表情緒,在A不可更改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調整B來改變C。當B是一個非理性看法時,可以通過質疑來與之辯論,然後建立一個有效的理性看法,以此來消除負面情緒。

這個方法很管用。就在不久前,我還用它化解了一次負面情緒。

說來這是件職場中很常見的事:我認真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把我寫的東西提交給上級,但上級的反饋不甚滿意,言辭也有些犀利。當我收到這份反饋時,第一時間感到了不舒服,我馬上意識到,我的內心產生了負面情緒。

我非常不喜歡讓負面情緒控制我,所以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讓自己變成一個旁觀者,觀察我自己。我發現我的眉頭皺起來了,身體緊繃,脖子僵硬;我尋找準確的詞語來形容內心的感覺,應該是「煩躁」比較貼切。然後我試著深呼吸來放鬆一下自己。

接下來,我問自己,是什麼樣的想法,讓我產生了這樣的負面情緒?嗯,我想的是:上級的批評,是對我的努力和我的能力的一種否定,正是這種想法,讓我很煩躁。

緊接著是「質疑」:我不夠認真努力嗎?沒有,我很努力。我真的沒有能力嗎?也不是,首先,上級的評價帶有其自身的主觀性,我不能因為一個人的評價就否定自己;第二,之前的工作成果已經充分證明了我的能力,我沒必要因為這一次的失利而否定自己;第三,上級的評價標準總在變化,這說明他是一個不太好管理的領導,我只要採取相應的適應策略,也沒必要用負面情緒來懲罰自己。

心念電轉,幾秒鐘之後,我已經完全平靜下來,恢復了之前的好狀態。事實證明,刺激-情緒分離法真的很管用。

03影響圈聚焦法:改變你能改變的,其餘的就隨它去

「刺激—情緒分離法」告訴我們,要讓自己擁有好心情,關鍵的一點,就是改變你能改變的,不讓那些你控制不了的事情影響自己。而想要做到這一點,還有一個非常好的方法,那就是「影響圈聚焦法」。

「影響圈」的概念,是史蒂芬·柯維提出的。他說,每個人都有格外關注的問題,比如健康、子女、事業、工作、國債或核子戰爭等等,這些都可以被歸入「關注圈」。而在這個關注圈之中,有些是我們能掌控的,有些則超出個人能力範圍,前者可以被圈成一個較小的圈,就是「影響圈」。

一個人若要讓自己活得有選擇、有力量,就應該把注意力更多地聚焦在影響圈,而不是關注圈。但是我們常常是反著來的。表現主要有三點:

第一,每天在網際網路上瀏覽大量信息,什麼事都知道,什麼道理都明白,卻不會通過實際行動改變自己;

第二,過於在意社會的觀點、他人的評價,為了活出別人眼中的成功而焦慮;

第三,執著地認為,只有環境和別人改變了,自己才能變好,典型的思維是「如果」式:「如果我老闆不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該多好」「如果我的出身好點該多好」「如果我沒有遺傳我爸的壞脾氣該多好」「如果孩子們不那麼叛逆該多好……」

只要我們的焦點在關注圈,就等於是允許自己受制於外界條件,其結果必然是被動的。只有調整過來,把我們的時間和精力聚焦在影響圈,專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你才會獲得積極的能量,以及心靈的平和寧靜。

這個道理,讓我想起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我兒子浩同學剛上小學那會兒,坐不住板凳,喜歡大聲說話,不能夠遵守學校紀律,班主任隔三差五地給我發微信,指出他的種種問題,還曾表示,「這孩子是不是無法適應學校生活?」這一切,弄得我非常焦慮。

我想了很多方法,批評教育、講道理,做得稍稍好一點就大加鼓勵,但浩同學面對新的學校生活,還是顯得手足無措:「我總是做不好,怎麼做都錯!」

我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後來,通過與愛人反覆交流,終於有一天,我醒悟到,我們太過看重學校、老師對孩子的看法,在內心深處覺得兒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常人」,這種焦慮會透過我們的一言一行表現出來,並傳染給兒子,這會影響他對自己的認知和定義。

我們改變不了別人的看法,但是可以改變自己的做法。從那天起,我們不再拿兒子跟旁人比較,不再拿老師的話來「點撥」他,我們只是把他看作一個獨一無二的孩子,發自內心地欣賞他的優點,處處付達出這樣的信息:「孩子,你沒問題!」

後來,浩同學慢慢進入正軌,而且不管別人怎麼看待他,他一直保持著樂觀、陽光和自信,這讓我非常欣慰。

有一句非常有名的祈禱辭是這麼說的:「上帝啊,請賜我平靜的心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請賜我勇敢的心去改變我能夠改變的,請賜我智慧的心去辨別它們。」別去在意那些你無法改變的,把自己的焦點放在影響圈,去做事,去行動,你就能化阻力為助力。

不管是識破「社會之鏡」,扭轉自己的想法,還是聚焦在影響圈,其核心都是:我們能夠通過自己的力量,擺脫外物的控制,讓自己變得快樂、堅定、強大。你的幸福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就從現在開始改變吧。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七稜鏡2010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730/1483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