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龍飛船返程!兩名美國太空飛行員結束國際太空站任務

在國際太空站執行了長達兩個月的任務後,兩名美國太空飛行員鮑勃·貝肯(Bob Behnken)和道格·赫爾利(Doug Hurley)美國東部時間8月1日下午5:30登上名為「奮進號」(Endeavor)的SpaceX「龍飛船」,並於7:30左右離開國際太空站,踏上返回地球的旅程。他們將歷經19個小時的飛行旅程,於美國東部時間8月2日下午2時48分左右,在墨西哥灣的著陸點降落。

美國宇航局NASA和SpaceX公司此前選擇了佛羅里達州巴拿馬城海岸作為「龍飛船」的主要下水田點,但東海岸的颶風「伊薩亞斯」(Isaias)的變化路徑可能會改變這一選擇。天氣預報稱,墨西哥灣的海水會更加平靜。

9年後重啟的載人航天項目

如果兩名太空飛行員成功返回地球,那麼SpaceX將再次完成壯舉,不僅將太空飛行員送往國際太空站,還成功將他們接回地球。SpaceX也將被載入人類航天史冊。

兩名太空飛行員啟程時良好的天氣條件讓返程任務得以按計劃進行。美國宇航局商務機組經理史蒂夫·斯蒂奇(Steve Stich)周六曾表示:「我們在8月有很多『返程』的機會窗口,我們不急著回家。」他補充說,如果「伊薩亞斯」讓返回任務強迫延誤,下一個返回機會將在周一開放。

今年5月30日,貝肯和赫爾利搭載由SpaceX建造的「龍飛船」,從佛羅里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歷經19個小時的飛行後,抵達國際太空站,他們在那裡度過了兩個月的時間「龍飛船」也將執行下一次太空任務,將更多太空飛行員送往國際太空站。

這是歷史上首次由一家私人公司將兩名太空飛行員送往太空。這也是美國9年前終止載人航天項目後的首次重啟。SpaceX創始人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曾表示:「相比把兩名太空飛行員送往國際太空站而言,返回的難度更大。」

「最困難的部分是讓我們發射升空,但最重要的部分是讓我們回家。」貝肯在當地時間周六早些時候國際太空站上的告別儀式上說道。

根據NASA的直播,為了將太空艙推離太空站,機組人員將引擎連續四次迅速點燃,隨後,「龍飛船」緩慢地從國際太空站下降,一直降到距離地球約250英里的上空。「龍飛船」所有的動作都是由車載計算機執行的,而兩位太空飛行員的食物和水供應充足,他們還能在返回地球前睡一覺。

到周日下午降落前,「龍飛船」將繞著地球表面的濃厚大氣層旋轉。在快速穿越大氣層的過程中,「龍飛船」將再次點燃引擎,並以每小時17500英里的速度行駛。快速的空氣壓縮以及大氣與飛船之間的摩擦會將「龍飛船」的外部加熱到華氏3500度左右,這是旅途中最危險的部分,但是厚厚的隔熱罩將使兩位太空飛行員保持安全。

商業航天成本有望大幅下降

美國的上一次載人航天計劃於2011年結束,此後美國宇航局NASA每次要送太空飛行員去國際太空站,就只能前往俄羅斯搭載「聯盟號」飛船。這讓NASA付出昂貴的代價,因為聯盟號的「船票」每張票價高達8600萬美元,如果送兩個太空飛行員升空,就需要支付近2億美元的費用。

為了激發商業太空市場的發展,美國宇航局在2014年向SpaceX和波音公司共同簽署了近80億美元的訂單,以開發太空艙,並嘗試了一種允許NASA從兩家公司購買太空飛行員座位的合同模型。

2014年,NASA與SpaceX合作,向其支付26億美元建造龍飛船,最初的任務是向國際太空站運送貨物。同時,NASA還向波音公司支付了42億美元的合作費用,用於打造航天飛船「星際客機」(Starliner)。

NASA將載人航天的發射任務交給私營公司是具有爭議的,過去幾十年裡,NASA從未將這一任務外包給私營公司。促進NASA做出這一決定的原因是,他們認為商業公司可以降低成本,並且刺激創新,這將使得NASA能夠把更多的時間用於深入地探索太陽系。

國際太空站已經圍繞地球軌道運轉了20年,美國和俄羅斯是最早開始營運國際太空站的兩個國家。在20年裡,有19個國家的240名太空飛行員到過國際太空站,也包括中國太空飛行員。他們在國際太空站裡面進行了成千上萬個科學實驗,從人體對太空的反應到新藥研發。

根據2019年NASA的一份調查報告,龍飛船的「船票」每張大約在5500萬美元,儘管低於俄羅斯「聯盟號」的費用,但仍然很高。而未來隨著更多太空任務的執行,這一成本也將隨之下降。

SpaceX的主要目標是通過火箭的重複利用來降低發射成本。比如運送貨物的太空艙「龍膠囊」(Dragon Capsules)就已經使用了三次。2015年以來,SpaceX數十次成功安全地將「獵鷹9號」重型火箭的一級助推器著陸回收。

SpaceX載人項目的成功也意味著未來更大的商業模式的潛力,比如馬斯克的星鏈計劃(Starlink)。未來的機遇在於,除了火箭發射、太空飛船之外,會有更多的領域陸續向民營企業開放,無論是基礎的衛星發射,還是與火箭發射效能提升相關的一些創新,包括新的網絡技術,都有非常大的應用機會。

責任編輯: 寧成月  來源:第一財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802/1484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