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14歲男孩咬住母親手腕不鬆口 養廢一個孩子的方式 就是溺愛

孩子是父母心中最珍貴的寶貝,很多父母對孩子疼愛備至,恨不得把自己擁有的一切都獻給孩子,對孩子提出的要求,也會盡一切可能去滿足

可是,父母也要知道,過度的愛會變成溺愛,它會培養出驕橫跋扈、自私自利、只知索取的孩子,最終父母也會深受其害、後悔莫及

數日前,有網友在浙江某書城,遇到了這樣一件事情:

一個14歲的男孩因為媽媽沒有滿足自己提出的要求,就大哭大鬧、滾地撒潑,後來還用嘴死死咬住媽媽的手腕

媽媽被孩子撕咬,手腕都快被咬出血了,卻不阻止孩子,只知道默默流淚

書城的工作人員以及一些顧客實在看不過去了,都來勸說,哪知男孩卻咬得更緊了。

最後還是男孩自己情緒平靜下來,才放開了媽媽……

這件事情讓很多網友憤慨不已,大家都說:「這種孩子不是來報恩的,而是來討債的!

可事實上,哪裡有什麼生來「討債」的孩子,歸根結底還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才讓孩子變成了現在的樣子。

​溺愛的危害有多大

從這位媽媽逆來順受的反應,不難看出家長平時是如何對待孩子的:

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過分,家長都會滿足,造成了孩子只知道習慣性地索取,卻不懂感恩、不知珍惜

孩子做錯了事情,家長連說句重話教育一下都捨不得,讓孩子漸漸變得不辨是非、不懂善惡,整日為所欲為、任性胡來

家長總是給予孩子過度的關注,讓孩子以為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逐漸變得唯我獨尊,毫不考慮他人的感受

像這樣去溺愛孩子,只會養出不尊敬、不孝順父母的「白眼狼」。

之前網上有這樣一段視頻引發了網友熱議:

視頻中一個10歲的男孩揮起拳頭,一拳拳打在媽媽頭上,後來更飛起一腳,將媽媽踹倒在地上,然後接著踢打已經倒地的媽媽……

視頻中的媽媽同樣是一副麻木不仁的樣子,讓人看了痛心,又覺得十分無奈。

溺愛的危害有多大?從這些真實的案例中,不難找到答案。

溺愛與真愛有本質區別

心理學家指出,溺愛不是真正的愛:

真愛孩子的話,會尊重孩子、了解孩子,順應孩子不同階段的成長需求,恰到好處地引導他們,提供「剛剛好的幫助」,鍛鍊他們的獨立意識和個人能力。

與真愛相比,溺愛卻是不懂放手、過度包辦、過度袒護、過分妥協,總之是一種沒有節制、不負責任的「愛」

非常顯然,過度溺愛孩子,其實是害了孩子,會讓孩子變得冷漠、驕橫、缺乏責任心,缺乏健全的人格……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做,才能避免過度溺愛造成的惡果呢?

1.改變無條件滿足孩子的做法。

孩子向我們提出了要求之後,應當讓他說明理由,如果是合理的要求,可以適當滿足。

可要是不合理的要求,就應當溫柔而堅定地拒絕,千萬不能一心軟就答應孩子,避免將孩子的「胃口」養大,下次他們還會提出更加過分的要求。

2.不做服侍孩子的「傭人」。

我們不能總是跟在孩子身後,提供各種無微不至的「服務」,那會讓孩子把我們當成保姆、傭人,對我們的付出無動於衷

在家庭中,父母與孩子之間應是平等的關係,我們不能讓孩子從小就有「高人一等」的感覺

所以不妨讓他們做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和父母一起勞動,在鍛鍊他能力的同時,也能讓他理解父母的辛苦。

3.停止對孩子的過度包辦。

孩子總會長大成人,不能永遠躲在我們的羽翼之下享受安全和溫暖。我們現在替他做得越多,日後他需要自己彌補的東西就越多。

所以,我們一定要經常提醒自己「忍住!別插手!」

很多事情不妨讓孩子自己動手去做,哪怕最初他因為缺乏經驗,做得不夠好,但畢竟是在鍛鍊他的行動力、思考力、創造力,而我們出手代勞,卻會讓他失去這樣的鍛鍊機會,反而對他的成長不利。

4.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

共情,簡單地說,就是能夠理解他人的心理,體會他人的情緒感受

懂得共情的孩子,遇事不會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不會只圖自己一時開心,卻不管不顧他人的想法。

為了提升孩子的共情能力,我們不妨將自己的情緒描述給他聽,同時可以提醒孩子多做換位思考,想一想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造成什麼樣的感受。

當然,我們自己也應當充分調動「共情能力」,去體察孩子的內心世界,這樣才能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愛應當是什麼樣子的。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親子育兒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806/1485873.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