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民生 > 正文

教育不公根子在政府 學區房涼了家長也受罪

—最牛學區房跌了 但教育公平還有多遠

作者:
教育投入最偏頗的時候,幹部子弟學校教師編制比例是農村學校的6倍,6位幹部子女配備1名教師,而農村則是35個孩子配備1名教師。即使在大力壓縮擇校,憑房產篩選入學的這些年,國家對重點學校的投入仍是有增無減。

高考出分報志願了,當海淀的父母們津津樂道著他們以一區之力收穫了57位北京市超一半的700+的時候,西城的家長們也是頗為舒適的,八中、實驗學校和四中為西城奪得了十幾位超高分學生。西城的教育高地的優勢地位還是一如既往地顯眼。

不過,隨著所謂的‌‌「7.31多校劃片‌‌」的到來,西城區的教育高原將變得更平緩,更加一馬平川了。留給西城家長們的不再是學生成績和家庭財產的雙贏,而是更多的不確定性。

今年4月多校劃片政策出台的時候,西城區的學區房著實又火了一把,36小時成交3套金融街學區千萬級別的老破小。可這些心急火燎的家長們僅看到了7月31日前買房還能避免多校劃片,卻想不到他們可能還面臨著另一種風險,即優質小學減招。

德勝學區過去沒什麼名氣,近些年卻因為轄區內學校整體質量的提升,一下子成為全國有名的頂尖學區,家長們更是豪擲千萬級別的金錢來買房,趨之若鶩。5月底,北三環德勝學區內的兩棟大廈因為劃片進入重點校三帆附小,房價瞬間飛漲,有些大戶型的房子一夜之間掛牌價跳漲了6、700萬元,整體房價較之前的掛牌價多出了一半。三帆小學的學位還有另一個附加值,該小學的學生有相當比例可以對口直升三帆中學,而三帆中學是北師大二附中的初中部。但就是這個含著金鑰匙的小學,6月底又傳來了爆炸性的消息,班級由7個縮減到4個,2016年下半年至今設籍的孩子,都被調劑了,買了片區內學區房的家庭一下子炸窩了。

北京抑制學區房的炒作是從中學多校劃片開始的。中學生過了12歲,身體條件和心智相對成熟,孩子有能力到遠一點的地方上學了。於是那些中學和小學教育資源不匹配的學區,房價受到了一定壓制。可家長和教育部門很快找到了曲線規避的辦法,即直升校。西城區曾提出,直升比例從2015年的30%直升開始,每年遞增10%,到2020年直升至80%。今年正好是這一目標的第六個年頭,也是從那個目標提出來後,第一撥新生兒的入學年齡。直升政策如指揮棒,誘導著家長們向著直升校所在學區進發,直升小學不得不一再擴招,這個三帆小學的班級就是從原來的3個班一點點擴大到7個的。可現在,或許是政策的原因,或許是與之對口的中學吃不消了,它不得不縮減了班級。這意味著,不僅‌‌「7.31多校劃片‌‌」政策後買房的鐵定面臨多校劃片的風險,就連此前買房的,如果不是設籍早,也難確保自己的名校學位。

每一位家長都希望為孩子爭取到優質教育資源,可學校方為保證自己的‌‌「優質‌‌」,又渴望擇優選才。這就構成了家長與學校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幾乎是不可調和的。僅憑房屋所有權狀的錄取,雖保證了入學新生的衣食無憂,有充足的財力後盾,卻難保證生源上的優勢,即使優質學校,各種一流教育資源齊上陣,到頭來也難免碰上調皮搗蛋的學生,難免到了畢業的時候學生成績參差不齊。而高考指揮棒下,越到高年級,學校的教學壓力越大,學校間的競爭越集中到了學習成績上。直升政策或許正是這一對矛盾的集中爆發點。

三帆附小的縮班或許正是一個明確的信號,所謂‌‌「直升‌‌」並不是保險箱。尤其是2022-2023年將是幼升小的人口大年,那個時候調劑將會是慘烈的。此前,很多家長還寄望於學校將無限制地擴招下去,可大潮未至,學校已經開始縮編,釋放出的信號不言而喻,高價買了學區房的面臨著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境地。

而隨著西城區‌‌「7.31‌‌」的過去,北京市所有區縣的優質小學確定性學位,只保留給了此前的老住戶,即使是老住戶,也要足夠‌‌「老‌‌」資格,按照現行政策,設籍滿五年以上才安全。新來者則沒有了入學承諾,遏制學區房的政策在北京算是徹底落到實處了。至此,學區房算是徹底告一段落了。

學區房的學位不保,並不意味著北京市就沒有更廣泛意義上的學區房了。北京高考自主命題滿分750分,今年高考中考出700分以上超高分的高達80人,16個區縣中,僅海淀一個區就占了57人,一個人大附又占了海淀的一半,意味著剩下15個區700分以上考生總和還不及海淀區的一所學校。在高考就是中小學教育的所有目的和成果的今天,在優質教育資源區的‌‌「鎖區‌‌」政策下,望子成龍的家長們還是會想盡一切辦法‌‌「孟母擇鄰‌‌」。

中國教育不公平的根源是重點學校政策,教育部曾明確要求在經費投入、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學生來源等方面向重點學校傾斜,由此形成國家級、省級、地級、縣級的重點學校‌‌「層層重點‌‌」的格局。教育投入最偏頗的時候,幹部子弟學校教師編制比例是農村學校的6倍,6位幹部子女配備1名教師,而農村則是35個孩子配備1名教師。即使在大力壓縮擇校,憑房產篩選入學的這些年,國家對重點學校的投入仍是有增無減。加之大量‌‌「根本無法拒絕‌‌」的‌‌「條子生‌‌」的存在,以及‌‌「條子生‌‌」帶來的天價贊助費,教育資源聚集的趨勢非但沒有改變,反而愈演愈烈了。

回應教育公平的籲求,教育部門所做的是優質學校擴張,試圖建立一個無所不在的重點學校烏托邦。可即使如西城那樣得天獨厚的地方,學習質量仍有差距。差異是永恆的,反而沒有差別是反常的,不符合客觀規律的。回應家長們對交易資源的渴望,除了按住學區房,教育部門還有更多的路要走,這就包括教育資源的平均分配,私營教育機構的平等發展,以及高考指揮棒的改革。

學區房涼了,這不能算結束,而應該是新的開始。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806/1486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