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早在六月開始,討論開發「香港健康碼」系統,並與粵澳政府進行互認,以方便三地人員跨境往來,豁免接受14日強制隔離檢疫,但由於香港疫情反彈,計劃延期推行。(路透社資料圖片)
港府上周宣布推行全民免費病毒檢測計劃,雖然當局強調檢測是自願性質,市民「想做便做」,但近日親北京陣營不斷放風,呼籲港府推行全民檢測的同時,配合「港版健康碼」,檢測結果呈陰性、持有健康碼者,才可出入商場、食肆等公共場所。有輿論認為,這是變相控制全社會。
港府早在六月開始,討論開發「香港健康碼」系統,並與粵澳政府進行互認,以方便三地人員跨境往來,豁免接受14日強制隔離檢疫,但由於香港疫情反彈,計劃延期推行。隨著港府上周宣布推行全民自願免費病毒檢測計劃,親北京陣營亦乘勢重提健康碼,是次目標更不限於跨境人士,而是全體港人。
港府修例為中國檢測人員開方便之門被「欽點」中資化驗所再被揭資格成疑
北京派員赴港助核酸檢測港人DNA「送中」全民監控?
大陸醫護準備空降香港支援抗疫工作香港醫護也要一國一制?
近日多個親北京政黨都先後與特首林鄭月娥會面,要求政府落實「港版健康碼」制度。其中代表商界利益的政黨經民聯更明確提出,應規定持有健康碼、檢測結果為陰性的人士,才可於14天內出入食肆、商場等公共地方。他們解釋,放寬持健康碼人士的部分防疫措施,包括二人限聚令、晚間禁止食肆堂食等,有助食肆繼續經營下去。
視頻【親北京陣營倡推行「港版健康碼」】【醫護界質疑限制人身自由】
什麼是健康碼?
健康碼制度早於二月在中國杭州試行,再擴展至全國,以紅、黃、綠三色碼,代表民眾的健康情況,只有持有「綠碼」的個人,才能出門、在城市移動。持「黃碼」者可能被要求在家隔離7天,持「紅碼」則可能需要隔離14天。後來部分地區更要求憑健康碼,才可乘坐地鐵、出入辦公場所、超市等。曾有中國民眾向本台反映,認為健康碼不能反映真實健康情況,防疫效用也不大。
《紐約時報》曾報導,這項健康碼系統似乎還與警方共享用戶資訊,是一種「自動化社會控制方式」,一旦用戶申請健康碼,授權該軟體訪問個人數據,就會向警方報告,把用戶的位置、城市名稱和識別編碼發送給伺服器。人權組織也擔憂,當局或藉此監控民眾及侵犯人權。
香港醫學專家:健康碼不是防疫措施
從醫學角度來看,香港醫學專家並不看好在港實行健康碼。香港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認為,健康碼不應用於社交活動篩檢。他周四(13日)出席電台節目時表示,病毒潛伏期長達14日,而且過往亦有不少病人檢測結果出現假陰性,若認為取得陰性報告就等於安全,很大機會令疫情打回原形。
梁子超說:過了潛伏期後,病毒量就已經很高,可以有傳染性。其實我們最害怕是什麼呢?特別是一些有潛在接觸史、或有輕微病徵的人,拿到陰性結果時就以為自己天下無敵,其實可能會引致在這些飲食場所或其他場所,造成大型交叉感染,可能又會把疫情打回原形。
梁子超又表示,香港要回復經濟活動,就應先設法控制疫情,但香港「對外防守是最差」,在全球疫情惡化下,不排除香港會有第四波疫情。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柏良也表示,這並非好的「解封策略」,更直指健康碼不是防疫措施,而是經濟安排。他認為目前應檢視邊境的漏洞並儘快堵塞,令社區不再出現傳播鏈,就可以有條件放寬防疫措施。
武漢新冠肺炎爆發後,當局推出「健康碼」紀錄使用者生活細節。(法新社圖片)
港府治標卻不治本防疫措施引來各方猜疑
年初曾發起醫護人員罷工,逼使港府全面封關的醫管局員工陣線主席余慧明批評,港府至今不落實全面封關,繼續豁免部分入境人士的隔離檢疫要求,無法從根本上堵截病毒。她表示,在此前提下,港府推行的限聚令、健康碼等,都不是防疫措施,而是限制市民自由的「政治幌子」。
余慧明說:如果真的想確保香港不會再有第四波、第五波、第六波病毒爆發,理應進行全面封關,而不是不斷豁免檢疫。如果一定要市民去參加健康碼,才可以去餐廳、去公眾地方、乘坐交通工具,如果不做就不能坐交通工具,也不能去吃飯的話,這就是限制人們自由的政策。
港人對政府缺乏基本信任
港府早前又特別修例,豁免中國檢測人員在港註冊的要求,容許他們來港協助檢測,更欽點多家中國化驗所在港為市民進行檢測,已令港人憂慮基因會「被送中」,仿效新疆作監控之用。港府曾多次澄清樣本不會被送到其他地方,並會在短期內在港銷毀。不過市民疑慮未釋,再傳出強制落實健康碼的風聲,香港註冊醫務化驗師梁啟維認為,只會讓市民更恐慌。
梁啟維說:健康碼的初衷是好事,讓一些已知沒有問題,沒有病的市民可以外出,減少社區感染。但為何市民還會疑慮,會怕?就是市民對政府的不信任,當大家都懷疑你會否基因送中時,你再推健康碼,可以全天候追蹤你,當政府不受信任,大家才覺得你會不會用來追蹤我們,監視我們?
而當港府以疫情為由,推出各種令人費解的措施之時,另一方面又自行打開防疫缺口。香港機場管理局最新公布,由周六起至10月15日期間,由中國機場出發的旅客,可經香港國際機場轉機或過境到其他航點。
記者:呂熙文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