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有自控力的孩子 是因為父母都做對了哪些事?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韋格納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心理實驗,他告訴參與實驗的學生,可以想任何事情,但就是不要想白熊。

這些平時幾乎不會想到白熊的學生們,就因為這樣一個簡單的要求,此刻卻很難將白熊趕出他們的大腦

韋格納把這個效應稱為「諷刺性反彈」。

這樣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越是不讓孩子玩手機遊戲,孩子越沉迷;越是不給孩子吃的零食,孩子越渴望;因為害怕被父母責罵而努力不讓自己尿床的孩子,最有可能會尿床。

以前在小區里遛娃,常常會遇到一個姥姥帶著她3、4歲的小孫女,每次遇到,這位姥姥都要抱怨孩子尿褲子的問題,抱怨完之後,她還會轉回頭,對著小女孩又是一頓告誡:千萬別再尿褲子了。

有好幾次,當她正這麼說的時候,小女孩的褲子又濕了,姥姥簡直怒不可遏,照著孩子屁股就是「啪啪」兩下。

我嘗試勸解過姥姥幾次,但也沒什麼效果,她堅持認為,孩子就是故意在跟她作對。

沒辦法,如果大人的想法不變,和孩子溝通的方式不變,原本算不上問題的「尿褲子」,恐怕就真的會成為一個問題了。

1

越是被禁止的事情,孩子越想做,甚至是忍不住要做。其實,「諷刺性反彈」效應不僅孩子會有,成年人也一樣。

一本平淡無奇的書,如果成了「禁書」,想要一窺究竟的人就會成倍增多。越是傾盡全力想要減肥,就越是難以忍受食物的誘惑。

為什麼會這樣呢?

韋格納的解釋是,這與大腦處理信息的方式有關。

當大腦接收到「不要去想」、「不要去做」的指令時,大腦一方面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和能量來啟動自控系統,另一方面還要自我檢查,自己到底有沒有「不想」、「不做」。

這會讓大腦的潛意識不斷地想起被禁止的內容。

韋格納也提出了一個對抗「諷刺性反彈」的方式,那就是放棄自控。這聽起來似乎有些矛盾,但腦科學研究表明,如果被壓抑的想法能夠得到表達,這個想法就不太容易被激活。

我一位朋友的兒子班上有個女孩子,只要誰給她零食吃,她就跟誰玩。

有一次家長會,朋友恰好跟這個女孩的媽媽坐在一起,聊到各自的育兒方式,女孩媽媽說,自己對女兒要求很嚴格,從不讓她吃零食。

可見,嚴格的管教並不能阻止那些你不想看到的行為,反而會在你看不見的地方,報復性地出現。

我也曾經因為擔心靈小犀年紀小,吃口香糖不知道要吐出來,所以一度是禁止她吃的,沒想到的是,口香糖在她心裡不僅種了草,還生了根。她連做夢都想吃。

後來,她快5歲時,我索性放開,讓她想吃多少吃多少,當然,也提前跟她說明了口香糖為什麼不能吞咽。

她高興壞了,一口氣選了5種口味的口香糖。因為忌憚「諷刺性反彈」效應,我眼睛一閉心一橫,全給她買了,想著壓抑了那麼久,乾脆給她一個機會,一次性釋放掉。

當天晚上,她就毫無節制地吃完了一整盒口香糖,而我也無數次克制住了自己想要管她的衝動。

從那以後,口香糖在她心裡就算拔了草了,後來還要求我買過幾次,但漸漸地,口香糖就從她的零食單里消失了。

想要看到一個有自控力的孩子,前提得是你真的相信她有自控的能力,並給她自控的機會。

2

人之所以能夠有自控力,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人有自我意識。

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對自我意識的定義是:對自身狀態、情緒和動因的感受和認識。簡單來說,就是每個人對「自己是誰」的內在認知。

所以,自控力強的孩子,通常也都會有更多的自我意識,以及更高的自尊水平。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是有階段性特徵的。在很多父母都撓頭的「Terrible Two(可怕的兩歲)」,就是孩子自我意識迅猛發展的階段。

你可以嘗試在孩子的眉心點一個紅色印記,然後給他照鏡子,如果他伸手去摸鏡子裡的記號,說明孩子的自我意識還處於混沌狀態,如果孩子摸的是自己的眉頭,就說明孩子已經有了自我意識。

當孩子產生「我的」概念時,他會非常保護屬於自己的東西,有些孩子還會把「你的」和「我的」分得很開。

父母如果懂得尊重孩子,這個時候就不會輕易給孩子貼上自私、小氣的標籤,也不會為了成全自己的面子和人情,不經孩子允許就把他的玩具送給別人。

在有了「我」的概念之後,孩子還會通過不斷的探索來感知自己的能力,建立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

這個時候,父母放手讓孩子去探索、去嘗試,甚至去犯錯,孩子才能由此感知自己真正的能力,並建立起更積極的自我意識。

可惜有些父母不懂這個道理,往往對孩子保護過度、不給孩子鍛鍊成長的機會,結果傷害的不僅是孩子的自理能力,更是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水平。

這樣的孩子往往也很難有自制力,一旦管理自己的外力消失,情況就會變得失控。

3

缺乏自控力不行,可孩子太有自控力就一定好嗎?

其實,自控是一件很耗能的事,如果長期地、不間斷地自控,反而更容易有麻煩。

曾經跟一個「別人家孩子」的媽媽聊天,她女兒學習成績拔尖、性格隨和開朗,還不耽誤小提琴比賽拿一等獎,明明已經優秀到讓大部分孩子都望塵莫及了,可她還是覺得不滿意:我女兒什麼都好,就是不愛運動,體育成績不行,得加強鍛鍊才好。

誰都知道人無完人,可很多父母依然會用完美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就算媽媽不要求,這樣的孩子對自己也會有很高的要求。

如果父母總是不斷地試圖壓抑孩子的想法、情緒和渴望,一切都要按照「應該」、「必須」來做,結果只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要麼孩子更容易去想、去做你不希望他做的事情,要麼孩子把自己繃得特別緊,一旦超出可承受的極限,就有可能出現徹底的失控。

因為心理學家的研究證實,自控力是存在局限的。過度自律容易讓大腦感到疲憊,如果大腦的能量被耗盡,自控也就無從談起了。

就像飢餓的人不要拒絕零食一樣,在培養孩子自控力的同時,也要接納孩子正常的情緒和欲望,給孩子一點彈性的空間,允許他有時候也不那麼絕對地自律。

靠外力約束形成的「自律」只是暫時的,並不是真正的自律。

正如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凱利·麥格尼格爾所說,自控力的三大基石,是認識自我、關心自我和提醒自己真正重要的事物。

父母需要意識到一點,控制孩子的思想和行為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只有讓孩子成為一個高自尊水平的人,他才能真正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壹父母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816/1489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