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富養孩子的最高境界:懂得共情的家長 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內心

什麼是共情?

"所謂的共情是指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它意味著進入他人的私人認知世界,並完全紮根於此。"——人文主義創始人羅傑斯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彼此的溝通,而良好溝通的基礎,則是我們能夠和對方感同身受。

只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太多的人喜歡站在自己的立場思考問題,他們不願意覺察對方的情緒,只要自己感到舒服,便全然不顧他人的感受。

而這樣的人相處必然會矛盾叢生,更會讓人們感到心累。懂得共情的人,能夠切實的感受對方的情緒。

不管是喜怒哀樂,在對方眼裡都能感覺到自己是被理解的。

這當然是一種快樂的感覺,所謂知音難求,想要找到能夠自己共情,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其實並不容易。

作為孩子,當然希望父母能夠和自己共情,希望父母能夠接納和尊重自己的情緒。

但是父母總是用自己的方式愛著孩子,他們儘自己所有的能力讓孩子生活得更好,認為這就是愛孩子的表現。

但其實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希望父母能夠讀懂自己的內心世界。

共情是走進孩子內心的第一步

一位從名校畢業的23歲男生,他有著讓人羨慕的工作和家庭,可是他的內心卻從來沒有快樂過。

他整日用酒精麻痹自己,不僅不願意上班,甚至對老婆孩子也是不管不問,讓很多人覺得難以理解,畢竟他原本可以過上絕對幸福的生活。

然而追溯到這位男生的童年,我們就能夠理解他為什麼會有如此反叛的舉動。

從小到大,他走的每一步都是媽媽為自己規劃好的,他從來沒有得到母親一絲一毫的尊重,更不要提母親能夠理解自己,看見自己的想法。

雖然他接受了最好的教育,但是他的人生從來都沒有自己做主,以至於即便是成年之後,他對母親的恨依然有增無減。

於是他要報復母親,因為他是母親一生最大的驕傲,所以他選擇自我摧毀,以此來讓母親後悔一生。

孩子都渴望做自己,他們不想成為父母的複製品,希望能夠有獨屬於自己的生活。

然而這看似簡單的要求,在很多父母眼裡卻都成了叛逆,不可理喻。

於是他們會用強制的手段去控制孩子,讓孩子的天性被壓抑,自由被剝奪,也直接導致了和孩子的關係越來越遠。

蒙台梭利認為,讓孩子服從成人的意志,這是成人犯了最大最可恥的錯誤。

傾聽是實現共情的基礎

父母想要做到和孩子共情,就必須學會傾聽孩子的聲音。

在傾聽的過程中,大腦會釋放關於同情的後葉催產素,這種物質會阻礙壓力激素皮質醇的釋放。

這會讓孩子感覺到他們是被父母理解的,自然更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傾訴心聲。

只是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傾聽孩子,他們以為只要自己坐在孩子身邊聽他們說話,然後不停的用沒關係,不要生氣之類的話去安慰孩子,就是對孩子的關心。

但這種安慰方式讓人感覺更多的像是同情,而孩子其實真正想得到的只是父母看到他們的情緒,對他們說一句:我理解,我知道。

共情不是憐憫

當孩子玩鬧時不小心摔倒後,父母看到他們膝蓋上的傷口都會心疼不已,一邊安慰他們,一邊表示寧願這些傷口在自己身上,替孩子去承受疼痛。

這會讓孩子覺得他們的傷口真的很嚴重,因為父母如此同情自己,這完全可以讓他們產生自憐。

這會導致孩子的負面情緒不斷增加,他們完全不會去想如何解決問題,只會覺得自己的遭遇真的是讓人憐憫的。

他們會心安理得的享受著父母對自己的安慰,甚至會以此為殺手鐧,趁機對父母提出各種要求。

所以憐憫並不是真正的共情,反而會讓孩子失去思考的能力,習慣性的依賴父母。

富養孩子的最高境界是共情

如果說一個男孩對漂亮的娃娃特別是芭比娃娃情有獨鍾,那麼作為父母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相信大部分的父母都會覺得氣憤,無法接受孩子這樣的興趣。

但是著名紐約華裔設計師吳季剛的母親卻不同,即便孩子在學校被同學甚至老師嘲笑,也被周圍的人用非議的眼光看待,但是媽媽卻沒有批評他,更沒有否定他。

在對孩子細緻的觀察之後,媽媽終於明白孩子並不是對娃娃感興趣,而是對芭比娃娃身上那一件件漂亮的衣服感興趣。

當她看到孩子親手為芭比娃娃縫製的一件件漂亮衣服時,毅然選擇了尊重孩子支持孩子,有計劃的為孩子日後走上服裝設計之路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條件。

終於,吳季剛獲得了成功,他設計的服裝得到了包括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的喜愛,而他最想要感謝的人就是媽媽。

正是因為媽媽願意接納他,願意認可他,才能讓他自由自在的發展,實現自己的夢想。

愛孩子並不難,但是懂孩子卻不容易,每一位父母在做到愛孩子的同時,更應該學會和孩子共情,真正懂孩子。

這樣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才能夠事半功倍,才能夠讓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收穫成功和快樂。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育媽記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817/1490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