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怕髒的父母 養不出聰明的孩子

我們住的大院門口有個大禮堂,而禮堂前面是個小廣場,這裡是院裡孩子玩耍的天堂。

孩子一般在台階上爬上爬下,跳上跳下,也有的就在花園裡挖土、玩沙,還有到處走著撿撿垃圾,再到處扔扔東西。

當然下雨後出現的坑坑窪窪的水坑,是很多小朋友的玩耍的樂園。

但你總會聽到:「你看看你家孩子爬來爬去,身上多髒啊。」

「別去玩水,一會兒把衣服弄濕弄髒了。」

「哎,幹嘛呢?怎麼能隨便撿垃圾呢,多髒啊,快丟掉。」

「不要玩泥,都弄到身上了,快點打打,弄掉。」

但也有小朋友玩的很自由,他看到有小朋友爬來爬去,自己也在後面跟著爬來爬去。

一會兒又跑到花園裡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土;

一會兒又跑到水坑裡跳來跳去,還一邊喊:「爸爸,媽媽,我們來跳泥坑吧,像小豬佩奇一家那樣跳。」

沒想到她爸爸媽媽還真過來陪孩子一起玩。

旁邊有小朋友看的無比羨慕,也想進去玩水,可是身邊的奶奶總會喊到:「你別去玩哦,會很容易弄髒。」

「可是我很想去玩。」說完她就跑進去了,可很快就被拽出來了。

玩的自由自在的孩子的姥爺說:「小孩子都喜歡玩,讓她去玩吧,玩髒了再回家換衣服不就行了。」

「那不行,你看你家的鞋子衣服都濕了,弄的全是泥,也很容易感冒,你也別讓他玩了。」

說完就拖拽著依依不捨的孩子離開了。

但是卻仍能看到小女孩一步三回頭,眼裡充滿了渴望的目光。

再看那個自由玩耍的孩子,不停的去和別的小朋友玩,去加入他們的遊戲,也會不斷的去嘗試解鎖其他的遊戲。

就像教育家陶行知所說: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允許「髒」是他們能夠自由生活的第一步,如果怕髒而禁止他們的行為,則會讓孩子失去很多。

我以前很怕髒,也很懶,總擔心葫蘆娃弄髒了,而我要不停的收拾「髒」後的殘局。

後來朋友王姐的一次經歷改變了我對孩子髒的看法。

鄰居王姐是個很愛乾淨的人,家裡收拾的井井有條,一塵不染,然而她現在卻說要是回到女兒小時候,她一定不會那麼「愛乾淨」。

女兒想要自己動手抓著吃飯時,就說:「這樣吃太髒了,弄的到處都是,來,爸爸媽媽餵。」結果五六歲時還需要餵著吃飯。

當和小朋友一起玩時,別人在挖土玩泥玩水,渾身上下都髒兮兮的,雖然王姐也讓女兒加入其中,但卻不停地告訴她:「不要弄髒,小心點,弄到身上了。」

在N次的說教後,她女兒挖土時總是小心翼翼,偶爾把土弄到鞋上,也會趕緊用小手把土拍打下去。

而在家裡,她女兒喜歡到處塗塗畫畫,可又是因為怕髒,只限制女兒在畫紙上畫畫,甚至如果弄到身上就會說:「小心點,弄髒了很難洗。」

漸漸的,她發現她女兒對很多事情變得都不太熱情,也不太感興趣。

而且變得很害怕髒,也討厭別人的髒,在學校期間總有些不合群,別人都是一起玩耍,她卻喜歡一個人。

孩子主動的探索與體驗是他們認識世界最直接的方式,而這對他們的智力發展也起著非常大的作用。

如果我們總說這個不能碰,那個不能碰,會讓孩子受到限制,好像被禁錮了一般,不再敢主動去接觸這個世界,甚至變的小心翼翼。

這樣的孩子不僅不快樂,也失去了主動對生活探索的欲望,而主動的探索欲會讓孩子對事物保持強烈的興趣,有助於他們更積極的去學習。

要知道,髒了的衣服可以洗,畫畫的地板可以擦,弄亂的房間也可以收拾。

若因為怕髒,而讓孩子失去了主動求知、學習探索的能力就得不償失了。

不要讓我們的擔心怕髒,而破壞了孩子的好奇心,甚至影響到他們的成長。

《昆蟲記》的作者法布爾從小就是一個好奇心重的孩子,在課餘時間,你總能發現他趴在草地上觀察螞蟻。

他開心地觀看黃螞蟻與黑螞蟻打架,觀察中發現了螞蟻是用接吻來傳遞信息,發現了螞蟻的作戰風格,昆蟲的世界,如此趣味無窮,讓法布爾沉醉其中。

因為好奇心,才會有興趣觀察,持續的精力投入,這為法布爾積累了大量的豐富的觀察記錄和心得體會,讓他寫出一部風靡全世界的《昆蟲記》,為世人揭示了一個精彩絕倫、不為人知的昆蟲世界。

但試想如果父母怕髒,每次在他觀察時都制止,「不要趴在地上,看什麼螞蟻呀,那麼髒。」

或許就不會有聞名世界的法布爾和《昆蟲記》了。

就像很多小孩子都喜歡玩沙玩水玩泥,他們對這充滿了好奇心,會將心中想像的通過手中的泥、沙表現出來。

孩子天生喜歡探索周圍世界,玩沙和水可以滿足孩子探索自然的興趣,同時給予孩子極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這對他們的心智發展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而在遊戲中,對於那些缺乏自信心或者比較內向的孩子來說,更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幫助他們養成活潑開朗的性格。

其實孩子們喜歡的「髒」遊戲既符合孩子好奇愛玩的天性,又能把這種天性自然地融入到嘗新實驗的認知世界、探索世界的學習中去。

雖然「髒」,可是這裡面卻藏著孩子無盡的好奇心與探索欲,讓他們對世界對生活都充滿了希望。

孩子的創造力總會超出我們的想像,但這需要他們大膽自由的去創作,而不會受到我們隨時的干擾。

周末帶葫蘆娃參加幼兒園體驗課,是在蛋巢上作畫,參照老師的方法染成綠綠的毛毛蟲。

老師給小朋友們系上圍裙,就讓他們開始自由作畫了。

可是在作畫過程中,你會聽到:「這樣塗色不對的,你看你小心點,都弄到衣服上,多髒。」

「哎,毛毛蟲是綠色的,你怎麼變成紅色的了?」

「哎,小心,都弄到臉上了,很髒,我幫你擦乾淨。」

最後在家長的耳提面命下,小孩子漸漸的對這項活動沒興趣了,甚至還有的家長怕孩子弄髒,自己親手幫忙完成了毛毛蟲的製作。

可再看看有的小朋友,等畫畫結束後竟然變成了小花臉,雖然她的作品在大人眼裡不符合標準,可是她的色彩卻五顏六色。

如果因為怕髒怕亂,而讓孩子老老實實的在那按照自己的步驟畫畫,這在違反孩子的天性,也破壞了孩子的創造力。

創造力並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是可以培養的,而且值得培養。

北美對創造力有多年研究的專家們指出,創造力來源於好奇心和愛玩的心態。

看似「髒」的遊戲,比如隨便亂塗亂畫,又比如在泥里沙里瘋逛的玩耍,還有的將各種玩具拆的亂七八糟,弄的髒兮兮的,這是孩子對未知事物保持好奇心的表現。

愛乾淨其實沒錯,但如果為了乾淨而破壞了孩子的創造力就得不償失了。

有了孩子後,我們都希望孩子能生活在健康安全的環境下,可是我們過度的擔心,讓孩子一直避免「髒」,這反而會讓孩子抵抗力差,容易生病。

曾在《鈍感力》中看到這樣一個例子:一幫同事集體用餐,因為食材不太新鮮,全部食物中毒,唯獨一個小伙子倖免。

渡邊淳一最後分析,發現因為這個小伙子家庭環境不太富裕,從小就吃一些不太衛生的東西,以至於他的腸胃免疫力優於常人。

雖然渡邊淳一講的這個故事很極端,讓人發笑,但卻不無道理。

其實英國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孩子玩「髒遊戲」時身上被弄髒,但身體接觸的大量微生物,可以使孩子的免疫系統「認識」細菌而不會對其過敏。

最後,讀到海桑的一首詩,會更讓我們遵從孩子的天性,髒就髒著養吧。

一個小小孩,如果他乾乾淨淨衣帽整齊;

如果他規規矩矩,這可並非一件多好的事。

如果他一開口便是叔叔阿姨好、再見再見你好;

如果他四歲就能讓梨,這又有什麼意義?

一個小小孩,應該是滿地亂滾滿街瘋跑;

臉和小手都髒兮兮的還應該有點壞,有點不聽話;

他應該長時間玩著毫無目的遊戲。

他是一隻自私、可愛,又殘酷的小動物;

他來到世上,是為了教育我們;

讓我們得以再一次生長,而不是朽壞下去。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爸媽精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905/1497455.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