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紅痣、手掌變紅是肝硬化徵兆!7招特效飲食幫脂肪肝甩油又掃毒

長期慢性肝炎與脂肪肝,如何改變營養攝取

肝臟是體內最大的器官,主要作用於營養素代謝(儲存、再合成)、代謝毒素與解毒、生成膽汁等,又被稱為「體內化學工廠」。

肝臟會因各式各樣的原因發生障礙,病狀也有很多種,但在進行營養管理時特別要注意的是,肝硬化、酒精性肝炎和脂肪肝這三種。

肝硬化與飲食

肝硬化是由長期慢性肝炎轉變而來的,受傷的肝細胞在修復時,產生的纖維蛋白(膠原蛋白),擴散到整個肝臟(肝纖維化),肝臟會變得像岩石一樣堅硬且體積變小。

變成肝硬化之後,熱量消耗會變快,同時因胰島素阻抗,導致葡萄糖耐受不良以及高升糖素血症等,這些症狀會讓體內蛋白質不足,氮也會流失。

飲食方面的重點如下:

藉由消夜補充熱量,防止早上的營養不良狀態。

蛋白質補充要參考費雪比(Fischer ratio,BCAA/AAA),若蛋白質攝取不足,造成BCAA缺乏,有可能引發肝性腦病。

控制脂質攝取(脂質熱量比約為20到25公克/日)。

調整水分並減少鹽量。

攝取軟質食物。

考慮到便祕狀況來決定菜色。

酒精性肝炎與飲食

無論如何,最重要的就是限制飲酒量,若以罹患酒精性肝炎,且影響到整體肝臟機能就必須禁酒。

脂肪肝與飲食

脂肪肝是指,肝細胞內累積過多中性脂肪的狀態,會因為肥胖、飲食過度、糖尿病、飲酒過度等引起。

脂肪肝大多時候不會出現任何症狀,只要進行營養管理和運動就能改善,不過有時也會出現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的情況,像酒精性肝炎一樣引起發炎症狀,並轉化成肝硬化。

有關飲食的重點如下:

減少寡糖類(oligosaocharide)攝取。

抑制熱量攝取。

若有肥胖狀況則改善。

採取高蛋白飲食(約1.2到1.3公克/公斤/日)。

控制脂質攝取量,並增加n−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比例。

飲酒適量。

避免晚餐攝取過量。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早安健康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912/1500027.html

相關新聞